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岁,从来不是青春的暮年
01、什么时候你发现自己变成了“中年人”
不久前,看到朋友圈的一则好友动态,说起周末和一拨半大不大的学生打了一场球,散场时大家互相道别,只听见一句话深深地刺进了耳朵里:“叔叔,我们回家写作业去了!”。动态里配了一张球场的图片,此外,再别无他言。不过隐隐中,似乎道出了他当时的内心独白:“叔叔,嗯~,不年轻了!”,随之而来的是掠过心头的一丝悠悠的冷风。
而刺激我强烈感受到“中年时刻”的,除了总能听到别人称呼自己一声“叔叔”之外,还有每每相伴的“局部性脂肪堆积”,一种多见于男性上腹部和背部,以及女性腰部和上臂部的“中年并发症”。这提醒我,当自己仍然试图以“旁观者”的姿态来评议别人的“中年”时,不知不觉地却已然活成了他人口中的“中年大叔”。
02、“中年危机”是生物现象、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等因素的重重叠加
在 Erik Erikson 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中,大致上把19-40岁以前归属为年轻人;40-65岁以前归属为中年人;65岁以后归属为老年人。
对于每一位“中年人”,如果仅仅只是抱怨自己肉眼可见的体重增加,时不时地担忧“线索性遗忘” 会不会预示着自己变傻,等等这些自然规律,那么“中年危机”也就不会成为如此深刻的社会性话题。
“Midlife Crisis”,Elliott Jaques 把它理解为:We come face-to-face with our limitations,our restricted possibilities and our mortality. 人们将不得不面对自身的局限,有限的可能性以及死亡。他的描述影响了人们对“Ageing、Love and Loss”的理解(Mark Jackson,2020)。如果用一种更通俗的方式表达,那就是,“中年危机”意味着生理的老化、情感的压力和失去的风险。
因此,除了“生物现象”,“中年危机”更叠加着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这两个因素的重重影响:
人际关系:网上有这样一段视频,记录了男主回乡时和发小相见的场景。每次临别,发小总会让男主捎带上一样“礼物”,或是一颗红彤彤的苹果,或是一篮新鲜的蔬菜。对于身体逐渐长大,但认知和心理永远定格在童年的发小看来,苹果是红的,所以是美好的;蔬菜是新鲜的,所以是美好的;把美好的东西送给自己珍视的伙伴,这段关系也是令人感到美好的。
很多文学作品里面,似乎也有类似人物或场景的描写。只不过现实生活中,成年人之间的关系从来不会如此简单。
Laura Carstensen 的社会情感选择理论(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认为:随着年龄增长,人们会改变他们的社交目标。简单点说,年轻的时候觉得自己有足够多的时间,可以围绕那些未来导向的目标展开社交,而不会苛求获得即时的“社交回报”;年老的时候,总会把时间当作包在手帕中的纸币,一张一张数清楚,生怕弄丢了任何一张。因此,满足当下的“情感需求”就成为了唯一的“社交目标”,从而寻求建立更加专注、更加有意义的一段关系。
可中年人,似乎处于一种“两头不靠”的尴尬境地。对于大多数中年人,在大多数时候,似乎可以预见自己未来大多数的可能性,因而无法像年轻人那样不唯功利的唤着“四海之内皆兄弟”;另一面又心有不甘地幻想“未来可期”,因而也无法像老年人那样任凭性情地说“我的眼里只有你”。中年人总是在小心翼翼地,如走钢丝般地探察着每段关系中微妙的变化,和爱人的、和家人的、和朋友的、和同事的、和上级的,等等等等,并辛劳地维护着它们,同时承受着多种人际关系的压力源。
社会责任:家庭的和谐氛围通常是如何被打破的?只要问一下为人父母的中年人就很容易找到答案:多半是在辅导孩子作业的时候。我们似乎很容易坠入“知识诅咒”的认知偏差中,即:一旦知道了某件事,就很难想象别人为什么“不知道”,也很难站在“不知道”的人的角度,产生“共情”。对孩子们,大人们也是这样,我们认为很简单的题目,在孩子们看来很可能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能力范畴,或者他们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慢慢地理解。我们总希望自己稍稍点拨一下,孩子们就可以消化吸收,可眼见一而再、再而三地讲解还是不见效时,我们的声调就会不由自主地拔高,剩下的只有孩子们眼中的担忧、委屈、甚至紧绷的情绪。但此时,我们需要暗示自己的除了“孩子是亲生的”之外,还要记得“辅导他们”是中年人的责任。
Margie Lachman 曾经总结了进入“Afternoon of Life”(Carl Jung)的中年人应当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包括:
- Losing parents and experiencing associated grief
- Launching children into their own lives
- Adjusting to home life without children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empty nest)
