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元奶茶到万亿镍矿,印尼为中国带来了什么?
今天的故事,要从一杯奶茶讲起。
很多人一到印尼,第一感觉就是,到处都是蜜雪冰城。
没办法,雪王实力太强、人缘太好,一到印尼就跟vivo、OPPO的店长们打成一片,让他们都陆续开起了奶茶店。加在一起,4年就是2600家。
在中国,雪王是三四线城市的街溜子,街边尬舞之王,景区打卡小能手。
还是门口干架视频里的武德残缺型选手,从来就没输过,是顶流中的顶流。
可到了印尼,它的柠檬水卖8000印尼卢比,约合人民币3块7毛钱,比国内还便宜。
为了让印尼人尝尝我们的奶茶、冰淇淋,蜜雪冰城操碎了心,在印尼的岛屿之间又是搭建运输中心,又是搞海运包装、冷链专送。
合作的物流公司,就是东南亚速度之王,极兔。
营销做得再飞扬跋扈,扩张还得靠人情世故。这极兔的创始人李杰,也是vivo最早进军印尼的负责人。
咱就是说,雪王这种级别的IP,有必要把生意做到4000多公里外的他乡印尼吗?
而且价格还比国内便宜,图啥呢?
其实啊,印尼有2.8亿人口,对奶茶、冰淇淋的接受度极高,热门店铺一天能卖900多杯饮料,毛利干到52%,差不多是我们国内的1.5倍了!
一位加盟商David还曾向媒体透露:“加盟蜜雪,营业额最好的时候,单店月销在30万元左右,一年左右就能回本。”
凭老局在连锁加盟行业观察多年的经验,这些数据有巅峰美化之嫌,但也有一定的代表性。据说,目前国内已经有一批做包装、甜筒、果酱的合作伙伴,追随着雪王的脚步,落地印尼了。
说到印尼,这块地儿真是地球母亲追着喂饭。
地下矿产,镍、锡、铝土、铜、金、煤,全都是抢手的战略资源,其中的红土镍矿,年产量大约占到全球的一半。
2019年,印尼强化资源的“下游化”战略,禁止国内镍资源的原矿出口,镍价暴涨,直接把欧盟气的向WTO提交了一纸诉状,指责印尼“违反了全球贸易规则”。
图注:印尼的红土镍矿
既有人口又有矿,难怪这几年中国有那么多企业,都要往印尼插一脚。
不过老局还是得说一句:印尼虽然有机会,出海还是要谨慎。
毕竟,紧俏的鱼价背后,注定是风高浪急,礁石密布。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印尼这个国家,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
中国品牌闯印尼,“老带新”十年狂飙
中国企业出海东南亚国家,常用这样一个词:拓荒。
利用当地的华人网络,相互借力,彼此成就,把陌生市场干成中国主场。
前面说的蜜雪冰城,早期扩张门店,就是向深耕印尼多年的“VO系”死缠烂打。
所谓“VO系”,指的是vivo与OPPO两大中国手机品牌,它们在2015年前后逐渐占领印尼市场,共在当地布局了大约3万个销售网点,从三星、苹果手中抢到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图注:雅加达手机集散地,满眼都是OPPO绿
那么“VO系”为啥能把印尼市场吃得如此透?
老局就说两件事:
第一件,OPPO在海外的最大生产基地,就在印尼。
第二件,vivo的印尼分公司,团队中超96%员工都是本地人。
要么是厂,要么是人,至少有一个在印尼是有根的。
要知道,一直以来,印尼人见了中国人,常常是喊着“人民币”伸手就要小费的,我们办一家大工厂,可想而知要经历多少道复杂手续,走多少后门,生多少闲气。
而即便工厂落成,企业管理者还要忍受本地员工的“松弛感”,发薪日之后连着请假三天是常事,不用问人去哪了,问就是消费去了。
所以多年下来,“VO系”在抢市场的同时,也把自身做成所在区域的老炮、地头蛇。
在人力资源方面,它们用“岗前培训、学徒机制、赴华深造”三板斧,不断培养本地员工,也让自己逐渐成为印尼人心中的高端“外企”。
它们还带动大量中国的电池、适配器、数据线企业前往印尼,扩大中企势力。
因此蜜雪冰城开在vivo或OPPO手机店旁边,是特别好的选择。
跟前些年西方品牌来中国玩的那套很类似,中国品牌在印尼也没少做国际化营销,打造高端滤镜。
VO系的玩法,就是跟苹果三星搞近战,贴着开店。
蜜雪冰城升了级,直接碰瓷奢侈品。
LV、Dior、Chanel等顶级奢侈品牌云集的“日本表参道”,雪王在2023年就去刷脸了。
所以别看vivo、OPPO、蜜雪冰城在咱们国家都贴着性价比标签,它们到了印尼,全是中高端。
