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消费者大脑被短视频“重塑”,商场该怎样做内容?

RET睿意德·2025年11月05日 10:14
实体商业唯一能守住的东西,是人与空间之间的真实关系。

这几年,很多购物中心都有一个共识:品牌已经不够用了。不是招商没做、活动没办,而是无论怎么组合品牌、换展陈、做IP,用户还是提不起兴趣——到访动能疲软、新鲜感感知不足,成了最普遍的症状。为什么?原因其实不在商业里,而在用户的生活里:用户的注意力被别处拿走了。

短视频、微短剧、直播种草,正在用“内容+算法”的机制重新组织整个消费节奏。从线上到本地生活平台,从娱乐到交易,内容已经成了最前置的吸引力。相比之下,大部分的实体商业还停留在“空间等人来”的逻辑上,把品牌当主角,把场景当布景,却没有人真正去运营“内容”——不是营销内容,而是让用户愿意花时间驻足、观看、拍摄、传播的内容。这不是一个审美问题,也不是传播能力问题,而是底层结构在新时代的错位:

互联网平台靠“内容吸引用户”,形成规模后再完成商业转化;

实体商业则靠“品牌组合吸引到访”,再通过现场体验促成消费。

当注意力从“空间”流向“内容”,实体商业如果还不掌握“内容吸引力”,就会在“品牌内容失效+用户无感+到访下滑”的困局中越陷越深。那么问题来了:当内容成为新的主流吸引机制,实体商业要如何重构自身的价值路径?

在近两年的客户合作场景中,我们常提到“导演力”这一概念——新一代购物中心,除了品牌运营,“导演力”已成为必须发展的新能力。商业空间不再只是“装品牌的盒子”,而是一个“内容生成场”——是线下的“微短剧拍摄地”,是消费者打卡分享的“布景地”,是主理人IP、社群活动、情绪表达的“创作舞台”。

为什么“空间即内容平台”会成为商业的新能力?商场到底该怎么拥有一支具备“导演力”的团队?如何通过低成本内容创作,打造可被感知的新鲜感,提升到访动能,促进品牌成交?

注意力已被短视频重塑,消费决策先在内容里发生

在内容即渠道的时代,用户的消费决策路径已经悄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我为什么知道这个地方?”

“我凭什么愿意去一趟?”

这两个问题,过去的答案可能是:这个品牌我熟;有活动我知道;朋友推荐我来。但今天,更常见的回答却是:“我刷到了”“这条视频很上头”“他们最近很火”。注意力转移的速度,远快于大多数商业项目的更新节奏。线下商业还在按月策展、按季度换装,而短视频平台每天都在更换“主角”与“剧本”——网红汉服集市、打卡型市集、露营展、猫猫咖啡、跳舞阿姨、百人试妆、失恋展,轮番刷屏。

用户不是不消费了,而是把“消费触发点”前置到了内容流里。过去是“我想消费→找场所”;现在是“我刷到了→想去看看”。短视频平台的逻辑,其实是一个完整的消费吸引力闭环:

内容触发:用某个猎奇/情绪/身份符号吸引注意力

聚合流量:形成兴趣标签,推送给精准人群

制造潮感:通过点赞、评论、跟拍制造“值得去”

到店验证:用户带着内容预期前往场所

二次拍摄:生成新的内容流,回灌平台生态

这就是“内容–到访–再内容”的回路闭环,也是今天很多线下商户在抖音、美团、视频号、小红书上拼命参与“同城流量”的根本原因——你必须先出现在内容里,用户才会出现在你空间里。而反观大多数购物中心、商业街、文旅项目,还在依靠“宣传海报+品牌海报+活动预热”三件套维系内容存在感——但在用户面前,几乎没有进入他们的主时间流。更值得深思的是,很多商场最爆的时刻,都是因为某个“无预设”的自媒体内容或偶发视频:一条街拍、一次模仿秀、一个意外走红的素人导购——这才说明了:内容不是补充,而是入口;不是运营附属,而是引流主角。

RET睿意德商业地产研究中心

品牌引力减弱,内容节奏成为新鲜感引擎

用户的新鲜感,早就不是由品牌决定

过去,商场吸引用户回访的底层逻辑是“品牌更替”。引入新品牌、换首店、调结构,是最典型的策略路径。这种逻辑建立在一个假设上:用户在消费品类和品牌认知上的差异化兴趣,能够决定他们的到访动机。

但现实正在变了。在一个“短视频主导感知”的时代,用户感知世界的方式已经不是“品牌列表”,而是“内容流”。他们不会说“我要去那家有Lululemon和喜茶的商场”,而是“我刷到那个地方的落日很好看”“有人在那边跳舞,很热闹”“那个广场最近有个猫展,挺治愈的”。这意味着,品牌组合在用户认知中的感知浓度正在下降。即使一个商场花了几个月谈下某个首店品牌,也可能只在用户心里短暂停留两秒。相反,一条有趣的视频、一场轻盈的互动内容,却可能让用户产生“想顺路看看”的冲动。品牌并没有失去价值,但它所承载的“新鲜感效能”,已经不能支撑整个空间的更新节奏。

