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近年来最大消费零售IPO?屈臣氏IPO在即,估值超2000亿元
屈臣氏上市在即,它能否不负2000亿估值、讲出令资本满意的新故事?
为何上市?
近日,李嘉诚旗下的老牌零售企业屈臣氏集团传出计划上市的消息。据了解,这将是“港股近年来最大的一桩消费零售IPO”,估值或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
公开信息显示,屈臣氏集团(A.S. Watson)是长江和记实业旗下的零售板块“现金奶牛”,多年来贡献稳定现金流。事实上,长和早在2014年就曾谋划让屈臣氏上市,但后来李嘉诚选择以约57亿美元价格向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Temasek)出售了屈臣氏近25%的股权,估值约1440亿港元。
淡马锡入股后,屈臣氏的上市计划一度搁置。直到新冠疫情期间,长和再次动过上市念头,却因市场低迷而暂缓。如今局势峰回路转:全球IPO市场回暖,投资者信心回升,长和看准窗口期,重启了屈臣氏的分拆上市计划。
分析人士认为,屈臣氏作为全球最大的保健美容零售连锁之一,其独立上市有望“一鱼两吃”。一方面,为长和募资约20亿美元,缓解集团债务、支持核心业务发展;另一方面让淡马锡等股东实现退出或部分变现。据悉,淡马锡曾考虑出售所持屈臣氏股份,长和也研究过引入新投资者的方案。
长和方面对此传闻态度谨慎,声称,“不对市场揣测置评”。但从种种迹象来看,屈臣氏上市已箭在弦上。如果进展顺利,最快2026年上半年就能在香港和英国两地同步挂牌。李嘉诚家族此举既是为长和补血,也是为释放被低估的零售资产价值铺路。
毕竟,长和当前市值约2050亿港元,如果屈臣氏估值真有2000亿人民币,几乎能赶上母公司体量,也将一举成为港股近年来规模最大的消费零售上市企业之一。
对于2000亿元估值的由来,有分析人士表示,屈臣氏集团坐拥全球17000余家门店,横跨保健美容、超市、酒业和电子产品零售等领域,在31个市场拥有12个零售品牌。旗下的英国Superdrug、德国Rossmann(屈臣氏持股)、香港的屈臣氏个人护理店、百佳超市(PARKnSHOP)、丰泽电器(Fortress)等等——构筑了庞大的零售帝国。
另外,财务体量可观。屈臣氏2025年上半年营收约988亿港元,全年破2000亿港元几无悬念。按此推算,2000亿元人民币估值对应约2300亿港元,市销率约为1.1倍,并不算离谱。
再次,市场情绪和稀缺性。经历几年IPO低潮后,港股投资者对优质大体量新股充满渴求。“消费零售第一大IPO”的噱头本身就是吸睛点。何况纯正消费类企业在港股并不多见,大市值的基本是金融、地产、科技公司。
当然,也有保守声音认为2000亿估值偏乐观。究其原因,一是屈臣氏增长乏力(尤其中国市场停滞甚至下滑),二是零售业天花板较低导致想象空间有限。相比科技互联网动辄数百倍市盈率,传统零售获得20多倍PE已属不易。此外,屈臣氏的重资产模式(大量店铺租约、人力成本)在新时代下显得笨重,投资者或许会打折扣。
当然,屈臣氏的估值最终如何,还要看路演过程中资本市场买不买账。
大陆“失利”
上世纪80年代末,屈臣氏进入内地市场,赶上改革开放后消费升级热潮,门店从沿海城市起步越开越多。
公开信息显示,2005年屈臣氏在大陆开出第100家店,2006年突破200家,此后十几年里更是遍地开花。截至目前,屈臣氏在中国内地的店铺数量已达数千家规模,几乎所有主要城市的商圈都能看到那抹熟悉的绿色招牌。
依托密集的线下门店网络和灵活选品策略,屈臣氏一度成为中国年轻消费者采购个护美妆产品的首选渠道。从化妆品、洗发护肤品到营养保健品,屈臣氏主打平价大路货+自有品牌路线,辅以会员折扣、满减促销等互联网化运营手法,成功俘获了大批“爱美爱囤货”的学生族和白领。
巅峰时期,“去屈臣氏逛一圈”几乎是都市年轻人的日常消遣,会员卡人手一张。
然而,近几年,屈臣氏在中国市场的日子变得不太好过起来。
一方面,天猫、京东等线上渠道让消费者买化妆个护有了更多选择,不少产品线上价格更低、品种更全。屈臣氏赖以起家的实体店优势被弱化,甚至一度传出关店潮的风声。另一方面,新锐竞争者纷纷涌现,美妆集合店(如The Colorist调色师等)、线上KOL带货、甚至本土平价连锁都在抢食年轻客群。
相比之下,屈臣氏的门店形象和商品陈列多年未有颠覆性变化,品牌老化的问题开始显现——曾经潮流的“屈臣氏女孩”梗,如今略带几分调侃意味。
据长和公布的2025年中期业绩,屈臣氏所在的零售板块上半年全球总收入为988.4亿港元,同比增8%,表现尚可。但中国区收入仅为66.66亿港元,同比下滑3.1%。也就是说,中国业务拖了全球后腿,公司官方也坦言,下半年本土健康美容市场“阻力持续”。
面对困境,屈臣氏也在求变,如加码线上渠道(开通小程序、入驻外卖/电商平台)、尝试店铺升级(引入网红品牌专区、体验服务),以及推出“更年轻化”的营销来重振品牌,但收效如何还有待观察。
抛开当下的经营状况,屈臣氏IPO能否真正撬动投资者的兴趣还取决于他们对其未来增长故事的信服度。有分析人士认为,在接下来的路演中,屈臣氏大概率会讲这样一个故事:“全球零售版图+数字化转型驱动新增长”,然而,投资者最关注的核心问题仍是,“传统零售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
客观而言,屈臣氏已深耕全球,目前门店密度和市场份额都接近天花板。中国市场增长停滞,欧洲市场成熟饱和,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虽有潜力但也竞争激烈。它还能靠开新店大幅提升营收吗?也许更多的增长将来自单店提效和品类扩张,比如引入医美服务、健康管理等高毛利项目,或者开发电商/到家业务弥补线下流量。但这些新业务能有多大作为,还需要时间检验。
此外,作为传统线下企业,屈臣氏过去对电商态度暧昧,一度错失线上红利。近年它才开始发力全渠道,但无论自建APP还是入驻第三方平台,线上存在感依然不强。投资者会问:屈臣氏能否像沃尔玛那样成功转型,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O2O闭环?还是会重蹈昔日国美苏宁的覆辙,在互联网时代渐行渐远?
归根结底,资本市场青睐的是确定性和成长性。屈臣氏这样的零售蓝筹提供了一定的业绩确定性(现金牛业务稳定),但成长性故事稍显平淡。如果仅靠“开新店+提价”,无疑难以支撑高增长预期。
屈臣氏冲刺IPO,对李嘉诚父子而言,这是兑现多年辛苦经营成果的高光时刻;对港交所来说,这笔交易将为低迷多时的市场注入一针强心剂;而对公众投资者而言,能否分享到这只股票的红利,还得保持几分理性。
毕竟,“港股近年来最大消费零售IPO”的光环再亮,也掩不住传统零售业在数字时代的暗礁险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快消”,作者:不浪费读者时间的,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