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掌控全局,又不想事事亲为,该怎么办?
· 高质量放权的核心前提是:不降低对工作成果的要求,避免模糊反馈或 “正确的废话”,需基于实际情况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 放权并非“非黑即白”,需结合任务类型、下属适配度、任务相关成熟度及检查节点灵活调整,而非单纯“自己做”或“完全交给别人做”。
· 避免沉迷自身擅长的工作而不愿放权,坦诚自我反省,明确自身“应该做什么”,主动定义工作优先级,而非被动应对事务。
· 放权要依据下属在特定任务上的经验和过往表现调整监督强度,区分“维护现有项目”与“创建新项目”等不同能力需求;要充分沟通,减少误解。
· 管理者需保持对具体工作的了解,但不主导执行;对下属成果先给宏观结构性反馈,再让其优化,可批量集中审核以提升效率。
· 反馈时,可以通过聚焦核心杠杆点示范、先校准战略再调细节、灵活选用反馈形式、优先保障反馈可持续性等方式,实现判断力在组织内的规模化传递,既教会团队独立解决问题,又高效产出高质量反馈。
守住高标准,才能高质量放权
放手授权本身并不难。
但在放权后依然能保证工作质量达到你的预期,不用事事亲力亲为、半路接手,也不会因为要帮下属收拾“烂摊子”,反而花了更多时间,这才是真的难。
核心难点在于,作为管理者,你要对团队的决策质量和工作产出负最终责任。因为团队交付的每一份成果,本质上都是你亲自“确认批准”的。
虽然不是所有工作都需要做到完美无缺,但管理者不应该抱有“既然交给别人来做,就别要求太高”这种想法:如果一件事明明做得不怎么样,就不要反馈“我觉得没问题”这种话;也不要讲“正确的废话”,比如“你要学会优先级排序!专注做高杠杆的事!”等等。
对于管理者来说,常年脱离一线业务、不了解团队的具体工作是非常危险的。如果过于疏远、事事不管,你往往无法理解工作中的细微差别,也就很难在表面之外提供有价值的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所以,如果你是这样的管理者——想深度参与团队工作,但又不想事事亲力亲为——那么接下来这5条建议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1. 放权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
大多数人把放权看成二元对立:要么自己做,要么放手交给别人做。但实际上,放权是一个“灰度光谱”。
遇到问题时,该自己解决、和直接下属一起解决,还是完全交给直接下属解决?
答案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你想放权的是什么项目/任务、谁是合适的人选、对方在这项任务上的成熟度如何,以及如何设置检查节点,避免最终收到的是平庸的成果。
2. 评估直接下属的任务相关成熟度
“任务相关成熟度”是Intel前CEO安迪·格鲁夫在他的经典著作《高效管理》中提出的:
“你对下属的监督频率,不应基于你对他整体能力的判断,而应取决于他在这项特定任务上的经验和过往表现——也就是他的‘任务相关成熟度’……随着下属在工作中的表现不断提升,你也应相应降低监督的强度。”
简单来说,如果你的下属在你要交付的这项特定任务上是新手,你就需要更亲力亲为一些。
举个例子:假设你管理着一位项目经理。你完全信任TA能运营好现有的项目,而且TA之前也有改进你设计的项目的良好记录。
但如果接下来,你想让TA从零开始创建一个全新的项目,这需要的就是全新的技能了——TA在这方面没什么经验。
能把现有项目维护好的人,未必能胜任新项目的设计与开发。明白这是两种不同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帮助下属成长。
在看到下属明确知道该怎么做、你能放心地信任并验证他们的工作之前,你可能需要保持较高的参与度。一旦他们上手了,你就可以减少介入,或者从“指导模式”切换到“教练模式”。
3. 克制住自己只想做擅长之事的逃避心态
当你说“这件事只有我能做”时,可能是在自欺欺人。
很多管理者都有过这样的冲动:“躲”在自己擅长、熟悉的工作里。嘴上说“别人做不好某某事情”,但部分原因是,我们为自己擅长某某事情而自豪。
这更多是放权过程中的心态问题。你必须足够坦诚,敢于自我反省,保持认知上的诚实,才能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
工作中总会有一些新任务——模糊、不确定,没有标准答案。这时候,你很容易想要拖延,转而专注于自己熟悉的事情。你的工作永远会堆积如山,所以,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绝对是你的责任。
