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竞争,中国科技行业的一种新绝招

星海情报局·2025年11月26日 19:32
是内卷内耗,还是协同发展?

最近这几个月,中国科技圈上演了一场特别有意思的大戏。

10月8号,大疆突然宣布全线降价,热门产品降幅最高超过1400块。结果呢,影石CEO刘靖康立马在微博上发文说”热烈祝贺”大疆新品发布,然后反手就是影石X5限时直降500块。紧接着,影石更是直接在8月14号开启了”影翎A1”无人机的公测阶段1,明摆着要杀进大疆的地盘。

这场看似是价格战的较劲,其实背后藏着一个更大的趋势——中国制造企业们不再满足于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折腾了,大家都在往别人的领域里探头探脑。

OPPO确认要进军手持智能影像设备市场,计划2026年发布新产品;vivo成立了机器人Lab,要在家庭机器人领域大展拳脚11;追觅从高速马达杀到个护产品,今年一口气推出了多款新品;极米也开始搞智能座舱投影,准备在车载显示领域分一杯羹。

看到这些,你可能会问:这些企业都咋了?现在制造业已经那么内卷了,好好的本行不做,非要到别人家里"抢饭吃"?

其实,跨界这一现象,在中国早就存在着,只不过,过去十年,像华为做汽车、比亚迪造电池、宁德造储能,确实都是跨界,但那种跨界属于“垂直整合”——说白了是围绕自己主航道的延伸,并且还是在细分行业高速发展的阶段进行的。

例如比亚迪从电池,跨到整车,再到半导体,是在新能源车渗透率从5%冲向40%的上升通道中完成的。

华为从通信设备,跨到手机,再到智驾,是在全球5G基建和智能手机红利期推进的。

但今年的不同在于,但2025年,连年营收55亿的影石都敢公测无人机,追觅、石头、极米等“百亿以下”企业也在横向突破。

背后原因是:AI、模块化硬件、云服务降低了跨界门槛——你不需要自研飞控,可以用开源方案+自研算法切入。

那么,在中国制造越来越卷的今天,这种跨界整合到底是一剂良药,还是一场更大的内耗?

良药或内耗?

今年跨界扎堆出现,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以前那种“垂直深耕”的模式,已经卷到尽头,企业必须要“找出口”。

那这样互掀桌子的跨界,是否只会“卷上加卷”?其实不然。影石推出的"影翎A1"无人机,最大的特点不是飞控技术(这确实不如大疆),而是全景拍摄和体感交互。用户戴上特制眼镜,转头就能控制无人机拍摄角度,拍完的8K全景视频可以随意调整构图。

这招很绝——它不是跟大疆比谁飞得稳,而是创造了一个新的使用场景。大疆的降价,与其说是价格战,不如说是在测试:用户到底要不要这种"新体验"?再看OPPO。这家手机厂商宣布2026年进军手持影像设备市场,对标的就是大疆和GoPro。你可能会想,手机厂商做相机,这跨度是不是有点大?但仔细一想,OPPO在手机影像上投入了多少年?哈苏调教、超级光影引擎、AI算法优化……这些技术积累,用在专业影像设备上不是正合适吗?

所以你看,这些企业的跨界,实际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不是简单地"抢别人的饭碗",而是把自己在一个领域积累的核心技术,应用到其他领域,形成"一鱼多吃"的效果。

实际上,从产业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现象,非但不是内卷,反而是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会进行的产业整合。

