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拼命攒钱养老?研究表明“用不着”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25年11月28日 11:35
消费模式和养老模式都要变,实际上也都在变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机构的官方测算,到2035年左右,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预计将突破4亿。年轻时拼命存钱,真能派上养老用场吗?银发经济的困境是什么?老年人应以怎样的心态安度晚年?近期,在中欧老龄产业创新论坛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苏锡嘉以其一贯的幽默与深刻,带来了题为《当我们老了,换一个角度看银发经济》的演讲。他没有重复常见的产业宏观分析,而是从“我们”——即未来的老年人——的视角出发,打开了关于养老的全新认知维度。

不要把钱带进棺材

让我们先从一本名为《DIE WITH ZERO》的书讲起。这本书提出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如果让你连续工作五年,但一分钱工资都不给你,你愿不愿意?你肯定不愿意,凭什么白白干五年?

但作者指出,美国人去世时留下的财富,平均相当于他们60个月的工资。也就是说,很多人人生中最后五年创造的价值,自己其实根本没有享受到。那你为什么要“白干”这五年?

再想一想,等到老了,我们真正拥有的是什么?只有回忆。而回忆的内容,正是你一生中积累的种种人生体验。所以,人生体验就像是你一生的投资,而每一次回忆,都是在领取这笔投资带来的股息。

也因此,传统观念中为养老囤积大量资金并计划身后留下遗产的做法,其实并不必要。首先,老年人虽医疗开支增加,但其他消费大幅减少,净资产往往持续增长,过度储备养老资金多数最终未被使用。

其次,当子女在父母离世时继承遗产,通常已年届六旬,早已错过最需要经济支持的阶段。若真想帮助子女,应在他们年轻奋斗时给予支持。

同样,慈善事业也不应等待至身后,而该趁身体健康时亲自参与,亲眼见证理想项目的推进。因此,我们更应该学会在当下积极运用财富,无论是改善生活、扶持子女还是践行公益,让金钱在最合适的时机发挥最大价值。

我这里有一张图,它清晰地展示了一个无奈的现实:无论一个人身体健康与否,其生命活力总是随着年龄增长而不可逆转地衰退。然而,绝大多数人的财富曲线却在持续攀升。这就造成了典型的“错配”:年轻时拥有时间和健康,但缺乏资金;年老时拥有金钱和时间,却已失去体力。中年阶段是金钱、时间与健康相对平衡的宝贵时期,此时若不尽情体验生活,待到年老体衰时,即使腰缠万贯,也只剩下打门球这类活动的能力。

这也解释了美国社会目前正经历的一场消费观念的革新:人们开始认识到,应当将个人消费的高峰安排在50岁左右的“早老阶段”。此时,个体往往同时拥有充足的财力和自主支配的时间,构成了消费的黄金时期。这一“适时消费”的理念,预计将成为全球性的趋势。

请先走近我,再谈赚钱

谈养老经济之前,我们先来看看银发族的钱大概都花在了哪里。

现在退休后的银发族大概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说走就走,随时可以走(Go-go years);第二,想想再走(Slow-go years);第三,只想不走(No-go years)。一个突出的矛盾是,当前的银发经济几乎全部聚焦于前两类人群。然而,无论是社会资源消耗还是真实的养老压力,都最集中在“No-go”的深度老龄阶段。这一结构性失衡,是银发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银发经济的核心困境在于:市场大多只想轻松地赚取老年人的钱财,却不愿真正贴近并解决他们的实际困境。

如何更有创意地服务这一群体?在欧美市场,一批创新模式正通过精准切入老年生活的真实痛点而获得成功:例如“Papa Pals”通过培训年轻人成为“共享家人”,为老人提供有温度的专业陪伴;基于大数据的跌倒监测系统不再直接向老人收费,而是转为养老机构提供风险管理服务;针对受教育程度更高的新一代银发群体,出现了由文博专家带队的主题深度游,满足其精神消费升级需求。

同时,以“Oak Street”为代表的健康管理新模式,通过保险激励机制鼓励老人保持健康,实现“越少就医越盈利”的良性循环;而AI宠物等适老科技产品,则巧妙平衡了情感陪伴与照护负担的矛盾。这些案例共同揭示出银发经济的未来方向——通过创造性解决老人、家属及机构的多方需求,在创造商业价值的同时,更让老人享有有尊严、有质量的晚年生活。

中国的养老分成几个类型,一种是老人做购买决策,第二种是子女做购买决策,第三类是其他人代他们做出决策,包括亲属、朋友。

在当前的中国银发经济领域,实现市场拓展的关键可归结为“触达”与“信任”两大核心。然而,真正触达老年人并赢得他们的信任,却并非易事。打动老年群体的,从来不是所谓的高科技,而是简单、易懂、易用的解决方案。许多企业热衷于强调技术的先进性,却不知“科技”二字反而容易让老人望而却步,甚至心生抵触。真正关键的是传递安心感——重点不在于价格多便宜,而在于让他们相信,这并非骗局,而是一种真正能帮到他们的、不复杂的方式。

