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科技领域的创业者来说,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到洋流的方向,是事关商业生命生死的头等大事,如何厘清自身优缺点,找到“走出去”的方法,或许是当下环境的答案。
位于香港大埔的香港科学园,就驻有超过1000家科技企业,过去三年筹获资金高达680亿港元。科学园亦建设了完善创科生态圈,配合香港国际人才汇萃的优点,香港创科市场迅速成长,带动了香港科创投资热潮。
香港特区第一只AI独角兽商汤科技,便是香港中文大学多媒体实验室的一众核心成员共同创立。科技园公司透过「香港科技园创投基金」成为商汤的基石投资者,支持其技术硏发及未来发展。
科技园公司的创业孵化计划会扶持处于创新意念(Ideation)、创业孵化(Incubation)及加速业务发展(Acceleration)三个发展阶段的企业,每个阶段均会提供针对性的资助丶配套及支持。
香港科学园正准备第二阶段扩建,未来数年再增加约28000平方米的研发空间、办公室及其他配套,加上园区各国人才汇聚,香港高校和商界积极参与,国际化科研环境和自由开放优势,正吸引各地研发机构落户。
除了硬件配套,香港科技园会在深圳分园开设“大湾区创科飞跃学院”( GBA InnoAcademy ),为大湾区科创人才提供资源中心、培训枢纽以及交流平台三个重要功能的全方位服务,并会设立大湾区创科快线( GBA InnoExpress ),培育初创和支援大湾区科技企业引进外资、走向全球,发挥“引进来”“走出去”的关键角色。这些举措将持续培养新一代科创人才,吸引海内外人才和企业落户,将大湾区打造成为科创人才高地。
《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是覆盖科研、融资、生产以至市场化的宏大目标,「新田科技城」将会在新界北建立更完整科创生态圈,甚至是香港的国际科创新城,有望成为「香港硅谷」。
科技园公司成立二十年,建立了拥有17,000人的全港最大科研社群,当中包括11,000名研发人员。香港科学园拥有世界顶尖的研发设施、实验室、办公室、共用工作空间及配套设施,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完善改进,以硬实力吸引国际高端人才、资金和资源。
目前全球处于科创发展的大潮,所有地方都在抢人才、拼发展,因此香港政府将会加大力度培养和挽留人才,并善用香港的国际化优势,积极招揽海内外科研人才和科企高管等来港,丰富本地人才库,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科创发展和实现科技产业化。
所谓香港再工业化,并不是指要把土地和芳动密集的制造业重新带回香港,而是聚焦以物联网、人工智能、新材料及智能生产工 序等为基础,引进及发展适合香港的高端制造业,并同时促进香港传统制造业升级转型,以创新科技提升香港制造业的竞争力。
事实上,工业无人车辆是极具增长潜力的市场。长期以来,效率低、用工难和数位化程度低是困扰企业内部物流的主要痛点,而工业无人车辆为解决这些痛点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目前欧美有4千个儿科重症监护室;中国有3千多家妇幼保健院;亚洲有3千多家儿童医院或妇产医院。儿科专用磁共振的市场潜力巨大,规模可达1千亿港币。美时医疗将与行业龙头公司合作全球代理销售,在国际市场打响香港品牌。
总部设于深圳的云豹智能已跻身独角兽行列,并进驻香港,有助加强香港培育高科技独角兽的角色,并发展成为先进微电子创新枢纽,建设世界级创科生态圈。
新发病毒诊断公司作为一家香港土生的初创企业,一直着力于研发新一代技术,而且特别关注高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公司近日进入一个重要里程碑,宣布与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航天生物) 落实战略伙伴关系,同时宣布位于医疗用品制造中心(MARS)的生产基地正式启用。医疗用品制造中心位于由香港科技园公司管理的大埔创新园,去年底正式启用,是科技园公司推动香港「再工业化」的其中一项重要基建,专门支援医疗用品、仪器、设备、物料及健康产品的智能生产。
科技园公司将三个工业村重新定位为「创新园」,并开始规划兴建专用基础设施,推动先进制造,协助业界转型,2018年翻新了一座位于大埔创新园、楼高四层的大楼成为「精密制造中心」,以配合人工智能、机械人技术、物联网及自动化流程等科技的发展。绿芝园于同年迁入精密制造中心,正式开始大规模生产「无虫、无污染、无农药」的本地有机水耕农作物。
银行需要安排足够的人手来收听这些录音带,并找出罕有发生的不良或失当行为,过程涉及高劳动性和高昂的成本。有光科技的Al 语音分析系统 Calinter 是解決这个问题的一个非常有效和高效的方案。
位于深圳褔田占地逾3万平方米的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将于今年下半年分阶段投入服务,助力香港成为「引进来、走出去」的国际平台——为大湾区和国内市场引进香港和全世界的初创企业及科创人才、帮助内地强盛的科技公司接轨一带一路和国际市场。
科技园公司的企业加速计划汇聚来自全球各地的杰出初创企业,在全面的培育过程中提供资金、商业合作以及培育等方面的支持,以协助创业家在全球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