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盟将部分程序化广告预算,从TTD挪到亚马逊DSP
就在欧盟刚刚点头的这一天,宏盟收购 IPG 的案子算是彻底过关了——全球第三大和第四大广告控股集团合并,新宏盟成了账面上的“全球第一大广告集团”。
几乎同一时间,adexchanger报道:这家刚做大做强的头号代理,被人发现三季度把一块两位数占比的程序化预算,从 The Trade Desk 挪到了亚马逊DSP。
公关口径是“正常优化”“没有大战略”,但背后的事儿大家心知肚明。
当全球体量最大的代理商,开始重新算自己和两大 DSP 之间的费率、数据使用权和议价空间,这件事就已经不是“某个客户换了个投放后台”这么简单了。
这传达了一个信号:在 AI 和零售媒体把广告行业重洗一遍的 2025 年,谁能决定广告主的预算进哪家 DSP、买到哪一块库存,谁就能拿走更多利润。
一场看得见的利益交换
The Trade Desk 的模式很简单:做一个“中立 DSP”,按媒介花费收技术费,行业普遍认知是抽 12%–20%。
亚马逊更像在做电商生意:自家库存(Prime Video、站内广告)不收技术费,开放网络媒体只收 1%–2%。
对一年在程序化上砸几十亿美元的控股集团来说,多付 10 个点,和少付 10 个点,是两回事。
摊开算账:以几十亿美元的规模,这就是每年几亿美元的“中间毛利”。要么进了第三方 DSP 的口袋,要么被留下来,在广告主、代理和媒体之间重新分账。
亚马逊为什么能卖这么便宜?因为它不靠 DSP 吃饭。
它 2025 年三季度广告收入 177 亿美元,已经比 IPG、Omnicom 这种老牌广告控股集团一整年的营收都高了。
对亚马逊来说,DSP 只是它零售媒体和 Prime Video 生意里的一个工具,是“顺带要做好”的一环,不是唯一的利润来源。在这种结构下,把价格打下来,本质上就是用低费率换更多预算,用别的业务的利润来补贴广告这块。
The Trade Desk 完全不一样。它几乎所有收入,都依赖技术服务费。
技术费守不住,故事就很难讲下去。这是它在业务结构上的软肋,也是这次风波的底色。
Omnicom 站在棋盘的中间
再把视角拉回 Omnicom。
一边,它是全球头部媒体控股集团,刚刚收掉 Interpublic,把自己堆成了年营收 250 亿美元级别的新“老大”,对外说法是“在 AI 时代要有更大的体量去对抗科技巨头”。
另一边,它又是亚马逊的核心代理之一。2024 年,Omnicom 拿下了亚马逊美国市场业务,是这家零售巨头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媒体伙伴之一。
现在,数据平台里能看到的是:
这个同时把亚马逊和 TTD 都绑得很深的控股集团,在 Q3 开始把一块两位数占比的预算,从 TTD 挪向 Amazon DSP,而且不是象征性的小量调整,是肉眼可见的迁移。
从动机上,很难不往三件事上联想:
经济账:1%–2% 的 take rate,和十几到二十几个点的 take rate,在今天这种客户压价、控股集团自己毛利也被压缩的环境里,很难说是“细枝末节”。这就是实打实的钱。
关系账:你一边掌管着亚马逊几百亿级别的广告账户,一边又帮它讲 DSP 成长的故事,市场天然会觉得,你总要在两边之间做点取舍,或者至少“表示一下态度”。
数据账:亚马逊在把 DSP 和亚马逊营销云 绑在一起卖,把购物行为、观看行为打通成一个闭环。对零售和 CTV 广告主来说,这种“一站式闭环数据”,是今天任何“中立 DSP”的通用 ID 暂时替代不了的。
从这个角度看,宏盟之所以被放在显微镜下,是因为它刚好站在现在这场博弈的正中间:一边是必须靠“独立性”和 take rate 赚钱的 TTD,一边是用电商、云和视频把广告包在自己生态里的亚马逊。
The Trade Desk 的尴尬位置
单看财报,TTD 的 Q3 其实不难看:收入、利润都还有十几到二十点的同比增长,看不出立刻被预算抽走的伤痕。
但资本市场看的从来不只是这一季的数字,而是趋势往哪边走。
过去一年,围绕 TTD 的两个问号已经越来越大:
一个是:在面对亚马逊这种 0%–1% take rate 的定价方式时,它还有多少能力守住自己 15%–20% 的费率?
