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竞争对手敲钟上市,为什么你可以“开香槟”?
曾经被问到过:“教授,我的死对头公司马上要上市了,融资几个亿,我们公司要被‘卷’死了吗?”在传统的商业逻辑里,这确实是个坏消息。在那个“零和博弈”的旧世界,竞争对手的IPO往往意味着他们有了更多的弹药来打价格战、抢夺市场份额,你的生存空间会被挤压,股价自然承压,这就是我们在教科书里讲了几十年的“竞争效应”或“替代效应”。理由很简单:同一个行业里多了一只新股,资金要重新分配,竞争要重新定价,投资者往往会给老股一点折价。不少实证研究也验证了这一点——只要你和新股属于同一行业、产品高度相似,股价在对方上市前后通常不好看。
但这个逻辑有个隐含前提:我们是通过“行业”这块大标签来理解世界的:光伏是一类,半导体是一类,医药是另一类。上市的是谁,影响的是哪一群人,似乎可以简单靠“申万行业”或“招股书里的主营业务描述”来划线。但如果你回想过去几年A股和科创板上发生的一些行情,就会发现事情变得微妙了。
一家公司做光伏设备上市,带动的是一串并不做光伏的“高端制造”;
一家做车规级芯片的企业过会,涨的并不只是“芯片板块”,还有几家自动化控制、工业软件公司;
有时甚至会出现“泛半导体全线抬头”的局面,而这些公司的产品表面看起来并不相似。
市场仿佛在借着某一次IPO,对一整条“技术路线”重新定价。我们这项研究做的事情,就是把这个直觉量化了:没有从“你们是不是同行”入手,而是把目光投向商业逻辑更底层的那一层——专利和技术。
当你的同行——特别是那些在技术底层与你高度相似的同行——成功IPO时,市场给你带来的不仅仅是压力,可能是一份意想不到的“大礼包”。这就好比你邻居家装修得金碧辉煌,不仅没遮挡你的采光,反而让你家房子的估值也跟着涨了。
科创板专利大比拼
要观察技术层面的外溢效应,中国科创板几乎是一个教科书式的试验场。一方面,这个市场从出生那天起,就被设定为“硬科技专用”:企业要有相当比例的研发投入,要拿得出与主业高度相关的发明专利,还要经得起由科学家组成的科创咨询委员会的“灵魂拷问”。发审会议里,关于工艺路线、技术壁垒、专利有效性的问答,常常比财务问题还长。
另一方面,数据也很诚实:科创板IPO公司平均拥有数十项发明专利,远超同期主板IPO公司,这意味着,如果你想用“专利画像”来描述一家公司的技术轮廓,科创板是少数做得到的地方。于是,我们做了一个很有画面感的设定:
把每家科创板公司,想象成一串由100多种技术成分组成的“技术DNA条形码”。这些成分来自国际专利分类(IPC):比如基础电组件、半导体器件、光学元件、生物工程工艺……每家公司在这些类别中拥有的专利分布,就是它的技术指纹。当一家公司准备在科创板IPO时,我们不是去看它“是不是半导体行业”“是不是新能源”,而是去看:在技术条形码上,它和已经上市的那些公司,有多少格是对齐的?对齐得越多,技术邻近度越高。接着,我们把每一只IPO新股,与所有已上市科创板公司的技术邻近度算了一遍,又把这些老股在IPO上会通过前后几天的超额收益(剔除市场整体涨跌的表现)算了一遍,让数据自己说话。
我们的研究是这样展开的。
1. 并不是所有“邻居”都叫“技术邻居”:Jaffe技术相似度指数的妙用
首先,怎么量化两家公司在技术上到底有多像?我们没有拍脑袋,而是采用了一个经典的指标——技术关联度(TP),也就是学术界著名的Jaffe技术相似度指数。具体怎么做呢?我们手工收集了科创板上市公司所有的发明专利数据。注意,是发明专利,不是那些凑数的外观设计。然后,我们依据国际专利分类(IPC)的131个大类,给每家公司画了一张“技术指纹图”。比如,公司A的专利80%集中在半导体,20%在光学。公司B的专利70%在半导体,30%在机械。通过计算这两个向量的余弦相似度(Uncentered Correlation),就能得出一个0到1之间的数值。1代表两家公司的技术布局完全一样,0代表完全无关。这个TP值,就是贯穿研究的核心变量。
