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克C计划:阿里AI的C端突围与隐忧
这场“吃豆人”式的竞争,最终比拼的不是营销声势,而是技术与场景的融合深度、产品体验的打磨精度。
当阿里夸克“C计划”的消息搅动资本市场,中概股逆势走强的背后,是这家以AI搜索起家的产品对对话式AI赛道的重兵布局。
代号“C”的双重解读——既指向“Chat”的产品形态,又暗含“吃豆人”对标竞品的野心,勾勒出夸克在AI化道路上的新野心。但从AI搜索到网盘,从高考服务到如今的对话式AI布局,夸克的进化之路始终伴随着阿里系的基因优势与沉疴弊病,其C计划的前景也因此充满变量。
01 C计划的先天优势:生态加持与用户积淀
夸克C计划的底气,首先来自阿里体系的资源倾斜与自身的用户基础。作为集团战略级项目,该计划由夸克核心团队与通义实验室联手推进,直接嫁接阿里“云+模型+入口”的AI闭环能力,而集团三年超3800亿元的AI基建投入,更为其提供了底层算力与技术支撑。这种技术协同已初见成效,此前夸克推出的“造点AI”平台,通过集成通义万相Wan2.5与Midjourney V7模型,实现了音画同步的视频生成突破,印证了其技术整合能力。
用户积淀则构成了C计划的另一重优势。夸克目前月活已超1.5亿,且以25岁以下年轻用户为主,这部分群体对AI工具接受度高,与对话式AI的目标用户高度重合。
更关键的是,夸克通过多年运营形成了独特的场景壁垒:从AI搜索的信息获取,到网盘的存储管理,再到高考排行等垂直服务,其产品矩阵已覆盖学习、办公等高频场景,这种“工具+AI”的路径能实现用户向对话式AI服务的自然转化。相较于从零起步的AI产品,夸克已具备现成的流量入口与场景落地场景。
02 不可回避的短板:历史沉疴与竞争压力
C计划的前行之路,始终笼罩着夸克自身及阿里系的历史阴影。内容合规问题是夸克长期存在的隐患,此前平台曾因盗版视频等问题引发争议,而对话式AI对训练数据的海量需求,可能会加剧内容版权方面的风险——若无法建立完善的版权审核机制,其生成内容的合规性将成为致命短板。
阿里系“重营销、轻产品”的基因则可能制约C计划的落地质量。尽管夸克在A16z全球AI应用榜单中位列第九,超越竞品豆包,但市场对阿里系产品“营销造势多于体验优化”的印象根深蒂固。
此前夸克部分功能升级虽不乏营销亮点,但用户反馈中仍存在“功能华而不实”“操作流程繁琐”等声音,这种产品扎实度的欠缺,在体验为王的对话式AI赛道中尤为致命。
外部竞争压力同样不容忽视。当前对话式AI赛道已呈现多强割据格局,竞品不仅拥有亿级月活用户,更在交互体验、场景适配等方面积累了先发优势。夸克C计划虽定位“搜问一体”的差异化路径,但如何将搜索基因与对话能力深度融合,形成不可替代的产品特色,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03 前景预判:生态闭环的关键落子与破局关键
夸克C计划的成败,不仅关乎其自身的AI化转型,更决定着阿里AI生态的C端闭环能否真正落地。
从积极层面看,若能将通义大模型的技术能力与自身场景优势结合,夸克有望打造出“搜索-对话-服务”的全链路体验,填补阿里在C端AI入口的短板。目前“造点AI”在AIGC领域的突破已展现出潜力,若能复制类似的技术整合模式,对话式AI产品或可快速打开市场。
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夸克必须突破两大瓶颈。
其一,需彻底扭转“重营销”的惯性,将资源向产品打磨倾斜,尤其在对话准确性、响应速度、场景适配等核心体验上形成竞争力,通过扎实的产品力重塑用户信任。
其二,必须建立严格的内容合规体系,无论是训练数据的版权审核,还是生成内容的风险把控,都需形成标准化流程,避免重蹈盗版问题的覆辙。
从行业趋势看,对话式AI正从通用型向垂直场景渗透,夸克在高考服务、办公协同等领域的积累具备天然优势。若能聚焦年轻用户的学习、创作等核心需求,打造场景化的AI解决方案,而非追求“大而全”的功能堆砌,其C计划有望在激烈竞争中找到破局点。
总体而言,夸克C计划拥有阿里生态与用户基础的双重加持,具备成为现象级产品的潜力,但也必须直面内容合规、产品扎实度等历史遗留问题。
这场“吃豆人”式的竞争,最终比拼的不是营销声势,而是技术与场景的融合深度、产品体验的打磨精度。若能完成这场自我革新,夸克或将成为阿里AI落地C端的关键旗舰;反之,则可能沦为又一个“营销造势有余,实际体验不足”的匆匆过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竞合人工智能”,作者:竞合,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