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企业为何首选落户香港?
国家去年三月发布的「十四五」规划,提出「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格局,明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事实上,香港在发展科创方面拥有不少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国家及特区政府支持下,发挥「引进来、走出去」的功能,协助企业打进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甚至国际市场,同时吸引外资和人才企业,实现高速增长。
香港也孕育了众多科创企业,根据「创科香港基金会」的报告,香港一共有18间具「香港基因」的独角兽,香港科技园亦孕育出思谋科技、货拉拉等独角兽企业,领先全球的人工智能( AI )软件公司商汤科技更于去年底成功于港交所上市。在2021至2022财政年度,参与科技园企业加速计划的初创企业总估值不但跃升250%,企业累计所筹集的资金更增加一倍,2015年起企业加速计划成功协助入选的初创融资超过四亿美元,足以印证计划的成功,以及香港科创生态圈的发展潜力。
近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于发表的首份施政报告中,提出多项政策「抢企业」、「抢人才」,包括成立「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由财政司司长带领,专责向内地和海外的重点企业提供特别配套措施和一站式服务,配合新成立300亿元的「共同投资基金」、50亿元「策略性创科基金」以及落马洲河套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港深创科园)由2024年起提供的创科土地和空间,聚焦吸引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以及先进制造与新能源科技等产业的优秀企业和人才落户香港。
香港政府为此订下明确目标,未来五年吸引不少于100间具潜力或代表性的科创企业在港设立或扩展业务,包括至少20间龙头科创企业,为香港带来过百亿元的投资,并创造以千计的本地就业职位。香港政府锐意发展科创,资金、人才、基建逐步到位,这对有意开拓香港市场的初创企业来说,无疑是一支强心针。
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施政报告中,提出多项措施,从资金、人才、基建等多方面支持香港科创发展
除了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施政报告中发表的众多扶植科创政策,财务司司长陈茂波也表达了把香港打造“国际虚拟资产中心”的愿景,更发布“有关虚拟资产在港发展的政策宣言”,向全球市场清晰表达本港对于虚拟资产的政策立场,表明政府与全球虚拟资产业界一同探索金融创新的承担和决心,此将有利于孕育更多金融科技产品,进一步推动香港金融科技发展。
一、香港独有科创生态: 研发(Research)
香港是初创企业落户的首选地。从科技研发层面而言,香港有五间本地大学国际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前100位,拥有世界顶尖的科研技术及人才,在生命健康科技和人工智能(AI)的研发能力特别强。以近年于香港科学园成立的「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作例子,吸引了28所有关人工智能及机器人科技与医疗科技的研发实验室进驻,汇聚7间本地院校和30多间来自全球11个经济体的机构,包括剑桥大学、北京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级学府,与本地科研人才一起进行科研合作。这些实验室有助促进有关各方分享研发成果和其他相互合作,以产生协同效应,把研发成果转移至应用层面,为社会带来莫大裨益。
为了促进科研成果商品化,政府宣布设立100亿元「产学研1+计划」,从明年开始以配对形式资助不少于100支有潜质成为初创企业的大学研发团队分两期完成其项目:第一期是三年内成功把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第二期是随后两年内把科研成果商品化。目标是激励产、学、研协作,进一步推动「从一到N」的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
二、香港独有科创生态: 创新制造( Innofacturing )
要把科研成果落地商品化,企业需要建立专属生产线。香港政府近年大力推动「再工业化」,所谓再工业化,并不是指要把土地和劳动密集的制造业重新带回香港,而是聚焦以物联网、人工智能、新材料及智能生产工序等为基础,引进及发展适合香港的高端制造业,并同时促进香港传统制造业升级转型,以创新科技提升香港制造业的竞争力。
科技园公司于去年宣布正式将其分别位于大埔、元朗及将军澳的三个工业村重新定位成「创新园( INNOPARK ),带领香港实现「再工业化」的愿景,带动香港的创科机遇及新经济发展。
位于将军澳创新园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特别适合初创企业进驻,通过先进的生产及检测流程,实现技术创新、高增值、小批量、高度订制的生产模式,同时提供全面的运输、仓存、无尘空间,以及可进行原型试作、小批量装配生产的ProShop等不同服务,可以帮助企业快速将创新概念转化成优质产品。
特区政府正研究在大埔创新园兴建第二个先进制造业中心,以及通过「再工业化资助计划」资助更多智能生产线在港设立,目标是将智能生产线由目前约30条在五年间增加四倍至超过130条,方便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创企业在港发展。
三、香港独有科创生态: 国际金融中心( Finance )