另一个是:当广告主越来越把钱往零售媒体和 CTV 推,以开放网络为主战场的中立 DSP,还能从增长里分到多大一块?
从 TTD 的产品动作就能看出,它并不心安。
它一边在买方持续强调“中立”“开放网络”,另一边又在卖方慢慢往上游走:推 OpenPath 这种直连产品,最近又搞了 OpenAds 这种封装拍卖,开始绕开部分 SSP,帮出版商省中间层的钱。
逻辑是:当你在买方这头不得不和亚马逊卷价格,你就得在卖方那头找回一点议价权,不然整个商业模型,会被亚马逊这种“用利润来补贴广告”的闭环玩家一点点吃掉。
但这么做,也在削弱 TTD 过去一直讲的那个故事——“我是一个纯技术平台,不和任何一边深度绑定。”
当你开始和出版商签直连,你就很难再完全站在一个“超然”的角度去批评别人的生态有多封闭。你自己也在往“更重”的那条路上走。
市场结构在改写
回到这次 Omnicom 的动作,它未必会把 TTD 哪一季的业绩直接打折。
真正值得在意的是:DSP 市场在发生一种缓慢但很难逆的变化。
第一,费率的价格黑箱变得透明。
过去十年,很多广告主并不真的清楚,自己在程序化链路上总共付了多少中间层费用,控股集团中间有不少腾挪空间。
亚马逊把自己的收费方式摊开讲清楚:“自有媒体 0%,外部媒体 1%–2%”,等于是把整个市场拉进了一个可以明牌对比的价格环境里。之后,其他 DSP 的 take rate 再想藏着掖着,会越来越难。
第二,数据在决定 DSP 的生死线。
TTD 代表的是一条路:用统一 ID 去打通不同媒体和场景,做“跨媒体的中立基础设施”。
亚马逊代表的是另一条:把购物、观影、搜索都锁在自己的生态里,用一套巨大的一方数据,把广告投放全部关在自家系统里。
对控股集团来说,选哪一边,就是在选哪一套数据资产,来当未来几年的底层设施。
第三,控股集团自己,越来越像“预算路由器”。
今天宏盟、WPP这些公司的核心价值,有一部分已经从创意和策略,转成了“帮广告主在 Big Tech 和独立技术之间分配预算”。
它们一边说要减少对平台的依赖,一边又在和平台做云、数据、算法的深度合作。
Omnicom 和亚马逊的关系,就是这一条线上的典型:嘴上要讲独立性,手上又要接大平台的单子,还要谈分成和数据权限。
所以,这次传出“Omnicom 把两位数占比的预算从 TTD 挪到 Amazon DSP”,更真实的含义是:
DSP 之间的竞争超出了产品功能的对比,成为了两个阵营、两个生态的较量。
广告技术接下来的问题:中立到底还能值几个点?
对 TTD 来说,现在最大的难题,不是“会不会丢一个大客户”,而是它赖以生存的“中立溢价”,还能撑多久。
如果一个品牌或者代理商愿意为了中立,多付 10 个点的技术费,那背后至少有三个押注:
投放效率更高,流程更透明,利益冲突更少。
但当亚马逊这类玩家,把“闭环数据 + 低费率 + 大屏库存”打包成一个组合拳,很多预算会直接用脚投票。
宏盟上发生的事情,很可能只是这个过程中,比较早被看到的一次“位移”。
对广告主来说,更核心的问题反而变成了:你愿意为哪一种不确定性掏钱?
是为一个相对中立、但没有掌握完整交易闭环的技术平台,
还是为一个高度一体化、但天然带着平台偏好的商业帝国?
Omnicom 的选择不会是最后一个答案。
它只是把这个问题,提前摆到了台面上,让所有参与这场游戏的人,都不得不开始战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刀客Doc”,作者:刀客Doc,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