如果你总是被动应对,最终会被各种事情牵着走,精力分散,心生怨恨。而你的上级可能还会困惑——他们原本期望你能自己定义工作优先级。
4. 事先花时间认真解释项目内容
很多管理者只是把任务丢给下属,说一句“做一下这个”,完全不提供任何背景信息。
就算你的下属是资深员工,他们也可能需要一些背景说明。哪怕只是5到10分钟,讲清楚这个项目的重要性、目标是什么、可能存在哪些风险等,都会带来巨大的不同。
把这看作是前期投资。做好这一步,能帮团队节省时间、减少沟通误解、更有信心地执行,最终更快地交付成果。
关于放权时如何清晰表达,你可以参考以下这个框架。
5. 避免“主导”一线执行工作
注意,这里说的是避免“主导”一线执行的工作,而不是避免“做”一线执行工作。
在如今的环境下,随着AI的应用,团队规模变得更加精简,很多管理者不得不更亲力亲为——这意味着要参与一线执行工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它能让你始终保持业务敏感度。
核心原则是:尽量避免“主导”一线执行工作——要知道,如果你是“既是球员也是教练”的管理者,哪怕目标是只做0%的一线工作,最终也可能会承担20%或更多。
如果你管理的是初级和中级员工,这个方法效果会十分明显,原因如下:
(a)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比从零开始创建要容易得多,也更省脑力;
(b)当下属看到你给出的修改前后对比案例时,他们会很有收获;
(c)你可以先给出宏观的结构性反馈,然后让他们再尝试一次。这样既能保持高杠杆的管理效率,又能深度参与团队工作。
关键在于:当下属准备好需要你审核的内容时,依然保持亲力亲为的态度。
你还可以让团队成员把需要审核的内容批量带给你。这样一来,团队能提前整理好,你可以集中时间一次性给出反馈,双方都能最大化利用时间。
那么如何快速给下属精准、高质量的反馈?
如何快速提供高质量的反馈
提供反馈是一项能让你的判断力在整个组织中发挥更大价值的投资。但有一个关键问题:时间。
其实,你每周只需花1到2小时,就能给出高质量且高效的反馈,而且效果还会不断累积放大。
无论是评估工作成果、影响决策制定、解释战略背后的思考逻辑,还是充当思想伙伴、点评书面报告、优化定位策略,或者审阅内容、精简提案、改进产品流程等。
如果反馈得当,在这方面的投入能让你的判断力实现在整个组织中的规模化传递。你将教会团队像你一样发现问题、把握重点。
1. 针对一件能带来最大改变的事情提出反馈
• 找到一个最关键、最有杠杆效应的反馈点;
• 在文稿里挑一处问题详细示范怎么修改;
• 让他们将这套逻辑应用到文档的其他部分。
这将帮助你的团队培养“模式匹配”的能力。你不必为他们梳理所有细节,而是给他们机会实践你分享的方法。
这样你既能“授人以渔”,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了自行解决问题并举一反三。
当他们带着优化后的版本再来时,你再指出下一个最关键的反馈点即可。
2. 别一上来就逐句修改/给反馈
如果收到的工作成果与你的预期相差甚远,先给出结构性反馈。
原因很简单:如果一开始就逐句修改或逐句给反馈,之后可能会删掉整个段落——那么之前对它的修改工作就白费功夫了。不妨退一步思考,核心前提和策略本身是否存在偏差。
先抛出基础性问题,比如:我们真的应该做这件事吗?应该用这种方式做吗?在所有可做的事情中,为什么要优先做这个?
只有当你的下属根据反馈修改出符合战略方向的版本后,再来调整细节。
3. 不必把所有反馈都写下来
书面反馈其实是难度最高的一种方式。有些内容口头说3分钟就能讲清楚,写下来可能要花30分钟才能表达连贯。
书面反馈的优势是可大规模传播,但缺点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打磨,而实际上你可能并没有这么多时间。但这绝不能成为你不提供反馈的理由。
你有很多工具可以利用:语音笔记、视频会议、电话沟通等。并非所有反馈都需要写成文字才能对接收者有用。
需要明确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一边共享屏幕一边给出模糊的口头反馈。即便不是书面形式,你的反馈也应遵循TACS原则 ——战术性(Tactical)、可落地(Actionable)、具体明确(Concrete)、细节到位(Specific)。
4. 在反馈者与接收者之间找到平衡
最好情形是:自己作为反馈方不需要太费力,但反馈接收方也能便于采取后续行动。
比起追求完美的反馈方式,不如先用最容易坚持的方法开始行动。关键在于保持反馈的可持续性——唯有长期积累,才能真正看到改变的发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红杉汇”(ID:Sequoiacap),作者:洪杉,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