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域型商业,如何“留人”?
传统商业的运营逻辑以“流量获取—内容匹配—消费转化”为核心,但在供给侧高度饱和、空间同质化严重的今天,单纯依赖“商业自循环”的模型已难以支撑持续增长。空间形态、业态矩阵、品牌组合趋同,使得流量来源日益内卷——商场争夺的,不再是消费能力,而是城市注意力的稀缺资源。
与此同时,消费需求端发生了结构性转变。人们对商业空间的期待早已超越“购物”本身,转而追求集文化体验、情绪疗愈、社交互动与公共参与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活场景。
这就意味着,谁能与城市公共资源形成更深层的耦合关系,谁就拥有更高能级的竞争力。这正是“城市公域型商业”崛起的逻辑起点。它并非简单叠加商业与城市功能,而是以系统性思维整合公园、文化场馆、工业遗存、滨水空间、体育设施等城市公共资源,重构商业的空间逻辑、内容生态与流量机制,从而在激烈竞争中构建难以复制的高维优势。商业竞争已不再是简单的“坪效之争”,而是“城市资源整合力”的较量。
城市公域型商业
重构城市空间价值的高维竞争者
功能复合:从“消费容器”到“城市微系统”
城市公域型商业最显著的特征是功能复合。它不是简单叠加商业+休闲+文化,而是以系统思维构建一个“城市功能微系统”。
在传统模型中,市民的城市活动被割裂:购物在商场、休闲在公园、文化在剧场、社交在咖啡厅。而在公域型商业中,这些功能被有机重组为一个连续的空间体验网络。
例如纽约的Hudson Yards,其规划逻辑并非“商业+地标叠加”,而是以“多维城市体验”为目标,整合了Vessel观景塔、The Shed艺术中心、高线公园与绿地广场,形成“立体剧场式”空间拓扑。商业、文化、景观、公共空间形成互为支撑的生态闭环。
上海EKA·天物,则立足于工业遗存更新与区域文化再生,有效融合老厂房的历史肌理、当代艺术策展、社区公共活动与商业消费场景。项目保留了原上海船厂的结构骨架与工业符号,植入美术馆、设计师品牌、创意办公与开放式庭院,使历史记忆、文化表达与日常生活在同一空间中共生共融。它不再仅是一个消费场所,而是一个承载城市记忆、激发社区活力、促进多元交往的“新城市客厅”。
深度匹配:从“物理消费”到“情绪疗愈”
城市公域型商业的第二个关键,是情绪与文化层面的精准匹配。
传统商业偏向理性供需逻辑,而城市公域型商业更像是一种“心理基础设施”。它通过自然、文化与情感的渗透,回应城市人群的“亚健康、焦虑与孤独”——一种“软需求”的空间化表达。其设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消费动线,而是以“心理动线”为核心:从入口的松弛感营造,到路径中的情绪缓冲节点,再到停留空间的情感共鸣设计,整体构建一个能让人卸下防备、获得疗愈、激发共情的城市绿洲。
日本大阪的Grand Green Osaka即是典型案例。它将商业与梅北公园的大草坪、亲水空间、足浴池融为一体,构建“绿色疗愈生态”。这里的商业不再是封闭体,而是被自然“渗透”的开放系统。通过活动、表演、市集与艺术展,空间被赋予了“城市心灵的修复”的功能。
流量升级:从“场域流量”到“城市级流量协同”
公域型商业的核心,不是“建在城市资源旁”,而是“让城市资源成为商业逻辑的一部分”。真正的流量协同,来自于空间逻辑的互为支撑。体育场、博物馆、剧院等城市公共设施天然具备高密度、强标签的客流基础,但其流量往往“一次性”且难以沉淀。城市公域型商业的关键突破,在于通过空间联动、业态协同与活动策划,将这类“路过型”公共流量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动能。
伦敦Westfield Stratford City与奥运体育场的共生模型,是城市规划与商业运营协同的代表。它通过步行动线设计、赛事联动活动与主题消费场景,把原本“事件型流量”转化为“持续客流”。比赛日客流提升超过50%,消费客单溢价逾20%,这是空间组织与行为引导的科学成果。
构建高能级资源型商业的三大路径
深度挖掘城市资源,塑造生态共生的基础
城市公域型商业的“资源”,不仅指自然或文化遗产,更包括城市运行中的“时间、记忆与社会行为模式”。对城市资源的激活不是“翻新”,而是“再诠释”。项目开发的责任,是让空间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同一坐标系内共存,而优秀的项目,也往往在其宝贵的“非显性资源”中找到突破口。
以伦敦巴特西发电站为例,它并非简单的旧址更新,而是将“工业遗存”转化为城市文化叙事。原本的锅炉房变为奢侈品卖场、涡轮机房改为苹果总部、烟囱内嵌观景电梯——历史被“空间化保存”,形成独特的文化记忆场。这是城市再生产的经典范式——以空间复兴带动文化再生,再以文化再生激活商业价值。
塑造“独特资源”,构建可持续吸引力
当城市资源有限时,“资源再造”成为另一条路径。通过内容创新与空间策展,商业体也能“自造资源”。这包括:
主题IP策略:如任天堂主题区、LV路易号场景、Sphere巨型情绪IP,通过“情绪符号化”创造新资源;空间体验创新:如口袋公园、婚庆秀场、策展空间,将商业转化为“城市生活剧场”;公共艺术与巨物装置:用视觉冲击构建城市符号,放大传播与社交裂变效应。
谁能制造被记住的空间,谁就能赢得城市注意力。商业的地理区位不再是绝对优势,“内容地理”才是未来竞争的空间维度。很多看似低成本的设计,本质上是资源再分配的城市手段——让商业成为城市记忆的生成器。
以“文化—情感—社群”运营生态,建立持续流量机制
商业的终极目标不是交易,而是重建城市关系的连结。在文化、情绪与社群三位一体的运营结构下,运营的核心也不是“拉新”的问题,而是“留人”的能力。
公域型商业通过文化认同、社群参与与情绪价值,构建“人—空间—文化”的闭环系统。上海上生新所、台北诚品生活、伦敦Liberty等项目的成功,都建立在“人文共鸣”之上。它们让消费者在空间中找到了自己的身份映射:松弛、诗意、疗愈、社交、创造力。而杭州玉鸟集,则进一步将这种认同放大为“城市级社群”,形成持续的文化活动与社交网络。
结语
美国城市社会学家奥尔登堡在《第三空间》中批判商场是“伪公共空间”——看似开放,实则以消费为核心。而城市公域型商业的出现,是对这一批判的回应。它让商业重新承担起城市应有的公共性,让人们在消费之外,重新获得参与感、归属感与精神连接。
城市公域型商业之所以成为更高能级的竞争者,不在于规模,而在于它代表着一种新的城市进化方向——在这里,商业是手段,城市才是目的。对于商业项目缔造者而言,这不仅是一种商业策略,更是一场关于空间伦理的反思与回归。它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商业空间如何真正融入城市生态?如何与市民的日常行为、情感需求和社会关系产生有机互动?唯有以这样的视角重构商业,才能让空间从消费的容器,转变为城市生活的发生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RET睿意德”,作者:这里是,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