2. 典型案例:刻蚀机与光伏板的跨界“联姻”
我们拿一对公司做对比:中微半导体(Advanced Micro-Fabrication Equipment)和天合光能(Trina Solar)。中微公司是一家致力于为全球集成电路和LED芯片制造商提供领先的加工设备和工艺技术解决方案,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公司。而天合光能则生产太阳能电池和光伏电站设备,属于“节能环保”领域。表面上看,这俩公司是两条平行线,行业分类不同,产品也完全不同。但是,通过刚才提到的技术关联度TP算法一算,你猜怎么着?它们的技术关联度高达0.929!因为两家公司的核心技术都严重依赖于“基础电气元件”(IPC H01)这一大类下的技术,特别是都涉及了蚀刻工艺。这种隐形的技术纽带,是传统行业分类完全捕捉不到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微公司的利好消息,可能会传导给天合光能——因为市场意识到,蚀刻技术的突破,对它们俩都是大利好。
3. 数据大练兵:125,000对观测值
为了验证这个假设,我们研究团队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筛选了2019年7月到2023年12月期间的523个成功IPO案例,以及254个IPO撤回案例。
对于每一个IPO事件,我们都把这家新公司拉出来,和市场上已经存在的几百家公司进行“配对”。这一下就产生了超过125,000个“IPO公司-已上市公司”的配对样本。
4. 排除干扰:不是行业,不是产品,就是技术
做学术最怕的就是“伪相关”。为了证明股价上涨真的是因为“技术相似”,而不是因为它们恰好在同一个行业,或者产品卖给同一群人,我们的研究做了大量的“排他性测试”(Horse Race),控制了以下变量:
• Same Field:是否属于同一个科创板领域。
• COV:历史股价是否本来就一起涨跌(投资组合替代性)。
• Overlap:招股书里的产品描述文字是否相似(产品市场重叠度)。
结果显示,即便剔除了这些因素的影响,技术关联度(TP)依然稳稳地对股价产生正向影响。这说明,技术溢出是一个独立且强大的估值驱动力。
好消息和坏消息
通过分析2019年7月至2023年底期间科创板的523起IPO事件,我们归纳了如下令人意想不到的规律:
1. 那个神奇的“正相关”
最核心的发现是:技术关联度越高,IPO溢出效应越积极。数据显示,在IPO获批的前后三天窗口期内,如果你的公司和新IPO公司的技术指纹完全重合(TP=1),你所在公司的股价会比那些毫不相关的公司多涨平均33个基点(0.33%);如果把时间拉长到七天,这个超额收益会扩大到52个基点(0.52%)。
你可能觉得几十个基点不算什么,但请注意,这是在剔除了大盘涨跌、行业平均表现之后,纯粹由“技术相似”这一单一因素带来的额外收益。对于量化基金或者大资金来说,这就是巨大的阿尔法(Alpha)。而且,这仅仅是一个IPO事件,如果你的赛道里一年有10个这样的公司上市呢?累积效应不容小觑。
2. 坏消息也会传染
这套逻辑反过来也成立。研究发现,当一家公司IPO申请被撤回或终止(IPO Withdrawals)时——通常是因为技术成色不足被监管问询劝退——它的“技术邻居”们也会跟着倒霉,股价会出现负向反应。这也很好理解:既然你们技术差不多,监管层觉得它不行,或者市场发现它的技术有硬伤,那你大概率也有问题。这是一种“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
3.谁在推波助澜?