甚至印尼还有一个名叫Ai-CHA的新兴茶饮品牌,被当地人看做蜜雪冰城的“山寨版”。
这就有点类似曾经的星巴克,在美国街头并不贵,在中国却成了中产必备。
与雪王一样会玩的,是泡泡玛特。
门店开到了巴黎的卢浮宫地下商业区、老佛爷百货,伦敦的牛津街、哈罗德百货,意大利的米兰,泰国的曼谷。
哪里有奢华气息、时尚风味,哪里就可能会有泡泡玛特的一席之地。
所以在印尼的雅加达、泗水等核心城市,顶级购物中心里,泡泡玛特轻松占领着上流阶层的消费心智。
巧妙的是,泡泡玛特虽然定位奢侈,价格却亲民多了。
就说一个基础款的泡泡玛特盲盒,在印尼的价格是15.9万-17.9万印尼卢比。
对于爱享受的印尼年轻人来说,每买一个泡泡玛特盲盒,就同时给自己的国际品味加分,又给中国品牌投票,可真是太上头了。
头部玩家制造国际滤镜,中间选手夯实销售途径,其他人只要不时蹭上一蹭,一个“中国品牌=高端+潮流”的思维定式,就此形成。
比如名创优品,在我们这被很多人当成“十元店里的漂亮店”。
但在印尼,名创优品在130个城市开出300多家门店,价格比我们国内还高出10%-20%。
只要顶着“中国”前缀,就进入渗透力超强的高端大生态,这就是中国品牌在印尼掘金的真香定律。
当然了,如果只有消费品牌闯印尼,中国的硬核实力还是缺乏说服力。
其实从多年以前,中国的矿业企业就已经来到印尼,不仅将中国的高端技术带到这里,还在这块土地上持续深耕。
紧随其后,就是庞大而系统的资源化工、基建工程,以及目前最为火热的新能源汽车大盘。
扎根印尼,为中国产业“计深远”
如果说消费品牌的出海是“润物细无声”的市场渗透,那么中国企业在印尼资源与基建的布局,就是一场深远的“国家战略合作”。
其实至少在二十年前,我们的“国家队”就已经与印尼资源深度耦合。
印尼北马鲁古省苏巴印地区的超大型红土镍矿床,就是在2007年,被中国“云南省有色地质局三〇八队”发现的。
为寻找镍矿,我们的地质专家在印尼勘察了20多个省,最终证实这里的镍金属资源,价值超万亿人民币。
不过有意思的是,在我们发现这个矿床之前,日本也曾派出技术人员来到这里,还非常严肃肯定地指出:这地儿不符合找矿条件。
所以从那时起,印尼就与技术先进的中国企业展开合作,发掘国内的镍矿。
聊到这里,我们请出今天的另一个重量级选手,中国矿业巨头之一,青山控股。
青山控股是一个从资源开采到资源化工的全能选手,进入印尼,它带来了两项重要技术:回转窑-电炉(RKEF)技术、高压酸浸(HPAL)技术。
图注:印尼红土镍矿湿法冶炼项目
这两项技术其实不算高精尖,印尼企业虽然不会,但很多国家都已掌握,只是未在印尼国内实施。
在比厚道这方面,中国一直没输过。
带来技术之后,中国企业就能为印尼解决了两大难题。
一方面,这些技术推动印尼从原料出口国,逐渐转变为全球不锈钢和新能源电池材料的重要生产国,附加值被留在其本国内,印尼在全球的镍相关产业链上,地位得到大幅提升。
另一方面,矿产加工的整条产业链,能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提供养分,并提供大量就业机会,起到拉动经济的作用。
就说最近的20年间,我们国家累计为印尼实施的基础设施项目就有百余个,总金额超300亿元人民币。
不过印尼的经济如何呢?自嘲总比群嘲更苦涩。
有印尼网友是这样说的:“现在的印尼,不如30年前的中国。”
老局在这里不是想借机贬低印尼,而是要强调一个观点:与别国之间的发展鸿沟,就是我们的战略机会。
我们的“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也正是基于此。
中国企业到印尼搞建设,作为交换,目前的印尼,已经成为中国镍资源的“超级血包”,我们有超80%的镍铁、镍生铁来自印尼。
青山控股从印尼运回的巨量镍铁,使中国不锈钢产量和出口量,均稳居全球第一,占据全球60%以上的市场份额。
而我们的另一家矿业巨头“华友钴业”,在印尼布局的工厂每年能向中国输送数十万金属吨级别的硫酸镍,让中国车企在三元锂电池上对镍的焦虑大幅减轻。
中国矿业企业布局印尼,至少是在镍矿这个关键节点,为制造业和新能源车产业铺路。
产镍大国,中国车企的必争之地
既然聊到了镍,我们就说说目前最需要镍的新能源汽车产业。
目前新能源汽车有两种主流的动力电池方案,其中续航更长的“三元锂电池”,就是靠镍维持续航里程。
电池续航里程越长,需要镍的含量就越高。
