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杀死了长视频?
前段时间,姜文在洛杉矶出席中美电影论坛时被问到了一个问题:电影会不会被短剧取代?
如果是两年前,你大概率会嗤之以鼻,并且连篇累牍的说出大把理由。但站在当下,这个问题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根据QuestMobile数据,截至今年9月,字节旗下的红果短剧月活已经来到2.36亿,超越了B站和优酷视频。排在它前面的分别是3.5亿的腾讯视频、3.2亿的爱奇艺以及2.5亿的芒果tv。换句话说,看短剧的人越来越多。
不只是用户规模和热度,最重要的是,做长视频确实不挣钱。三季度,爱奇艺营收为66.8亿元,同比下降8%;净利由盈转亏,从去年同期归属于爱奇艺的2.29亿元净利转为净亏损2.49亿元。芒果超媒营收同比下滑6.58%至30.99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33.47%至2.52亿元。
行业倒是有跑出独立行情的,根据阿里最新的财报,虎鲸文娱集团已实现连续三季度盈利,盈利的主要原因是优酷经营效率的提升。但优酷的表现更多的要归功于调整及时:今年3月,优酷率先调整策略,一边将剧集体量缩减,完成制播一体化,一边成立微短剧中心,发力微短剧。
一边是看的人不见增长,一边是做的平台不太赚钱。长视频这门生意,到底还有没有戏?
01 长视频生不逢时
长视频平台营收的主力有三个:会员服务、在线广告和内容分发。这些营收背后都有同一个基础——内容。
在长视频的高速发展期,平台的发展模式大概是:优质内容吸引会员观看,平台会员迅速膨胀,从而有品牌来投广告以及分发版权,最后平台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内容制作,打造出更吸引人的剧集。
不过这只是平台走入正向循环的往日辉煌,当下这个循环正在反向旋转。
就像长视频平台夺走了传统电视业的注意力一样,短剧正在高速攫取当下人们的注意力。从整体市场来看,《2025年微短剧阶段性发展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微短剧的市场规模已突破634亿元,用户规模达6.9亿,覆盖68.4%的网民。具体到行业龙头,QuestMobile数据显示,红果短剧今年6月仍然保持了三位数的高速增长。
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消费者把更多时间花在了短剧,花在长视频的时间自然此消彼长。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2025年暑期档全网正片总播放量达284亿,同比去年320亿下降11.3%。
品牌方们自然也更愿意把钱投放在流量聚集的地方。截止今年八月,短视频、综合电商、即时通讯三大头部媒介的投放费用持续上升,其中短视频已增至38.8%,而在线视频仅为3.1%。
这种情况显然影响了长视频平台的广告收入。以爱奇艺为例,今年三季度两大核心收入支柱双双承压:会员收入下滑3.5%,广告收入下滑7.2%。
行业承压之下,长视频投资大、周期长、过度依赖爆款的特点愈发明显,这也促使许多平台调整了长视频的投入政策。以腾讯视频为例,有媒体报道,腾讯视频大幅缩减委外合作,只要A+或者S,只要头部,只要大项目。听到这个消息,一些业内的知名片方也开始缩小规模。
与此同时,平台们加大了转向微短剧的步伐。
还是以腾讯为例,年初腾讯将长剧预算中10%-20%的低效部分转移至横屏短剧开发,还开启了自己的首届短剧节。爱奇艺则在去年九月就推出了“微剧场”和“短剧场”。今年初,爱奇艺春节档上线28部微剧。启动“百部港片微剧计划”和"普法微剧万集计划”,到今年二季度,爱奇艺竖屏微短剧储备量已达1.5万部。
长视频颇有些生不逢时的感觉。
02 正当红的短剧
用正当红来形容短剧一点不为过。
