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月飙涨70%,AI应用龙头起飞了?
近期,国内互联网行业在AI应用上的利好密集兑现。
先是蚂蚁集团发布全模态通用AI助手“灵光”,上线仅四天下载量即突破100万次。
后又有阿里巴巴宣布,其千问APP在公测一周后下载量突破1000万次。
而百度的AI新业务收入也突破百亿,前三季度AI原生营销收入同比增262%达28亿元。
这一连串的新闻无疑显示着,如今距离AI真正的商业化落地,越来越近。
而在资本市场上,在AI应用概念下,营销行业整体上涨。其中,蓝色光标作为国内最早进入互联网广告营销的企业,自从10月30日以来其股价已然暴涨超70%。若是从年初的最低点算起,该股已然翻倍。
但在AI应用引爆市场的同时,AI泡沫也仍旧是资本市场的热门话题。
如今的AI,到底是泡沫破灭,还是奇点到来前夕?
AI营销,又将迎来怎样的变化?
01
AI和营销行业,早从2023年年初就已经有了紧密联系。
彼时,由于预期AI应用能够快速落地,传媒、计算机、电子通信等板块涨幅显著。
显然,事情并没有如想象中顺利,几大板块又随即持续下跌,蓝色光标的股价也从高位大幅腰斩会撤。
但营销行业仍一直是积极拥抱AI发展的“马前卒”。
2023年4月,蓝色光标率先宣布,无期限全面停止创意设计、方案撰写、文案撰写、短期雇员四类相关外包支出,以此更好地拥抱AIGC。
这一事件几乎成为AI恐慌的代表性事件之一,哪怕彼时AI应用还远没有如今普遍。
时至今日,AIGC已经成为一个为人熟知的概念,蓝色光标All in AI的战略也已实施许久。
从蓝色光标的表现来看,AI已然开始深入这个行业,但要谈“颠覆”,或许还为时尚早。
最新发布的第三季度业绩中,蓝色光标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510.98亿元,同比小幅增长12.50%。而扣非净利润2.2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85.53%,营收、净利润均双位数增长。
而其中,AI驱动收入突破24.7亿元。
实际上,在今年上半年的业绩当中,蓝色光标也曾表示,上半年AI驱动收入达15.7亿元,已超去年全年。
但不难发现,上半年,蓝色光标营业收入323.60亿元,AI驱动收入在其中占比仍不足20%。
相比之下,蓝色光标的业绩增长更多依赖出海业务的迅猛增长。
2020年至今,出海收入在蓝色光标的营收占比,从2020年的60.24%,攀升至如今的83.45%。
而在这次最初由Gemini3引发的AI热潮中,蓝色光标之所以其能够先于一众企业上涨,或是因为其作为谷歌中国区唯一超级合作伙伴,和谷歌广告生态深度绑定,因此承接了Gemini3带来的利好。
出海业务的迅猛发展是一柄双刃剑。
为了大力开拓海外市场,蓝色光标在海外业务上“赔本赚吆喝”,加之海外谷歌等平台议价能力更强,蓝色光标在海外业务上的利润更进一步被摊薄。
2020年以来,蓝色光标的毛利率持续下滑。2025年三季度蓝色光标的销售毛利率仅为2.66%,净利率不到1%。
对比同行,蓝色光标的毛利率也处于行业内相对较低的水平。
由此来看,蓝色光标所做的,是一个吃力却不赚钱的苦生意。
且作为乙方,蓝色光标需要先付媒体平台的款项,客户回款速度可能相对较慢,甚至偶尔需要垫钱做生意。
近几年来,蓝色光标经营现金流日益缩减,2025年至今,蓝色光标现金流甚至呈现净流出状态,前三季度经营现金流净额为-3.65亿元。
从中可以发现,尽管蓝色光标一直以来押注AI业务,但其业务模式仍旧没有彻底改变,仍旧是和媒体平台合作,为客户提供广告投放服务的模式,并且深陷这一模式的惯性,难以自拔。
这也是如今整个行业的整体困境——
对于包括蓝色光标在内的整个营销行业而言,如今行业的竞争模式本质上仍旧是“规模游戏”。
2025年上半年,蓝色光标的研发投入仅3458.9万元,在营收中占比仅0.11%。
对于一家致力于技术转型的公司,这个比例显然不算太高。在All in AI的投入决心上,蓝色光标似乎也相对不足。
相比在研发上的投入,蓝色光标在自己所擅长的营销上显然更为在行,上半年销售费用高达3.77亿元,是研发投入的十倍有余。
不论是从公司本身对于发展AI的决心,还是AI对于行业的赋能程度来看,如今的营销行业,仍旧没能进入真正的AI营销时代。
但随着全球数字广告成本持续上涨、消费者行为碎片化加剧,以及经济环境下行压力增大,传统营销模式在效率、成本与效果层面正在遭遇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营销行业的变革,迫在眉睫。