这种股价波动是散户的非理性繁荣吗?不是。我们的研究通过分析逐笔交易数据发现,在IPO消息发布当天,那些与IPO公司技术关联度高的已上市公司,其买卖价差(Bid-Ask Spread)和知情交易概率(VPIN)显著上升。这意味着市场上出现了信息不对称,有人比其他人懂得多。更重要的是,数据显示大单买入(Buy-initiated Orders for Large Trades)显著增加。我们都知道,大单通常代表机构投资者。这说明是“聪明钱”在行动。他们看懂了招股书里的技术细节,迅速识别出哪些已上市公司拥有同样的技术基因,并果断下注。相反,散户主导的小单交易并没有表现出这种敏锐度。
4. 监管背书的力量
我们的研究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IPO公司在上市过程中经历的监管问询轮次较少(说明技术过硬,监管放心),或者IPO被超额认购(说明市场火爆),那么它的技术溢出效应会更强。
这进一步证实了“认证效应”:IPO不仅仅是融资,更是一种来自监管层和资本市场的双重“质量认证”。当你的技术近亲拿到了这个认证,你的技术资产价值也随之重估。
5. 并非“昙花一现”
有人会问,这会不会只是短期的情绪炒作?我们追踪了IPO后四周的表现,发现这种正向收益并没有回吐,而是持续存在。这说明,市场是真的重新评估了这些技术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凑个热闹。
管理启示录:重新定义你的“朋友圈”和“假想敌”
我们的研究在商业现实世界中,可以有如下这些引申意义:
1. 你的“战友”可能潜伏在完全不同的行业里
以前我们做竞对分析,总是盯着那些抢我们客户的人。但这项研究告诉我们,在科技时代,不要只盯着产品市场的竞争对手。去查查专利数据库,看看谁的专利分类和你高度重合。那个做光伏的可能和做芯片的你是“异父异母的亲兄弟”。
同时建立一个“技术关联度雷达”。定期扫描谁在引用你的专利,谁的专利布局和你相似。这些人不是你的敌人,而是你估值的“盟友”。
2. 专利不仅仅是防御武器,更是信号发射塔
很多企业家把专利当成护城河或法律武器,觉得主要作用是防抄袭、打官司。这格局小了。本研究证明,专利组合是向资本市场发送“我是谁”“我值多少钱”的最强信号。
实际上,你的专利组合决定了你在资本市场的“技术坐标”。当资本市场追捧某一类技术时,如果你通过专利证明了自己也在这个坐标系里,资金就会自动找上门来。在撰写年报、路演PPT或接受投资者调研时,不要只罗列专利数量。要学会讲“技术关联”的故事。告诉投资者:“看,那个刚刚上市、市值百亿的独角兽,用的核心技术和我是一样的。”这种对标,可能比说破喉咙都管用。
3. 拥抱“溢出效应”,告别“独狼心态”
传统的管理思维强调差异化、强调垄断。但在硬科技领域,孤独是有一定风险的,如果一个赛道如果只有你一家公司时,很多投资者可能会怀疑这个技术方向是否正确。
当行业里有高质量的同行IPO时,不要把它视为威胁,而要视为对赛道的验证。监管层放行、机构大买,说明这条路稳了。你可以顺势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IR),强调你们在技术底层的共性。如果你的同行上市了,你也应该感到高兴,因为他帮你把赛道的天花板撑开了。
4. 关注监管层的“无声评价”
我们的研究发现,监管层对IPO公司的问询轮次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同类技术的已上市公司。有时候监管层的问询函是一份珍贵的“体检报告”,如果同行因为某项技术缺陷被反复盘问,你要立刻自查,因为市场马上就会用同样的放大镜来看你。可以请你的董秘和法务团队密切关注同行IPO的审核问询函。那里面的每一个问题,都可能是你未来估值的雷点或爆点。
5. 这不是只发生在科创板的故事
有人或许会说:这一切听起来很“中国科创板”,有强烈的本土色彩。那在一个更成熟、更分散、监管强度更低的市场,会不会失效?于是我们在纳斯达克市场上又做了一轮检验:选取近几年一批科技IPO,同样用专利数据构建技术邻近度,同样观察老股在IPO上市日前后的异常收益。结果显示,技术邻近公司在IPO附近获得正向溢出的模式依然存在,只是幅度和显著性略低于科创板。这强化了一个关键结论:IPO的“技术外溢”,不是哪一个市场的制度巧合,而是一个在以科技驱动为主的资本市场中,会反复出现的结构性现象。
尾声
在商业世界里,我们习惯了从“红海”和“蓝海”的角度去思考竞争。我们总以为,别人的成功就是我的失败。但我们这项关于IPO溢出效应的研究,给了上市公司一副全新的眼镜——科技关联度(Technological Proximity)。
过去我们习惯对投资者说:“我们在XX赛道”“我们属于XX行业”,现在可能要加上一句:“在某某技术分类里,我们和谁站在一起。”这不是简单的概念包装,而是帮助市场用更精细的维度去理解你的长期价值——特别是在那些会被频繁“技术重估”的高科技板块。
最后,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当你听到“某某公司要上市”的消息时,不要只问:“它是不是我们的竞争对手?”不妨多问一句:“在专利和技术栈上,它和我们,像不像一家人?”毕竟,在这个技术驱动的时代,证明“这条路是对的”,往往比证明“我比你强”更重要。
本文改写自论文:A revisit to the IPO spillover effect: On the importance of technological proximity.发表于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复旦商业知识”(ID:BKfudan),作者:复旦商业知识,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