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耳“爬坑”
2025年对拜耳来说是个转折点。截至11月24日,拜耳股价年内涨幅已超59%,成为老牌MNC阵营中的涨幅NO.1。
要知道,就在两年前,拜耳还深陷 “四面楚歌” 的绝境:收购孟山都带来的130亿欧元诉讼赔偿压得公司喘不过气,核心药物Xarelto专利到期导致销售额暴跌,研发管线断层让投资者看不到希望,市值较2015年巅峰时期蒸发超70%。
而如今,在CEO 比尔·安德森铁腕改革的推动下,拜耳制药业务率先破冰——三季度核心新药销售额劲增,两款重磅新药Acoramidis、Elinzanetant也先后获批,尤其是下一代抗凝药asundexian三期临床的“意外”成功,更是让市场看到了真正的增长动能,直接推动股价单日暴涨10.91%。
拜耳,终于要迎来否极泰来的时刻了吗?
意外转机
就在市场普遍对下一代抗凝药——Factor XIa(FXIa)抑制剂的前景感到悲观之际,11月23日,拜耳宣布其FXIa抑制剂asundexian在预防卒中复发的关键三期试验OCEANIC-STROKE中取得成功,与安慰剂相比,其显著降低了患者再次中风的风险,且不增加主要出血率。
消息公布后,拜耳的股价在次一交易日(24日)在法兰克福交易所暴涨10.91%。在高盛分析师看来,asundexian的成功对拜耳具有变革性意义。
原因不难理解。首先这是一场“意外”的胜利,FXIa抑制剂赛道此前打击接二连三,就连拜耳也曾在2023年尝到过败迹,由于疗效不及Eliquis,终止了asundexian针对房颤患者预防卒中的三期试验。
彼时,临床终止消息发布后,拜耳股价暴跌近20%,创下单日历史最大跌幅,因为在市场眼中这是拜耳应对Xarelto专利悬崖最顶级的候选药物。
Asundexian通过阻断血液凝固途径中的因子Xla蛋白发挥作用。理论上,FXIa抑制剂可以在防止血栓形成的同时,避免像老一代抗凝药(如Eliquis和Xarelto)那样带来较高的出血风险。德国第三大资产管理公司的基金经理曾表示,放弃的asundexian试验“对拜耳来说是一个重大挫折”。在他看来,asundexian是拜耳制药管线中最有前途的药物。“没有它,制药部门就没有可持续增长。”
就在几周前,BMS和强生宣布终止其FXIa抑制剂milvexian的一项三期试验(针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原因同样是疗效不达标。
在这一连串打击下,拜耳asundexian的成功无疑是该赛道的一剂强心针。
其次,这不仅是FXIa抑制剂类药物首次成功完成的三期研究,更为拜耳带来了一大重磅炸弹。
据拜耳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200万人发生卒中,其中约20%至30%会复发。FXIa抑制剂有望成为该领域更安全、更有效的重磅疗法,商业回报颇为丰厚,预计年销售额将达30亿欧元。
一旦顺利获批上市,叠加拜耳在抗凝药赛道的积累,asundexian将为其贡献巨大增长,拉动制药业务曲线继续上扬。这也是海外分析师重新看好拜耳的一个核心逻辑。
涨幅第一
得益于asundexian临床成功带来的暴涨,拜耳以年内股价超59%的涨幅,一跃成为老牌MNC阵营第一。这无疑是本年度极具看点的逆袭大剧之一。
当然,如果以近10年股价表现来看,拜耳依然是最惨的大药企,没有之一。2015年巅峰时市值近1300亿美元,如今仅剩346亿美元,跌幅超过70%。即使从2020年初算起,跌幅仍超57%,依然是MNC阵营中垫底的存在。
由于与孟山都的地狱联姻,让拜耳深陷公司CEO比尔·安德森口中的“四面楚歌”:诉讼泥潭、债务危机、官僚主义、管线薄弱。
面对多重困境,拜耳在2023年启动Dynamic Shared Ownership(DSO)改革,通过是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削减成本,目标在2026 年实现约20亿欧元的年度组织成本节约。这是安德森上任后最大胆、最具争议的举措,拜耳的股价也在动荡之中继续下跌。
改革伴随着剧烈阵痛。2025年第三季度,拜耳员工数量减少1054人,环比降幅1%。自2024年1月到目前,拜耳人员优化规模已达1.35万人。
