不够怪的家庭综艺,得不到话题青睐了?
最近,网民的嬉笑怒骂似乎总围绕着几位男性展开。
一边是吴京早年的采访视频又被翻出来,让一句“坦克是没有后视镜的”翻红成热梗;另一边,一位原本在内娱几乎查无此人的男人——张维伊,却因为新婚和后续表现引发大量争议。
相比于演员身份,人们对张维伊的认知来源于《姐姐当家》中的“董璇的新老公”。早在二人婚讯公布之时,就有一众网友感到震惊,而随着综艺《姐姐当家》的播出,而张维伊在节目中的一些行为更是引发了众怒。
值得一提的是,这档节目里还有谢娜、王琳、万千惠三位姐姐,但相比张维伊引发的舆论风波,她们几乎没什么存在感。
同期播出的另一档家庭关系类真人秀《我家那闺女2025》中,嘉宾管乐曾因为“房屋杂乱”引发过一波讨论,除此之外的话题便是围绕她前任的八卦消息。这些话题或多或少都带着负面色彩,节目本身和其他嘉宾的内容反而很少被关注。
曾经红极一时的家庭关系类综艺,往往靠着嘉宾的人格魅力出圈。但如今,这一类型节目似乎已经走入靠话题博噱头的死角,想打破圈层,最终只能靠抓住观众普遍存在的那颗“爱操心”的心。
一生潮湿的东亚家庭
张维伊何许人也?恐怕只有看过《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的观众才略知一二。
他所在的“某某某”组合是本季的“年度喜剧小队Top1”,作品《再见老张》也因父子情引得无数网友落泪。但到了《姐姐当家》中,张维伊喜剧演员的光环不再,作为伴侣的缺点开始“大放异彩”。
节目首播时,观众对董璇与新婚丈夫张维伊的态度依然是好奇。但二人与好友聚餐时,张维伊明明钱不够还要撑面子坚持自己请客,则是大家不满情绪的开始。
导火索一点燃,夫妻相处时的无数细节也被放大。
网友发现这位“弟弟”不仅在婚礼和生二胎的事上显得不尊重董璇,还通过隐隐的PUA和“道德绑架”博得她的同情,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他给董璇女儿“小酒窝”起外号“窝子”,却称自己为“张小兔”,和家人、长辈讲话时无时无刻不戴着耳机等行为,也给人留下没礼貌的印象。
种种奇葩行为之下,观众对张维伊的好感度大大降低。节目中的表现或许是半真半假的人设和剧本,但网友对董璇婚姻生活的“操心”却是真实的。
这份“操心”也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家庭关系类综艺中。
比如去年因麦琳大火的《再见爱人》,其实每一季都或多或少有过特立独行的嘉宾。张婉婷和宋宁峰之间别扭的相处模式让每一位感同身受的观众感到崩溃,傅首尔和老刘的反常规婚姻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声;到了第四季,节目更是引入麦琳、留几手、杨子三位话题人物,成功实现出圈。
可以说,现在的家庭综艺若想获得关注,还是要靠“奇葩行为大赏”。
探讨母女关系的《是妈妈是女儿》中,程潇、李嘉格与母亲那看似亲昵却暗含隔阂的相处模式,成为观众热议的焦点;连相对古早的《幸福三重奏》中汪小菲和吴京的表现,时至今日也常常被观众拿出来反复讨论。
观众恨奇葩,也爱讨论奇葩,但这些被贴上“奇葩”标签的嘉宾背后,往往能看到所谓“东亚家庭”的影子。
就像张维伊对“张小宝”的执着来自于已逝父亲的期望,董璇的妥协则源于母亲传统思想下的规训。东亚家庭的交流往往内敛而含蓄,无形中承载着代际的期望和压力,嘉宾在个人意愿和现实约束之间挣扎,恰好构成了话题的缝隙。
阳光幸福的家庭叙事已难以引起共鸣,相比之下,还是“一生潮湿”的东亚家庭更让观众有倾诉欲。
从找共鸣到找槽点
回想早年间的家庭关系类真人秀,大体可以分为夫妻观察和亲子观察两类。
单是观察夫妻相处模式的节目就有不少。妻子团旅行、丈夫团观察模式的《妻子的浪漫旅行》,记录婆媳关系磨合的《婆婆和妈妈》,以面临婚姻危机的夫妻为观察对象的《再见爱人》……这些节目几乎每一季都引发了网友对婚姻、情感的广泛讨论。
而亲子类节目中,则多以明星家庭为观察对象,比如亲子户外真人秀的开创者之一《爸爸去哪儿》,时至今日仍然是网友复盘教育理念的宝典;聚焦母亲身份的《妈妈是超人》侧面展现了妈妈们的自我成长;《我家那小子》和《我家那闺女》聚焦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一路成年》《放开我北鼻》等节目,则探讨多样化的亲子关系。
这些节目之所以能够持续吸引大量观众,在于它们精准地抓住了人类复杂的心理需求。