如今,反诈宣传成效显著,以至于老年群体对陌生推广普遍抱有高度警惕,几乎将每一位不熟悉的人都视为潜在骗子。在这一背景下,建立信任已成为养老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加之中国养老模式以居家为主,如何有效触达这些散居于家庭中的老年人,精准识别真正的购买决策者——无论是老人自己、子女还是其他亲属,并有效影响该决策者,成为中国银发经济破局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鸡蛋与房子:养老的两极

在中国老年消费市场,相比远途奢华的“阳光沙滩”式度假,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是那些接地气的本地化服务。以火爆的“农家乐一日游”为例,这种包餐饮、娱乐和麻将的全包式低价产品,精准契合了老年群体的需求——他们不仅享受结伴出游的社交乐趣,更坚持“当日往返”的生活节奏,因为许多老人还要赶在傍晚前回家为孙辈准备晚餐。

养老问题中,最难解的就是失智失能老人的照护。我有个很深的感触:我们这代人,仿佛是“最不会照顾人的一代”,偏偏遇上了“最不舍得花钱的一代”。我父亲今年98岁,我每天去养老院看他,深感我们可能是最后一代还会如此亲身照顾父母的人了。看看90后、00后,他们未来的生活方式已注定不同。而我们的父辈,他们从苦日子里熬过来,节俭,几乎是刻入骨髓的习惯。

有个趣闻能精准刻画这代老人的消费心理:一位韩国人回国后,朋友问他中国老人是否爱去教堂。他答道:“这完全取决于教堂发不发鸡蛋。”“免费”就是打开他们心门的那把钥匙。

养老产业现在面临一个核心难题:融资和退出渠道太有限了。当前资本市场重点扶持的是高科技、硬科技产业,像养老这类社会服务型行业,想在主板上市难度很大。退出渠道不畅,直接影响了资本进入的意愿。现在所谓的“养老概念股”,大多做的是外围硬件,真正专注养老服务运营的上市公司非常少。大家都认同养老行业重要,但至今没人能清晰证明它的盈利路径。养老院想上市,也面临各种现实困难——这个行业要想突破,必须在融资模式和退出机制上找到新出路。

再进一步讲,养老产业面临一个近乎无解的矛盾:既要让企业有钱可赚,又不能让老人感到支付压力。想同时做到这两点太难了,必须依靠金融工具和政府政策的创新,但创新之路同样困难重重。

美国流行的“以房养老”(反按揭)就是个典型例子。模式很简单:老人把房子抵押给机构,机构按月支付养老金,待老人去世后,房子便由机构收回。这个模式被国内多家机构引进尝试,却在现实中碰了壁——问题出在“最后一公里”。

当老人去世,金融机构按协议去接管房产时,常常遇到子女的激烈反对。“这房子是我父母留给我唯一的财产,凭什么被银行收走?”很多老人签合同时并未告知子女,而子女在情感和观念上也完全无法接受“父母的房子会被收走”这个结果。金融机构不愿陷入这种无穷无尽的家庭纠纷和道德争议中,导致原本前景看好的“反按揭”业务,现在基本上都处于停滞状态。这个困境恰恰说明:养老金融创新不仅要算经济账,还要考虑深厚的社会观念和家庭伦理。

换句话说,整个社会让养老产业变成真正可持续的产业,我们的契约精神、诚信还是要建立起来。

从社会整体来看,老人的安宁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是养育了我们的一代人,确保他们安度晚年,不仅是一份回报,更是让我们自己“于心得安”的必要之举。因此,善待老人,本质上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作为一个老人来看,我们应该怎么安度晚年呢?首先得想明白,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变老是人生必然的阶段,能活到老,比起那些没能走到今天的人,我们已经是幸运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完整的生命体验。

但老了,不等于就没事可做了。“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了也可以有光有热。当然,你得接受生活会慢慢变得平淡、简朴,朋友联系少了,社会活动也少了,有时候会觉得孤独——这都是常态,心里要提前准备好。

最重要的是把预期降下来。别总想着自己还是人群的中心,那些风光、名利,该放就放下。恩恩怨怨、是是非非,都让它随风去。现在,我们就是个普通的老头、老太太,认准这个身份,把自己的日子过好,身体弄舒坦,心态放平和,不给孩子和社会添太多负担,这就是我们现阶段最大的贡献了。

教授简介

苏锡嘉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荣誉退休教授,在中欧任会计学教授前,他是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会计学系副主任、副教授。

苏锡嘉教授毕业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市Concordia大学,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1982年和1987年分别获得厦门大学经济学学士和硕士学位。苏教授主要从事国际会计、审计、公司管理、中国会计与审计等方面的研究。其研究课题主要包括家族企业的公司管理、审计员的岗位轮换、审计质量以及盈余管理。

苏教授的研究发表于众多知名的期刊,如《审计:实践与理论》《亚太会计与经济研究》《会计与公共政策期刊》《国际会计期刊》《中国会计与金融评论》《国际会计研究》《国际审计研究》《当代会计研究》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ID:CEIBS6688),作者:苏锡嘉,36氪经授权发布。

+1
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有用、有品、有趣、有价值,这是商界精英的宝典。

下一篇

汇丰:OpenAI到2030年或面临2070亿美元资金缺口。

1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