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直播“大撤退”
前段时间,抖音电商一纸治理公告,掀开了盲盒直播行业的整顿序幕。
2025年至今,抖音平台已针对盲盒相关违规行为进行系统治理,累计断播违规直播间4000余场,清退达人账号1000余个。
从处罚力度看,抖音展现了罕见的严厉姿态。根据违规情节轻重,处置措施包括:
轻度违规:警告、商品下架、短暂关闭商品分享功能(3天)
中度违规:中断直播、冻结佣金30天
严重违规:永久关闭商品分享功能、清退达人账号、扣除违约金
抖音对违规行为重拳出击,也许标志着盲盒直播“野蛮生长”时代的终结。卡思将回溯盲盒直播的崛起与没落轨迹,分析平台治理背后的深层原因,并探讨在强监管时代下,盲盒直播赛道可能的出路。
盲盒直播的黄金时代
盲盒直播的兴起绝非偶然,它是直播电商技术与消费者心理研究"完美结合"的产物。追溯至2023年初,一种新型的销售模式开始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悄然走红——主播们在镜头前以夸张的表情拆解神秘盲袋,观众们则屏息等待可能出现的高价值奖品。这种模式迅速形成了病毒式传播,到2024年,盲盒直播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细分市场,催生了无数专职主播和特色直播间。
盲盒玩法巧妙拿捏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对不确定性的迷恋,而这正是这一模式成功的核心。
心理学中的"间歇性强化"理论可以做出解释——当奖励以不可预测的时间间隔出现时,最能刺激重复行为。直播间里,主播们不断强调"下一个可能就是隐藏款" "刚才有位粉丝抽中了最新款手机",这种话术持续撩拨着观众的神经,让他们陷入"再试一次"的循环中难以自拔。
图源:豆包
在商业模式上,盲盒直播发展出了多样化的玩法体系,每一种都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心理弱点:
对对碰玩法:要求消费者凑齐相同款式或颜色,如将一双鞋分拆为左右脚单独销售,12款鞋变成24个盲袋,消费者需不断购买尝试配对;这种玩法也延伸到美妆直播间,比如"色系对对碰",若拆出3支同色系口红,可兑换正装眼影盘;集齐冷暖色调各2支,额外获赠化妆刷套装。
图源:抖音
踩数字游戏:消费者花39.9元选择一个数字,若与主播抽取的卡片尾数匹配,才能获得抽奖机会。有的直播间还设置"连续3次不中可额外获得机会"的规则,称为"奶一口",诱使用户持续投入。
评级卡盲盒:通过设定SSS、EX等稀有等级卡片对应高额奖品,甚至允许积分兑换现金,直接踩在了赌博性质的边缘。
这些精心设计的玩法背后,往往与即时刺激、群体氛围相结合,使消费者在亢奋状态下难以理性决策。直播间的即时互动放大了盲盒原有的诱惑力,观众不再是被动的购买者,而成为了这场"赌博游戏"的积极参与者,主播则扮演着荷官与啦啦队的双重角色。
图源:豆包
从数据上看,这种模式的商业效益令人咋舌。某些粉丝不足1万的直播间,单场点赞量可达5万,持续7小时的直播能创造数百万元的销售额。
低成本高利润的特性推动了行业快速成长,比如,小乌龟盲盒进货价仅0.2-0.4元/个,而售价可达26.8元/次,即使消费者拆出60个,商家仍有利可图。较大的利润空间,加上"拆开不退"的单方面规则,使得盲盒直播迅速成为直播电商中最赚钱的赛道之一。
卡思在2024年就研究过盲盒直播间、抽卡直播间等热门话题。2024年8月,被奥运冠军全红婵选中的抖音直播间@九九家DIY潮玩,自8月5日起迎来了销量的飞跃。具体来看,为避免过载,商家迅速开设了@九九家DIY潮玩二店 承接流量,后续半个月的直播均在这个号进行,GMV从之前的场均不足万元激增至10万元以上。
图源:抖音
不过,伴随着盲盒退热,今年该账号的销量已大打折扣,近30天预估销售额为2.5万-5万元。
盲盒直播的"陷阱"
当消费者沉浸在"下一单就能赢"的幻想中时,很少有人意识到,大多数直播间的中奖概率被暗中操控,所谓"幸运观众"可能是商家安排的托,而高价奖品往往以各种理由拒绝兑现。这种暗箱操作,为行业的迅速没落埋下了伏笔。
2024年末至2025年初,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盲盒直播"的投诉量激增至3366条,消费者权益受损的案例呈爆发式增长。
价格与价值的严重背离成为最普遍的违规现象。抖音电商安全与信任中心公布的案例显示,成本不足1元的香片被包装成盲盒,以19.9元至39.9元的高价售卖,而所谓的"高价值奖励"实则多为廉价手办或不予兑现。
更为恶劣的是,一些直播间将冰箱、烤箱等高价商品作为诱饵,宣称"59.9元抽盲盒,各种套组抱回家",利用消费者"以小博大"的心理进行欺诈。一位消费者控诉:"在主播兴奋的叫喊声中,我花费59.9元最终只抽到一个价值不足10元的破风扇。"
