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淘宝

活猴·2023年06月30日 10:09
一直以来我都有个想法,就是能把自己创业的一些经验、感受分享出去

最近马老师在“内部会议”上发表的“回归淘宝、回归用户、回归互联网”这句话上了热点。本来我已经好久不再关心这些大厂的动向了,毕竟不是自己的公司,但是赶巧了有朋友问我怎么看这事儿,我也顺手翻了翻网上的一些内容,觉得有热点不蹭还是挺傻的,于是决定从温州回来后随手写写。

有些媒体上说“回归淘宝、回归用户、回归互联网”是三个方向,我觉得这首先就是错的。这不是三个方向,而是一个方向,准确地说是一件事。要知道之前“1+6+N”组织架构调整后,淘天集团是唯一一个由阿里巴巴集团全资控股的业务集团,说白了这是阿里巴巴的根基业务,这三句话都在说的是要守住这个根基。为啥这么一个事儿要分开说了三句话?因为这三句话是从三个角度在说这个事儿的。“回归淘宝”这是在告诉大家阿里的根基业务要具象到淘宝这个业务线或者说产品线上,网上大部分的内容实际上都是在说第一个回归。自天猫的前身淘宝商城诞生第一天开始,淘宝的业务就分流成了散户和大户两个流,现在我们说的淘宝狭义上讲指的就是散户这个分流,天猫就是大户那个分流。张勇本身就出自大淘宝架构时代的商城,也就是大户流,这些年随着双11和新零售,迎来了他职业生涯的一段高光时刻,也同时将阿里的根基业务从之前以散户为主逐渐转变到了以大户为主上来。很明显这种转变有问题,为啥有问题呢?答案在第三句“回归互联网”上。从互联网的赚钱方式上讲,主要的是四个,一个是卖流量,比如App的开屏广告,一个是卖虚拟道具,比如王者荣耀的皮肤或者炉石里面的稀有卡牌,另外一个是卖时间,比如魔兽世界的点卡,最后一个是通过互联网卖货赚差价,比如京东主要靠的是这个,自己建商场,自己采购,自己卖,赚个差价,而淘宝主要靠的是卖流量,商城是自己建的,但是不玩采购玩招商,它也不怎么赚商家流水分佣,它主要赚的是流量的钱,说白了这个商城的客流量很大,商家来我这里开店大概率是生意不差的,但是消费者的耐心有限,想要商城里面的好铺位,需要商家多花钱买,因为狼多肉少的原理,越多的商家在淘宝上开店,淘宝的商铺卖的就会越好。天猫的大户路线其实不利于卖商铺赚钱,毕竟大户少,散户多,而散户既有存在的理由,比如共同富裕,也有存在的诉求,比如需要好铺位来帮助他们快速发展,虽然大户可以在短期内拉高淘宝的收益,但是长期来看会导致淘宝损失散户,收益提升会越来越难,而且任何事物都是从小变大的,如果散户流失的厉害,对市场的新动向必然反应迟缓,等别人家里都有了的时候再跟进往往会吃亏,所以于公于私都不应该向大户倾斜。马老师说的那句话里面的“回归互联网”在我看来是回答为什么要“回归淘宝”,明确地告诉大家淘宝本质上是个啥生意,别急功近利和舍本求末。那 “回归淘宝”要怎么做呢?这就是第二句话“回归用户”所提示的了。说起来2022年初,现任淘天集团的CEO戴珊就提了,如今又把淘天集团的董事长吴泳铭提到了阿里巴巴集团当CEO,估计是觉得“回归用户”是对的,但是内部遇到阻力了,得升升格,好在执行层面能够贯彻到底。另外需要提一下“用户”这个词,我是坚决不允许在内部会议上提这个词的,不是我反对以用户为中心,而是这个词表达的意思很多时候就是含糊不清的。就拿淘宝来说,消费者是淘宝的用户,商家也是淘宝的用户,内部的运营、外部的合作伙伴也都是用户,如果在内部会议上,尤其是产品会议上提用户这个词,很容易变成鸡对鸭讲、增添沟通成本,不如说的更直接点,比如顾客、商家、内部运营人员、外部管理员等。这里废话解释这么多“用户”这个词,是想说不要片面地以为“回归用户”就是要迎合消费者了,或者中小商家的好日子来了,因为两边都是用户,都属于“被回归”的那个群体。

所以这“三个回归”其实就是在说“接下来去哪里”、“怎么干”、“为什么要这样”。

有些人觉得“回归淘宝”这是要针对拼多多了,要搞低价了,我觉得这又是个误解,马老师自己都说了“阿里过去那些赖以成功的方法论可能都不适用了”,还是要“回归用户”,给用户创造价值,而不是搞低价竞争这么个低级玩意儿,这三家大电商打价格战最后只会让各自狼狈,让用户也得不到想要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还没赢,除非是傻子和疯子才会搞低价。