《2024年中国微短剧产业研究报告》显示,去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经超过电影票房收入,来到了505亿元。同时预计未来行业仍然会保持较高增速,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34.3亿元,2027年将达到856.5亿元。
同时和我们日常中“短剧受众更下沉”的刻板印象相反,QuestMobile数据显示,短剧正在加速打破圈层壁垒,30岁以下年轻用户及一二线城市高价值群体对其兴趣持续攀升。
市场高速发展、破圈效应显著的同时,微短剧也逐渐走出的新的行情。
首先,越来越多的专业影视机构开始入局。抖音集团短剧版权中心就宣布,将吸纳影视(长剧+中剧)机构入局竖屏微短剧的专项成长计划,变更为长期有效。版权中心不仅会根据成片定级提供30-200万/部的保底金和超保底分成,还会针对爆款额外追加20-150万/部宣发预算。
在此背景下,诞生了一系列有质感的短剧,比如《盛夏芬德拉》《幸得相遇离婚时》等;同时经典武侠IP也开始进入短剧的视野,比较知名的有芒果站内的短剧《还珠》和腾讯视频的短剧《武林外史》。
其次,短剧的商业价值愈发显现,行业生态不断完善。
最典型的案例是,越来越多的短剧演员开始收到品牌方的青睐。比如凭借《好一个乖乖女》走红的短剧男演员柯淳获得了Funny Elves方里、十月稻田等多个品牌合作。据报道,头部短剧演员的代言报价在60万-100万左右,而其他知名短剧艺人大多在二三十万区间。
而红果短剧推出的演员分账也会让越来越多的创作和行业强绑定。根据红果短剧创服平台公布的数据,参与分账的金额都在百万级别。在此之前,爱奇艺和腾讯也官宣了多个分账补贴政策。
最后,短剧也开始探索出越来越丰富的营收模式。
除了此前已有的广告分账、内容分账等模式,红果一方面推出了7天卡、月卡、季卡、年卡等套餐,价格从8元至260元不等,一方面利用自身流量开始带货。观看短剧的用户,在暂停页面期间,屏幕会弹出“搜同款”的提示,点击即可打开剧中“同款”的购买页,无需跳转至抖音就可以完成购买。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长视频平台们可以通过转型微短剧找到新增长。
主要原因在于红果短剧对于行业的影响力太强。从用户规模来看,行业第二的短剧APP河马剧场月活为7000万,和红果短剧差距巨大。同时红果还能承接来自抖音的巨大流量。这让红果具备其他平台所没有的宣发和推广能力。红果短剧也因此更能绑定爆款剧集制作方。
另一个例证是,今年发力短剧的爱奇艺并没有在财务表现上取得很大的进展。爱奇艺创始人龚宇还在首届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大会上突然发难。直指红果短剧滥用市场主导地位,签订排他协议。
03 写在最后
回到最开头的那个问题,姜文给出的答案是,历史上每一种艺术形式都会被更新的形式部分取代,这只是文化演化的正常节奏。真正不变的是,人始终在用不同的形式讲故事。形式之所以变,是因为时代的速度在变,观众的耐心在变,技术在变,但讲故事这件事,从未被取代。
事实上,无论短剧如何突破,但囿于时常和篇幅,它必然无法像长视频那样的细腻深刻。这是长视频无法被取代的价值。
扶持长视频的相关政策也在出台。今年年中,广电总局召开关于“广电21条”的视频会,对相关条款进行详细解读。其中包括取消剧集40集上限、取消季播剧间隔一年播出限制、调整古装剧播出政策等。
说白了,长视频不会消亡,但是站在AI技术不断完善、用户观影习惯变迁的历史关口,长视频平台们还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参考来源:
1、数读社:张一鸣的“小生意”,堵死爱奇艺的出路
2、新京报传媒研究:长视频平台的“冬天”来了吗?
3、文娱商业观察:猛踩油门,腾讯视频缘何突然向“短” 狂飙?
4、眸娱:红果短剧开启演员分账时代,长剧能学吗?
5、卡思数据:月活2亿后,红果短剧进场“收割”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伯虎财经”,作者:路费,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