暗箱手法进一步剥夺了消费者的公平机会。
央视曝光的一组画面显示,某些珍珠开蚌直播间会在镜头盲区预先把成品珍珠塞入蚌中,制造"现场开蚌得宝"的假象。北京青年报曾报道,一位网友提供的录屏画面中,主播打开盲盒的瞬间,镜头边缘清晰地拍到包装紫色的一角。紧接着,主播一边重复着一些话语,一边将盲盒移出镜头。几秒钟后,当盲盒重新回到画面中央,展示在观众眼前的,竟变成了一个黄色包装的盲盒。
类似的手法在盲盒直播中比比皆是:稀有奖品只定向发放给特定订单前缀(如6918开头)的客户;甚至直接虚构中奖结果,拒绝发货或提供各种借口拖延。
比如,有人在直播间抽中市场价689元的"Labubu大春野"盲盒,商家先以库存为由拖延,后直接将其踢出群聊并拒绝发货,最终平台只能支持退款处理。
"Labubu大春野"盲盒
盲盒直播乱象中,最为社会诟病的是对未成年人的针对性剥削。抖音电商在公告中特别指出,部分商家使用诱导性话术,如要求观众在对话框发布"已成年,不退不换"才能参与抽奖,刻意规避平台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机制。
这种行为不仅违背商业伦理,更可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长远伤害,使他们过早暴露在赌博式消费的风险中。
法律与监管压力是促使平台采取行动的重要外因。
随着盲盒直播乱象愈演愈烈,其商业模式中潜藏的赌博风险日益引起监管部门关注。抖音电商在公告中明确指出,某些直播间的运营模式已明显触犯法律红线——例如"数码器材评级卡盲盒"允许用户凭稀有卡片(如SSS卡)兑换现金回报,实质上已经构成了变相赌博。
法律专家表示,这种设计符合赌博的三个要件:对价、机会和奖金,平台若放任不管,不仅面临行政处罚风险,还可能承担连带责任。
有问题的玩法还包括要求消费者追加投入以"提高配对概率"或"解锁更高奖励",这些机制与老虎机等赌博设备的运作原理惊人地相似。
除法律风险外,平台生态健康的长期考量同样是抖音决策的核心因素。
盲盒直播的野蛮生长已经对抖音电商的整体信誉造成侵蚀。消费者投诉数据显示,与盲盒相关的纠纷主要集中在虚假宣传、货不对板和拒绝履约三个方面,这些问题的集中爆发直接影响了用户对平台的整体信任度。
抖音发布的《盲盒类商品管理规范》清晰划定了合规边界,反映出平台治理思路的精准化。规范要求,平台仅允许销售"出厂即为盲盒或盲盒套组的商品",禁止第三方自行组合、拼装的"伪盲盒"。这一规定直接针对行业乱象,打击了那些将普通商品(如防蚊片、假睫毛)强行包装成盲盒销售的违规行为。
同时,抖音列举的五类典型违规案例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1、价格与价值严重不符(如1元香片卖39.9元)
2、奖品与盲盒属性不符(用手办盲盒包装家电抽奖)
3、明盒伪造成盲盒(已知颜色的假睫毛采用"对对碰"玩法)
4、非潮玩类商品滥用盲盒形式(如防蚊片盲盒)
5、诱导赌博风险(评级卡兑换现金)
这套分类体系不仅为商家划出红线,也展示了平台对盲盒本质的理解——真正的盲盒应具有"封装随机、不可预知"的基本属性,而非赌博或欺诈的工具。
强监管时代,盲盒直播的生存法则
从业者必须彻底摒弃那些游走于法律边缘的玩法设计,严格遵守平台最新规范。抖音《盲盒类商品管理规范》中强调的"出厂即为盲盒"原则,实际上为真正的潮玩盲盒与伪盲盒划清了界限。
这意味着商家不能再自行将普通商品(如鞋子、防蚊片)分拆包装为盲盒销售,而应该与正规盲盒生产商合作,提供真正的原厂盲盒产品。
同时,所有概率型玩法必须公示中奖率,杜绝任何形式的暗箱操作或虚假宣传。比如,在直播间设置实时显示的中奖计数器,并邀请消费者代表参与抽奖过程监督,以此重建信任基础。
总结来说,盲盒直播的发展轨迹大致如此:初期凭借新颖模式迅速吸引关注;成长期在资本助推下野蛮扩张,各种游走于灰色地带的玩法不断涌现;成熟期则因乱象丛生引发监管干预和平台整治。这个过程中最值得反思的,不是盲盒形式本身的问题,而是从业者对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的取舍失衡。
当行业泡沫消退,那些专注于产品本质、尊重消费者权益的玩家,将有机会收获真正忠实的用户群体和稳定的市场份额。这场"大撤退"对行业而言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起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卡思数据”(ID:caasdata6),作者:毕十三,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