- Dealing with adult children who return to live at home (known as boomerang children in the United States)
- Becoming grandparents
- Preparing for late adulthood
- Acting as caregivers for aging parents or spouses
我们把它们重新归纳为四个方面:
- 对生命的“迎来送往”;
- 养育并辅导下一代;
- 赡养和照顾老人;
- 铺排好自己和伴侣的“后中年”时期
有人开玩笑说,职场上最容易“拿捏”的就是中年人,其实这只是中年人权衡利弊后在“血性和责任”之间,选择了后者而已。
“幸福曲线”(David Blanchflower)显示,人们从18岁开始,“幸福水平”逐渐下降,到了中年这个年龄阶段(47.2-48.2岁),达到“不快乐峰值”,之后又逐渐增加。在我们看来,这或许是生物现象、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等因素的重重叠加而带给中年人的磨砺。
03、当人生角色转换跟不上社会心理发展时,“危机”自然会出现
电影《人生大事》中,刑满释放的莫三妹被迫子承父业,接管了家里的殡葬店。在一次出殡时,与外婆亡故的武小文偶遇,随之发生了一系列改变两人命运的故事。起初,三妹对小文是各种厌烦,慢慢地却学会了哄小文睡觉,笨手笨脚地为小文梳辫子。在一次参加小文幼儿园的家长活动中,小文轻轻地在三妹的耳边说道:“我晓得,我再也见不到外婆了。但是,我不害怕了,因为我有爸爸了”。事实上,三妹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从迷茫青年、到自食其力、再到反哺他人的角色转换,成为了小文心中的“父亲”。
Erikson 的理论中,“中年”的核心标识是:Generativity vs. Stagnation—创造与停滞,中年人一面被要求为家庭、工作和社会做出贡献;而另一面很可能因为“自我意识”发展的不足,使得两者产生激烈的冲突,也就是说中年人在被社会性期待应该展现“Care—关爱和责任”时,对人生角色的认知还停留在早前的阶段,没有在该有的年纪做该有的事,这才是“中年危机”真正的内在根源。
04、解开“中年危机”这副锁的三把钥匙
回到电影《人生大事》,有这样一个桥段,三妹在狭窄的居民街道内穿行,从烟盒中摸出一支烟,舔了一下,看到路当间正在烧纸的火盆,顺手钳起一簇着火的纸团,点燃了烟,俨然一副浮躁不羁的生活顽主形象。然而,恰恰是小文看似顽皮、执拗、咋呼的表象背后所隐藏的纯真情感,潜移默化地推着三妹一点点沉浸到生活本真的面貌中,并在30多岁的年纪提前理解了生死、抛弃、选择、亲情等等一系列接踵而至的“中年话题”。这让我们联想到“沉浸生活”,学会接纳各种焦虑、失望、悲伤、抑郁、紧张等等不好的因素,或是解开“中年危机”这副锁的第一把钥匙。
Erikson 认为每个人都要经历生命的八个不同阶段:Trust vs. Mistrust、Autonomy vs. Shame、Initiative vs. Guilt、Industry vs. Inferiority、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Intimacy vs. Isolation、Generativity vs. Stagnation、Ego Integrity vs. Despair。每个阶段都构成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基础,并且每个阶段的结束都以解决该阶段的“危机”为标志。由此看来,不论我们处在生命中的哪个阶段,“危机”的解决都意味着我们始终处在“成长”的过程当中,而这应当是解开“中年危机”这副锁的第二把钥匙。
Chip Conley 在《How to Overcome the Struggles of Midlife》一文中,给出了一条建议“Let go of baggage”。中年人有两件冗余的“人生行李”,一件行李是“限制性的信念”,除了履行应尽的责任外,没有谁规定中年人一定不可以做什么!例如,四十岁的年纪不适合创业等等;而另一件行李是“比较”,我们要比周围的人掌握更多的物质财富;我们要比周围的人拥有更多的安全感;我们要比周围的人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我们要比周围的人受到更多的尊重和被需要。放下和他人的比较,通过“自我比较”来学习生活并不断成长,这才是解开“中年危机”这副锁的第三把钥匙。
05、写在最后
Victor Hugo 曾经说:Forty is the old age of youth,fifty is the youth of old age. 四十是青春的老年,五十是老年的青春。也许我们可以更积极地理解这句话!青春是什么?如果生命的每个阶段都在成长,那么四十岁,从来不是青春的暮年。
在沉浸生活中体会“五味杂陈”的情感,在解决人生阶段性危机中实现突破,在放下额外的“人生行李”中轻装前行,中年人,依然可以将从容和优雅与泛起的皱纹完美结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有话硕”(ID:youhuashuo-podcast),作者:陶宜申,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