比如,一台续航在600km-700km的新能源汽车,如果使用三元锂电池,就要用到50-100公斤的镍。
所以长远来看,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长续航这种刚需功能,让镍成为新能源车产业中最重要的原料之一。
在“镍矿-电池-车”这一链条中,我们聊一家重要的中国企业,宁德时代。
近年来,宁德时代在印尼投资近60亿美元,搭建了一条采矿、冶炼、材料制造、电池生产及回收的全产业链。
虽说宁德时代不是最早来到印尼的,但它的布局却相当宏大。
首先,在2022年,宁德时代与“印尼投资局”合作设立了一个20亿美元规模的“印尼绿色电动汽车基金”,专门用于投资印尼的镍资源和动力电池产业链。
这就相当于,为中国新能源车出海印尼,搭建了一个合法资金池。
随后不到两个月,宁德时代就公布了在印尼的基本布局:
在“北马鲁古省”开采并冶炼镍矿,经爪哇海的港口物流运输到“西爪哇省卡拉旺”生产电池,形成一个物理意义上的“原材料-运输-制造”闭环系统。
图注:印尼总统普拉博沃见证宁德时代卡拉旺项目开工。
通过稳定的本地化生产,宁德时代可以在供应链上游进行极致的成本压缩,为下游提升利润率。
这样一来,随着宁德时代的印尼工厂在2026年投产,其客户如现代、比亚迪、奇瑞,就可以用上印尼本地生产的动力电池,实现在东南亚范围内的降本增效。
而有了宁德时代在电池上的配套,其他中国车企进入印尼市场,意愿也变得更强。
图注:五菱的印尼工厂
对此,印尼政府是相当支持。
毕竟从1998年经济危机后,印尼的制造业就一蹶不振。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很可能是它短期内最容易整合到的经济发展引擎。
自上而下的利好政策,一个接一个。
2021年7月,印尼将纯电动汽车的“奢侈品销售税”降至0%。
转年9月,印尼前总统佐科签署总统令,要求所有国家机构公务用车,逐步改为电动汽车。
2023年4月,印尼宣布将“零部件本土化率达到40%”的电动汽车的销售增值税,从11%降低至1%。
政策与企业的双向奔赴,让中国与印尼之间,取长补短互惠互利。
去年6月,经过多年的筹备,印尼上层终于提出战略口号,要将印尼打造成为东南亚最大的新能源车生产基地,向全球54个右舵国家出口汽车。
双方一拍即合,印尼街道上的中国车,越来越多。
不仅很多公交车都是比亚迪的,在堪比我们春运的开斋节期间,印尼公路两边提供救援服务的车企,就是我们的五菱。
可以想见,东南亚的大市场,正被我们收入囊中。
结语:
在研究产业出海印尼的这段时间,老局发现了一个挺残酷的现实:印尼人确实爱消费,但也真没钱。
作为东南亚第一大经济体,印尼的人口接近2.8亿,年轻群体占比近70%。
而根据他们自己的官方统计,印尼中产和准中产加在一起有1.4亿人,他们喜欢在发薪日去消费,动不动就“赚2000花3000”,消费意愿很强劲。
可一看他们的收入情况,月薪的全国平均值约为300万印尼卢比,换算成人民币也就1300元左右。
即便在第一大城市雅加达,最低工资也只有507万印尼卢比,大约是人民币2000元出头。
而印尼官方定义的中产,月支出在200万至900万印尼卢比之间,按照汇率一换算,就相当于大约900-4000元人民币。
这在中国一二线城市,可能连个格子间都租不起。
收入低,是因为能力低。
在某出海印尼的中资企业座谈会上,一位负责人指出:“同一技术工种,1个中国员工的效率,能抵 7 个印尼籍员工;普通岗位,1个中国员工能顶 3 个印尼籍员工 。”
图注:某中企的印尼籍员工。
国民收入低、没盼头,就很容易催生口红经济,供养“奶头乐”产品。
虽说这能给中国的高性价比产品打开窗口期,却也无益于印尼的发展,并不是什么好事。
经历了一次次产业升级的我们很清楚,只有将产业运转起来,国民消费心态才能从“人菜瘾大”转化为“我行我配我值得”。
这么一看,我们以产业投入破局,先开拓市场、整合资源,再切实提升当地的就业与技能,最终实现成本的优化反哺,这套长期主义的组合拳,既利当地,更利己身。
若我们能将此良性循环复制开去,便也是新时代的“达则兼济天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星海情报局”(ID:junwu2333),作者:星海老局,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