从这次人事调整来看,有两点还是要说道说道。一个是吴泳铭,另一个就是张勇。前面说过淘宝本质上是卖商铺的,虽然线上的铺位比线下的铺位多、搭建起来也容易,但是屏幕一页能显示的商铺数量是有限的,怎么能够把商铺卖得多是个技术活,以前淘宝要搞“千人千面、千店千面”,就是为了扩大可售商铺数量,本来就几个卖鞋子的铺位,现在可以按照运动鞋、儿童鞋、老人鞋等类别每个都分出来好几个商铺,而且还能根据进店顾客的情况展示不同的鞋,这样一来以前10个顾客只能看到10个鞋子的商铺,现在可以看到50个、80个或者更多的商铺。这事儿以前做起来人为影响因素还是很大的,因为的算法再牛叉,数据标签和权重也是需要人为打的,就算有了优化算法支持,也不是太靠谱,而且新数据的产生速度还是很快的,人为往往也赶不上,于是乎这样一个美好的系统实现的效果就不那么美好了。但是现在可能这事儿实现起来可能会变得不一样了,以前那套技术方案估计要推到重来,而且新的技术方案很可能会比以前的技术方案实现效果要好很多,因为有了GPT。GPT这玩意儿这段时间太火了,我就不再啰嗦解释了,总之这是个技术活,淘宝收集的各种数据应该不少了,真基于GPT实现了某种卖货模型,既不让用户反感,又能把商铺卖出去,搞成的机会很大。而且理论上GPT可以把很多事儿都去人化或者少人化,所以既能多赚钱又能少花钱,这事儿绝对不能轻视。是技术出身的吴泳铭还懂业务,这活儿他来干确实是最合适的,只是要对所有人表现出管理层的决心,于是提成阿里巴巴集团的CEO了。再说下张勇,阿里巴巴的战略失误给了拼多多一个成长起来的窗口,这事儿就跟支付战争中的红包一样,虽然二者背后原因不同,但是性质都一样,估计阿里人肠子都悔青了吧。至于这局面是谁造成的,那就不好说了。所以有人说他是弃子,这就有点儿过了。第一不能因为张勇是天猫出来的又是CFO出身,就说是他一手造成的,这都不是这个层面的人事调动应有的逻辑。造成现在这个局面的原因不好说清楚,再说张勇这几年的成绩单也很不错啊,所以不能武断地认为张勇是顶锅侠或者罪魁祸首。第二是张勇接下来的去向,他去了阿里云智能集团当董事长兼CEO,要知道阿里云在阿里集团有着很重要的份量,不论是舆论公关战,还是业务规模,都是不可否认的集团第二曲线的首选。张勇去了这么个有份量的公司当老大反而被当成弃子,这就有点儿说不过去了。而且今年“1+6+N”调整的时候,未来12个月有计划IPO的几个板块:阿里云、菜鸟、盒马,IPO可不是小事儿,总不能说找个弃子去完成这么个紧迫的任务吧?另外IPO这事儿是“法务主导的财务的活儿”,虽然把王坚搞回去了阿里云,但是显然这方面的经验还是CFO出身的张勇更多些,至于为啥不是把蔡崇信调到阿里云搞IPO,因为有个更难搞的菜鸟需要蔡崇信出马,另外一个人选还有武卫,但是毕竟她没当过一把手,而且可能她自己不愿意或者不能做这事儿,要不为啥这么多年很少见她做一些事情?因此我是不认可网上说张勇被当成弃子的说法的,相反我觉得阿里对于张勇还是很重视的。

未来淘宝这个根基业务可能会垮掉,但是现在是不能跨的,因为还没有第二个根基业务支棱起来顶上去,虽然阿里云是首选,但是火候还不够。就像Nokia本来是一家造纸的企业,等造手机、搞通信的业务发展起来了,造纸就可以放一放了,造手机之后没有搞出来新的增长业务,也就消停了。虽然现在Nokia依然很赚钱,但是品牌价值大大缩水。好像马老师也提到了Nokia了,看来Nokia还是个蛮有教育意义的参照物。所以在阿里云或者别的什么业务没有能支撑起来的时候,淘宝得想尽一切办法挺住才行。

最后我觉得马云是不会回归阿里巴巴的,不论怎么回归,回归什么,马云都不应该回归。像微软那样,尽快找到一个纳德拉那样的人物才是最需要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活猴勤思”(ID:huohougnosis),作者:活猴,36氪经授权发布。

+1
4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公众号:活猴勤思。一只勤于思考,敢于折腾,乐于分享的猴子。

下一篇

受困于价格与场景

2023-06-3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