这是因为:制造业的发展,本质上是一种对复杂性的驯化过程。当复杂性达到一定极限后,系统无法再通过“增加零件”解决问题,必须转向“结构重构”。

而跨界式企业,就是这种“结构重构”的表现。

跨界之利

聊到产业整合,老局就得提一个人——埃隆·马斯克。虽然说,这老兄有时候确实有画大饼的嫌疑,但他同时搞特斯拉电动车、SpaceX火箭、Neuralink脑机接口、还有AI公司xAI,并且确实都做成了,而且这些业务之间还能相互赋能。比如说,特斯拉的FSD(完全自动驾驶)系统用的视觉算法,后来被用到了人形机器人Optimus上。火箭的电池管理技术,反过来又优化了电动车的续航能力。这种"技术复利"效应,让马斯克的企业帝国形成了一个"自循环生态"——一个领域的突破,可以快速复制到其他领域,大幅降低研发成本。中国制造业发展到今天,是不是也需要这种"马斯克式"的跨界整合企业?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不过我们需要的不是马斯克这种“奇人”,而是需要跨界整合这种模式。

为什么?因为跨界整合带来的优势,确实是传统 "深耕单一领域"模式难以比拟的。首先,技术复利能大幅降低研发成本。举个例子,大疆做无人机,核心技术是飞控系统、视觉避障、云台稳定。当它跨界做运动相机和云台相机时,这些技术直接就能用上。Pocket 3的三轴机械云台技术,和无人机上的是一脉相承的;Action 4的电子防抖算法,也是从无人机上移植过来的。这样一来,研发新产品的成本就大大降低了——不用从头开始,很多轮子不用重复造。其次,创新加速——一个领域的突破能反哺其他领域。特斯拉的FSD系统是个典型案例。最初,这套系统是为了让汽车实现自动驾驶。但在开发过程中,他们积累了大量的视觉感知、路径规划、实时决策的技术。后来,这些技术被直接用到了人形机器人Optimus上——因为机器人的导航避障,和汽车的自动驾驶,底层逻辑是相通的。结果就是,Optimus的研发速度远超预期,因为很多"轮子"已经被造好了。

以之前做吹风机的追觅来说,他们的看家本领在于高速电机有关的技术积累,在吹风机上是这样,那换到其他需要高速电机的领域,也是可以尝试一下的,比如他们家最近就在跨界造车,想打造电动高性能跑车。最后,跨域自养能力让企业跳出行业周期,形成更具韧性的生态。这个优势特别重要。传统制造业最怕的是什么?行业周期。比如手机市场饱和了,手机厂商的日子就不好过;投影仪市场增长放缓,投影仪企业就得勒紧裤腰带。但如果你做的是跨界整合,情况就不一样了。还是拿马斯克举例。2022-2023年,全球汽车市场不景气,很多车企都在亏损。但特斯拉呢?虽然车卖得没那么好了,但它的能源业务(太阳能板、储能系统)在快速增长,2023年,特斯拉能源业务营收达60.35亿美元,同比增长54%,储能部署量同比增长超过100%。

AI业务(FSD订阅服务)的收入也在上涨。这种"东边不亮西边亮"的格局,让特斯拉的抗风险能力远超传统车企。中国企业里,安克就在尝试这种模式。2025年,全球消费电子市场整体低迷,但安克实现营收128.67亿元,同比增长33.36%;其中智能家居自动化产品(扫地机器人等)和智能影音产品成为新的增长引擎,弥补了充电类产品增速放缓的影响。这种"跨域自养"的能力,让企业更有韧性,不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所以你看,跨界整合带来的优势是实实在在的:技术复利降低成本,创新加速提升效率,跨域自养增强韧性。这些优势,是传统"专注单一领域"模式很难做到的。

真假跨界

说了这么多跨界的好处,但咱们也得清醒一点:不是所有的跨界都是好跨界。市场上有真跨界,也有假跨界。真正有价值的跨界,往往低调、克制、聚焦单一技术穿透力;而假的跨界,往往只是表面的"横向扩张",难以形成技术合力。什么是真跨界?真跨界有几个特征:第一,核心技术可迁移;第二,业务之间能相互赋能,不是为了跨界而跨界,而是技术自然溢出的结果。追觅就是个典型的真跨界案例。它的核心技术是高速数字马达,转速从10万转/分钟一路做到20万转/分钟,这是货真价实的硬科技。有了这个技术,追觅自然而然地拓展到了所有需要"高速旋转动力"的领域:吸尘器、洗地机、吹风机、割草机,甚至是汽车电驱系统。每一次跨界,都是技术能力的延伸,而不是盲目地"抢地盘"。做充电宝起家安克创新也是如此。它的两大核心技术——充电储能和AI算法——可以赋能一大堆产品。充电宝、充电器是基础业务,投影仪用上了储能技术(内置电池),扫地机器人用上了AI算法(路径规划),智能音箱则是AI算法的另一种应用(语音识别和交互)。