初创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需要融资作进一步发展。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一直是企业筹集资金的理想之地。
港交所在2018年修改《上市规则》,引入18A章,突破性地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40多间公司成功上市,令香港成为目前世界第二大、亚洲最大的生物科技融资平台,进一步帮助以科创为本的工业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融资。新一份施政报告更进一步提出,港交所将于明年修改主板上市规则,以便利尚未有盈利或业绩支持的先进技术企业融资,此举能增加创科企业的集资渠道,同时增加海内外科企落户香港的诱因。
科技园于2021年9月与香港交易所签订合作备忘录,科技园会筹组生物科技专家及行业领袖团队,协助香港交易所检视生物科技企业的上市申请。团队的专业意见将协助香港交易所维持并加强高度投资者保障,并巩固香港作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资中心的领导地位。
除了融资渠道,香港的简单低税制、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令香港成为海外公司进入中国内地的跳板,也是许多有意拓展海外业务的内地公司的首选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对科创企业尤其重要,香港注册制度简单且具成本效益,在英国、欧盟和中国内地等认可机制下获批准的专利项目,可以再在香港注册。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香港是全球20大专利申请中心之一。
在法律仲裁方面,《十四五规划纲要》支持香港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香港的《仲裁条例》订明知识产权争议能藉仲裁解决,对科创企业而言保障更大。香港在「一国两制」下拥有独特优势,已经与内地签署仲裁程序保全安排,在选择香港作为仲裁地时,容许由六间指定仲裁机构管理的仲裁程序的当事人向内地法院申请保全。香港是内地以外唯一的司法管辖区容许进行有关保全安排。
香港科技园的优势
提到香港科创,不得不提香港科技园。香港科技园公司是特区推动科创的旗舰机构,负责管理位于沙田的香港科学园、三个创新园、和位于九龙塘的创新中心(InnoCentre)。
香港科学园占地22公顷,园区兴建了逾20幢专业大楼,汇聚了超过1,100家来自22个国家及地区的科技企业群,科研人员达12,000名。香港科学园为园区企业提供优良的科研设施;包括实体和虚拟实验室、测试平台及业务支持等等,亦为园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援服务,包括配对投资者、专业交流、技术支援、科研成果商品化、推广发展等。
香港科学园为园区企业提供优良的科研设施,亦为园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援服务。
在科技园的全方位支持下,科创企业从孵化、加速、走向国际市场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得到充分照顾。科技园今年迎来 20周年,至今已多达900家培育公司成功从「创科培育计划」毕业,其中80%毕业培育公司仍在营运,在科技园提供的科创生态圈下继续成长,存活率十分高。
以下列表简介科技园公司提供的各个培育计划:
除了培育计划,科技园亦为创科生态圈搭建平台促进资金筹集。科技园稳健的伙伴网络由250多个公共和私营合作伙伴组成,连系科技初创公司和来自本地或国际的投资者。在2020年至2022年,科技园成功连系超过1,000位投资者和超过1,000家园区公司。同时,科技园透过于2015年成立的「香港科技园创投基金」直接参与投资种子轮至A轮阶段,并与私人投资者共同投资。「香港科技园创投基金」目前管理超过6亿港元的资产,截至2022年9月30日共吸引102位私人及机构投资者。 其中,科技园每投资1港元便吸引外间投资19港元,支援不同融资阶段的本地初创公司。
企业来港的发展路径
随着香港及大湾区的发展机遇不断涌现,科技园公司将建立更全面的跨境创科网络,以支援区内科技企业吸纳人才及筹募资金,发挥「引进来、走出去」的角色,帮助企业走向世界。商汤科技正是香港科技园公司支持的其中一个成功案例。
商汤科技是领先全球的人工智能( AI ) 软件公司,由香港中文大学多媒体实验室的一众核心成员共同创立。商汤科技2014年成立起便于香港科学园设立全球研发总部,商汤科技充份利用香港科研能力强的优势,成立本地培养的创始团队。科技園公司透過「香港科技园创投基金」成为商汤基石投资者,全力支持其技术研发及未来发展。
通过团队的不断努力,商汤科技成功将科研成果商品化,并推广至大湾区以至全球各地,成为香港首间独角兽及全球的人工智能领袖; 2021年12月,商汤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成功筹募资金,并走向世界。
未来科技园公司会继续加强其「引进来、跑出去」的角色,透过将于2023 第一季落成启用的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为港深两地以及大湾区的科创企业搭桥筑路,协助他们走向国际舞台;同时引入国际资金及人才,协助他们探索大湾区的黄金机遇,同时推动区内的科创发展。
结语
在国家及香港特区政府的支持下,不论是政策、资金、基建、培育计划等等都已准备就绪,香港科创正迎来黄金机遇,其科创生态圈正以迅速发展,为创科人才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过往报道参考:解码香港科技园:亚洲顶尖的科研孵化基地如何建成?
欢迎关注香港科技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