02
2025年,被视为AI应用元年。与此同时,关于“AI泡沫”的讨论也甚嚣尘上。
在英伟达CEO黄仁勋于财报电话会议上驳斥泡沫担忧的同时,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当前的AI投资热潮中确实存在一定的非理性因素。
但他也强调,回顾互联网时代,同样出现过投资过热,却无人否认互联网带来的深远影响——AI的发展路径也将类似,理性与非理性因素并存。
如今,AI技术尽管尚未彻底颠覆现有行业模式,但对行业的推动作用已逐渐显现。
从内容输出形式来看,AI已从早期的文本、图像生成,演进至视频、音频、数字人等复杂多模态内容,其功能日益精进,对广告营销行业的影响也愈发深入。
例如,在今年的618直播中,罗永浩的数字人在百度优选平台创下5500万GMV、超1300万观看人次的成绩;腾讯“奇妙数字人”也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UC)亮相。
而在美国NBA总决赛直播中,AI生成广告的制作成本已降至2000美元左右,进一步凸显了AI在营销环节的效率优势。
据HubSpot《2025年营销AI趋势报告》显示,全球66%的营销人员已在工作中使用AI,美国市场的渗透率更高达74%。
艾瑞咨询数据也预测,2025年国内AI营销市场规模将达到66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6.2%,并有望在2030年突破千亿级别。
然而,AI在带来效率提升的同时,也为行业蒙上一层阴影——降本增效意味着营销巨头所能获得的预算大幅缩减。
以传统4A巨头WPP为例,其前三季度营收为32.59亿英镑,同比减少8.4%,今年以来股价跌幅接近70%。
面对同样的挑战,WPP也与蓝色光标一样推进AI转型。WPP的CEO明确表示要“超越传统身份解决方案,成为AI驱动的企业”,并计划每年投入3亿英镑自研AI中枢。
尽管如此,目前营销行业整体仍未做好全面迎接AI的准备。
HubSpot数据显示,营销人员对AI的应用成熟度差异显著,大多数仍停留在文本创作、研究分析等基础层面,真正将AI深度整合进业务流程的团队仍是少数。
这反映出当前AI营销的结构尚呈碎片化,难以构建完整数据链并实现实时交互,因此难以规模化提供个性化用户体验。
这一现状,既是当前广告营销行业的局限,也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未来,AI将不再只解决创意生成等单环节问题,而是完成从创意生成、内容素材制作、投放优化等全流程产业链的赋能。
这也是为什么,从国内到国外,众多广告营销公司纷纷投入自研AI中枢。
通过构建流程化、规模化的AI系统,行业有望实现从降低内容产出成本,到全面提升运营效率的跨越,推动智能营销迈入新阶段。
然而挑战依然严峻。
在国内,各大媒体平台已基本建立自有流量入口,随着AI进一步强化平台的数据整合与分配能力,平台在流量控制与用户触达方面将更为强势,这对依赖第三方执行的广告公司构成极大压力。
蓝色光标在海外市场的情况同样表明,随着平台流量成本持续走高、议价能力增强,第三方广告公司的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
AI的深入应用,也在逐渐削弱传统营销模式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未来营销行业的洗牌必将加速,对于营销公司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
对于头部公司而言,积极拥抱AI、并能建立自主AI体系或许能脱颖而出,而缺乏转型能力的中小型营销公司,则很可能在这一轮行业变革中逐渐退出市场。
结语
回到最初的问题:AI之于广告营销,是泡沫还是奇点?
答案或许是,它既包含泡沫,也蕴藏着奇点。
对于蓝色光标而言,其股价的暴涨是基于AI转型的预期。
作为拥抱AI的先行者,公司对AI的战略性投入已初步转化为财务成果,证明了营销行业在AI赋能下的潜力。
但能否建立自主、深度的AI技术护城河,而非仅仅作为平台技术的应用方,能否利用AI技术成功重塑商业模式,将成为决定其未来走向的关键。
对于整个AI营销行业而言,AI势必推动行业进行效率革命与模式升级,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格隆汇APP”(ID:hkguruclub),作者:远禾,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