再看大疆。它从无人机跨到运动相机和云台相机,看起来跨度挺大,但核心技术其实是一脉相承的:飞控算法、图像稳定、视觉感知。这些技术在无人机上用得很成熟了,迁移到相机上自然水到渠成。

什么是假跨界?假跨界也有几个特征:第一,核心技术不可迁移;第二,业务之间各自为战,没有协同效应;第三,更多是为了"讲故事"给资本市场看。有一些企业,看到某个领域火了,就一窝蜂地冲进去。比如前几年元宇宙火的时候,一堆企业宣布要做VR/AR;后来AI大模型火了,又有一堆企业宣布要做AI硬件。但你仔细看,这些企业之前没有任何相关技术积累,跨界纯粹是为了"蹭热点"。

所以,真正的核心区别在于:如果一个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够复用到新领域,新业务能够反哺老业务,那就是真跨界;如果只是表面上的"横向扩张",各个业务之间没有协同,那就是假跨界。在未来,真正有希望让中国制造崛起的,很可能是那些"精准破壁"而非"全面堆叠"的企业。而不是什么热门就做什么,搞成"万金油"。

结论

聊了这么多,老局最后得出的一个核心结论是:跨界是手段,不是目的。大多数企业,其实还是应该深耕本业,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种好。不是每家企业都适合跨界,也不是每个领域都值得跨。盲目地"四处抢饭碗",反而会扰乱供应链生态。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跨界整合在某些情况下确实是必要的,甚至是必然的。当一个企业的核心技术足够强大,当它在一个领域已经做到极致、遇到增长瓶颈时,跨界就成了一种"技术溢出"的自然结果。这时候的跨界,不是为了跨界而跨界,而是技术能力的延伸和价值的最大化。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产业生态和美国不一样。美国有"科技七巨头"——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Meta、英伟达、特斯拉,每家的边界都比较清晰:苹果占据手机和消费电子,英伟达垄断AI算力,它们之间有竞争,但更多是"井水不犯河水"。

中国呢?情况完全不一样。中国的产业协同速度太快了,产业链迁移能力太强了。今天造车的企业,明天可能做机器人(比如比亚迪、理想);今天做机器人硬件的公司,明天可能反过来提供AI算力服务(比如大疆的产业链公司)。新能源、AI、算力、机器人,这些产业间的技术迁移速度在中国极高。

这种"流动性",是中国制造这几十年卷出来的“敏捷”。

所以,中国未来的跨界整合,不太可能走美国那种"巨头分割地盘"的路子,而是会形成一种"动态边界+模块化联盟"的生态。

举个例子,大疆守飞控技术,追觅控动力系统,地平线供AI芯片,汇川管执行器……每个龙头企业,都依托自己的核心优势,进行精准跨界,而不是一家独大。今天大疆和影石是竞争对手,明天可能在某个项目上又成了合作伙伴。这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动态生态,才是最适合中国制造的模式。市场不需要"人人跨界",但需要"精准协同"。中国的未来,或许不会诞生第二个"特斯拉",但可能诞生十个"小特斯拉",在不同方向上同时做系统复合型创新。这不是内耗式的竞争,而是协同式的创新。

这样的跨界整合,才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进行产业升级的正确道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星海情报局”(ID:junwu2333),作者:星海老局,36氪经授权发布。

+1
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中国版“AI七巨头”呼之欲出。

13分钟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