根据年初计划,拜耳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约1.5万人,约占其员工总数的13%。在最新的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安德森表示未来员工数量还会继续下降,但不会再维持过去18个月的高强度节奏。这意味着,最艰难的裁员阵痛已基本过去。
降本增效的同时,拜耳的业务也在被拉回正轨。对于拜耳来说,三大业务板块,作物科学、消费健康能够稳住,不拖后腿已是极限,破局点在制药业务。
因此,在进行DSO改革的同时,拜耳也在加强对于制药业务的投入与关注,希望有高增长潜力的制药业务,能够带领拜耳这艘巨轮重回增长轨迹。
目前看,改革初见成效,得益于新药获批及核心药物销售的增长,拜耳正在重新获得投资者的押注。根据三季报,现有商业化创新药中表现突出的是前列腺癌药物Nubeqa和慢性肾脏病治疗药物Kerendia ,合计增长63%至8亿欧元。这一增长帮助抵消了核心老产品的下滑,其中Xarelto因专利悬崖,销售额下降31%至5亿欧元;Eylea因竞争恶劣,销售额下降11%至7亿欧元。
加上诉讼取得的积极进展,拜耳在今年4月份股价触底之后,上演了一出逆袭大戏。7月份,安德森获得3年连任,这意味着改革成效获得了公司认可,也意味着他将有更充足的时间来推进改革。
否极泰来?
股价逆袭也让一个问题浮出水面,盛极而衰的拜耳,是否已经否极泰来?
要回答这个问题,除了草甘膦诉讼这颗“定时炸弹”能否安全拆除,关键还得看其能否持续解决专利悬崖和管线薄弱这两个核心痛点。
事实上,2023年拜耳就针对制药业务制定了“必胜之战”计划,希望通过新药推出、外部创新、运营优化三大举措,推动制药业务在2027年恢复增长。从目前的进展来看,计划正在按部就班推进,但挑战依然存在。
在新药推出方面,年初JPM大会上,拜耳处方药全球总裁 Stefan Oelrich曾表示,到2026年预计能推出3款重磅新药,包括更年期药物Elinzanetant、心血管药物Acoramidis和新型抗凝药Asundexian。
眼下,除了Asundexian的临床成功,另两款已成功上市。10月份,Elinzanetant已获得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绝经相关的中度至重度潮热。拜耳预计,该药物年销售峰值有望突破10亿欧元。
Acoramidis被视为拜耳的另一个关键增长动力。该药于今年早些时候在欧洲获批,用于治疗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心肌病患者。安德森在电话会上强调了其迅猛的增长势头:“在德国上市仅几个月,我们就占据了约50%的新品牌处方市场份额。这是我们所见过的增长最快的心血管疗法之一。”
在外部创新和运营优化方面,拜耳的新战略方向很明确,无论研发还是BD ,都是从“大而全”转向“少而精”。安德森上任后,削减了40%管线,明确聚焦四大核心领域:肿瘤、心血管+、神经及罕见病、免疫。
三季度电话会上被问及是否会进行更多后期候选药物交易时,安德森持谨慎态度。他表示后期阶段很难找到划算的交易,拜耳“非常挑剔”,因为不想“陷入‘winners’ dilemma’——赢得了标的,却在经济上吃了亏。”
并且,拜耳仍在断舍离,三季度削减了四款1期肿瘤候选药物,其中就包括一款STAT3抑制剂VVD-130850,这是2021年拜耳斥资15亿美元预付款收购 Vividion Therapeutics所获的管线。
从2025年的表现来看,拜耳确实迈出了爬坑的关键一步:股价逆袭、新药获批、改革见效,这些积极信号让市场看到了希望。但要知道,从触底到回升容易,从回升到稳定增长却难。
拜耳的爬坑之路,不仅需要持续的研发创新和高效的运营管理,还需要应对诉讼、债务等历史遗留问题。
能否持续推出重磅新药、能否控制诉讼和债务风险、能否在核心领域建立长期竞争优势,将决定拜耳是否能真正否极泰来。而这一切,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氨基观察”,作者:氨基君,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