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仿制药杀到家门口,国产仿制药如何打破增长天花板
曾第十一批国家药品集采中,印度药企以每片0.215元的“地板价”中标,将原研药20倍高价碾压的同时,也让国内仿制药企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狼真的来了!”在最近一轮国家药品集采中,5家印度知名制药企业首次集体突围,拿下7个品种,创下历届国采印度药企中标数之最。
印度熙德隆(Hetero Labs)的中标价格仅为每片0.215元,作为对比,阿斯利康原研药的价格为每片4.36元,仿制药的价格不到原研药的二十分之一。
在第十一批国家集采中,不止熙德隆,西普拉(Cipla)、安诺拉(Annora Pharma)、纳科(Natco Pharma)等印度药企也成功中标。
此次集采也被视为印度仿制药正式叩开中国主流医药市场大门的“信号弹”,市场将进入到新的竞争阶段。而这次,不仅有“内忧”,还有“外患”。
印度仿制药大举进入中国市场
在全球仿制药版图上,印度始终是个绕不开的“狠角色”。
事实上,印度药企早已为进入中国市场做足了准备。数据显示,瑞迪博士(Dr. Reddy's)拥有41张注册证,熙德隆和奥罗宾多(Aurobindo)分别持有35张和29张,且均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
这些印度药企大都采取“印度产能和价格+熟悉中国市场的代理商”模式的本地化策略,例如纳科制药就选择了西藏金岳医药作为合作伙伴。而这种策略一旦打通做熟,形成路径依赖后被其他药企效仿,将极大威胁国内仿制药企业。
印度药企之所以能给出如此低的价格,一方面是产能优势,以熙德隆为例,其产线利用率仅约50%,全球布局的多个生产基地存在大量富余产能;另一方面则是人工成本,在印度,人工成本只有中国的1/2到1/3,生物等效性试验费用仅为15万美元,而中国则需要300万元以上。
印度仿制药崛起之路
相信大家都看过电影《我不是药神》,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剧中男主角程勇为什么要去印度购买仿制药?实际上,印度仿制药的崛起正是始于一场“穷人的革命”。
1970年,印度政府出台《专利法》,规定对医药产品只授予工艺专利,不授予产品专利,为仿制专利药扫清法律障碍。随后实施的《外汇管制法》限制外资在印度企业中所占股份不得超过40%,为本土药企发展创造空间。此外,印度还通过“强制许可”为仿制药开道。
目前MASH治疗格局中,获批上市的有GLP-1类药物和THRβ激动剂,但两者都只局限于F2-F3期中重度肝纤维化患者,无法覆盖F4期肝硬化群体,这部分人群约占20%。
经过数十年发展,印度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仿制药出口国,供应全球20%的仿制药。美国40%的仿制药需求和英国所有药品需求的25%均由印度药企提供。
印度仿制药的竞争力并非仅靠低价,目前全球有超100家印度药企通过了美国FDA认证,产品能进入全球监管最严格的市场,这让其“质优价廉”的标签获得广泛认可。对于国内未上市的临床急需药、技术壁垒高的仿制药,印度药企的参与确实提升了药品可及性,让患者有了更多选择。
中国仿制药企的困境与挑战
我们再将目光聚集到国内。中国虽然是仿制药大国,但并非仿制药强国,产业存在着明显短板。
数据显示,中国有近5000家药企,药品批准文号总数达18.9万个,95%以上都是仿制药,2021年仿制药行业市场规模达9606亿元。然而,中国生产的药品主要在国内销售,难以走出国门,在WHO药品预认证项目通过的品种不足印度的1/10。
质量问题也是国产仿制药一直以来的短板。
“国产仿制药质量达不到进口原研药水平,比如降压药不降压,麻醉药不麻醉,糖尿病药不降血糖。”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教授的这番话直接把“仿制药药效不好”的问题摆到了台面上。
甚至有医生发现,同一厂家的同一款仿制药进入集采前后,临床上反馈的不良反应率都有差别。
此外,一些药企出于利润考虑,在通过一致性评价后,可能会在实际生产中变更辅料和工艺,这也将对药品的疗效产生影响。
中国仿制药企的日子也不太好过,或是正在遭受集采的冲击,或是将要遭受印度药企可能的挤压。
比如华海药业,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滑11.93%,净利润率从14.71%跌至8.97%。其仿制药遭遇集采续约压价,部分主力品种报价较2024年再降15%-20%,毛利率被压缩至25%以下;而原料药业务则面临上游化工原料价格上涨13%与下游分散采购的双重挤压,沙坦类原料药毛利率从38%降至31%。
再如科伦药业,抗生素类和麻醉镇痛类仿制药销售额占总收入的60%,一旦印度药企进入,这两类产品可能成为重点被冲击的领域。
中国药企的应对与转型
面对印度仿制药的竞争压力,中国药企可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寻求突围:
首要路径自然是加强研发投入,复杂制剂和首仿药可成为突破方向的重点。如2025年人福医药通过开发复杂缓控释产品在美国获批,减少竞争对手;恒瑞的布比卡因脂质体注射液艾恒平于2024年7月1日在美国成功获批上市,成为全球首仿。
另一条出路则是拓展国际市场,比如甘李药业在胰岛素集采触底后便开始开拓国际市场,今年9月拿下巴西市场30亿元大单,未来10年将主导巴西100%公立市场甘精胰岛素供应。
恒瑞医药相关负责人就向GPLP犀牛财经表示,稳步推进研发创新和制剂产品的国际化,近年来仿制药没有新增立项。在国际化方面,并不会固定在一个模式上,出海路径会不断变化,根据不同的产品会形成不同的方式。
此外,中小企业可以专注于特定领域,如罕见病、抗感染、精神神经等专科药物,开发高技术壁垒仿制药,避免与印度仿制药企正面竞争。
结语
药品竞争的核心从来不是“谁来自哪个国家”,而是“谁能把质量做到极致”。在全球化背景下,印度仿制药企业凭借规模和成本优势打入中国市场,而中国药企需要从“仿制”到“创新”中寻找新机遇。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医药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会有更多企业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完成蜕变,也会有企业被淘汰出局。这场与印度仿制药的“近身战”,或将成为行业重生的契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首席消费官”,作者:老萝卜头,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