人的窥私欲是表层原因,观众对明星“落地”成为普通人、配偶或家长后的真实状态,本就抱有浓厚兴趣。
深层来看,这些节目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需要的共鸣和替代性满足。家庭观察所呈现出的夫妻或亲子互动,既能让人感同身受,也补足了自己缺少的情感体验。唯有让观众感到“被理解”,才能真正引发共鸣。
同样的,观众也可以通过明星处理家庭关系与矛盾的方式,来反观自身生活。比如《爸爸去哪儿》当时就引发了观众对家庭教育中父职缺失的批判,《再见爱人》则让人们重新审视婚姻中的责任、爱情与个人追求。
家庭综艺算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一角,早期的节目大多凭借能引起广泛共鸣的内容出圈,其实放在现在同样如此——很多网友就是因为足够共情董璇,才对张维伊产生抵触情绪。
但显然,这些曾经能支撑节目热度的情绪共鸣正在失效。大众情绪渐渐从找“共同”转向找“不同”。常规的家庭日常已经很难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反而是“奇葩”的情节更容易成为话题。
比起那些温暖瞬间带来的片刻治愈,还是对“奇葩”的一吐为快来得实在,毕竟观察奇葩再拉起远离奇葩的警戒线,也算是一种对情感的“习得”。节目的主旨未曾改变,大家依然关注家庭、情感,只是表达与接收的方式早就不同以往了。
市场遇冷,话题难做
回顾过往,许多家庭综艺引发的话题其实“正常”得多,并没有像《再见爱人》和《姐姐当家》一样,让互联网充满硝烟。
《爸爸去哪儿》中,父亲带着孩子走进村镇体验生活,没有刻意制造的矛盾,只有真实的相处与成长。虽然当时也有不少网友以审视的态度看待片中孩子们的行为,但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是温馨更多。
这两年播出的《爸爸当家》,其实也延续了这种温和观察的风格。去年有马立奥一家以“松子”的可爱日常和夫妻的和谐相处出圈,今年王永鸿一家也让观众看到了幸福家庭的全貌。不少人看完感叹:“《爸爸当家》这样的节目,没有爱的人做不出来!”
亲密关系观察类真人秀《做家务的男人》从日常家务切入,魏大勋父亲曾在节目中制造诸多搞笑名场面,轻松中带着暖意;今年播出的《妻子的浪漫旅行》中,卢靖姗的超强执行力也让人印象深刻,节目核心仍是夫妻之间的理解与陪伴。
事实上,不少家庭观察综艺的内容扎实、情感真挚,但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它并没有出圈。今年播出的《爸爸当家慢享季》《妻子的浪漫旅行2025》《我家那闺女2025》和《姐姐当家》热度都不算太高,能让观众有印象的也只是张维伊这样的个例。
没有热搜霸榜、没有争议疯转、没有引爆舆论的名场面,它们悄悄播出,又悄悄结束。这其实也是眼下综艺市场的普遍状态:冷淡,且难做。
一方面,观众对重复的模式早已感到疲倦。亲子互动、夫妻相处、家务分工……这些主题被反复拆解、组合、换个壳子再呈现,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即便节目组在环节设计上努力创新,整体叙事结构仍难以跳出既定框架。
另一方面,综艺市场的整体热度正在下降。观众注意力被其他内容形态分散,留给长综艺的耐心越来越少。再加上这几年各类节目内容频频“踩雷”,观众对刻意营销、人为制造冲突的手法越发敏感。
部分节目为了搏出位开始依赖负面话题,这些内容确实能在短时间内拉动热度,但也埋下了反噬的隐患。观众或许会因争议而围观,却未必会因此认可节目,反而会损害节目的口碑和长期生命力。
不难看出,家庭综艺似乎陷入了一种两难:太温和了,没人讨论;太激烈了,又遭人反感。在保持真实与维持可观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变得愈来愈难。
这并非某一档节目的困境,而是整个类型乃至综艺行业所要面对的普遍现实。观众的口味在变、市场的风向在转,综艺的“平淡期”,或许正是市场必经的调整阶段。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骨朵网络影视”(ID:guduowlj),作者:GuDuo骨朵编辑部,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