品牌更新慢,内容节奏可以快

更现实的问题是:品牌组合更新速度慢,且受到合同周期、装修周期、业态规划等多重限制。多数品牌至少一年一签,动辄三五年,即使是季节换货,一年也就四次。空间结构和预算资源,也决定了不可能频繁更替。但用户的新鲜感要求是高频的,是以“周”为单位建立的内容刷新预期。这就产生了结构性矛盾:商场的更新节奏,赶不上用户的感知节奏。

那怎么办?不能换品牌,就得换“节奏感知方式”——也就是用“内容的节奏”补上“品牌的更新”。让用户感知这个场所始终在变化的,不是品牌换了,而是内容在流动、叙事在更新、场景在生成“新剧情”。

新鲜感,是被“内容流”点燃的

新鲜感不是视觉刺激那么简单,它更像一种“被看到的期待”——用户来,是因为他们预期这次会看到不一样的东西,或能拍出不一样的内容,或能参与不一样的活动。这是一种“内容性期待”,不靠主力店,也不靠硬装翻新,而是靠“轻盈但不断的内容流”支撑起来的。比如:

某个街区每周都换一个主题装置,即使是成本极低的手工布景,也会让人忍不住拍照;某个商场中庭下午三点总会有一场三分钟的快闪互动,每次都不一样;某条市集走廊,月初是插画师驻场,月底是唱片快闪,用户已经养成了“看看今天谁在这里”的路径感知。

这些内容不一定有多大声量,但它们维持了空间的可被期待性,从而构建了新鲜感的节奏性。

从品牌更替到内容节奏:新鲜感机制的结构转型

RET睿意德商业地产研究中心

真正的新鲜感,不是“装修换得快”,而是“内容更新得有节奏”

商业空间的新鲜感从来都不可能靠爆改,而是靠运营。如果说短视频是把“内容节奏”用算法压缩到极致的表达,那么商场就需要像一个“导演”团队,用物理空间去安排内容、叙事、节奏与更新感——不是为了流量而内容,而是为了让用户知道:这个地方一直在变,一直有内容可以看、有感觉可以拍、有场景值得留。

品牌是供给,内容是流动,节奏是感知。缺少内容节奏的商业,就像失去心跳的身体,再大的品牌也只是冰冷的名字。真正吸引用户留下的,不是你有多新,而是你一直在“发生”。

从“物业管理”到“内容导演”,团队能力需升级重构

在传统商业逻辑里,招商是“引入品牌”,运营是“做活动”。但在短视频与即时内容主导注意力的时代,真正的核心能力正在从“品牌集合力”转向“内容生成力”——那些懂得“导演空间”的商业体,正成为新周期中最有生命力的样本。

空间是“内容发生地”,而非“租赁容器”

美国拉斯维加斯的AREA15就是早期验证这一逻辑的代表。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商场,而是一个“体验内容平台”。入驻品牌必须具备可被拍摄、可被参与的互动属性,否则无法通过招商筛选。项目每季度推出不同主题的沉浸展、快闪装置和艺术夜场活动,让空间始终保持内容新鲜度。在 其模式中,空间的运营逻辑近似媒体制作公司——通过持续的内容更新保持用户关注,再将流量反哺租户。它用“导演思维”取代“招商思维”,让物理空间变成内容生产链条的上游。

在波音于2022年停产747机型后,AREA15将一架1985年制造、曾于巴西执飞客运后转为货机的波音747机身,改造为火人节的互动艺术装置,并升级为融合沉浸式餐饮、夜生活与特别活动的体验空间 ©网络

“快闪×剧场化”,让城市的节奏慢下来

英国伦敦的BOXPARK Shoreditch也采用类似理念。这个由集装箱改造的快闪市集,每周都有不同的音乐节、艺术展或品牌合作活动。更重要的是,BOXPARK的运营团队自称自己是“curator(策展人)”,而非“mall operator”。他们每次更新主题时,都像制作一集新的微短剧——有剧本、有情节、有观众参与。用户的打卡与分享,成为天然的传播机制。这种“快闪内容化”的节奏,让场所既保持“新鲜感”,又具备“可持续的慢热”。它证明了一个关键命题:不是活动做多了就有吸引力,而是内容节奏与社交分享机制决定了热度的长尾。

BOXPARK Shoreditch于2011年在伦敦肖尔迪奇一块50万平方英尺的闲置地块上由回收海运集装箱搭建而成,最初作为临时零售实验空间以激发公众对场地的参与热情,后因广受欢迎而持续运营至今,涵盖咖啡馆、餐厅、服装店与画廊,并定期举办研讨会、展览及每周BuskTheBox音乐表演,成为东伦敦人气旺盛的社交与文化聚集地 ©网络

从“品牌陈列”到“内容导演”,商业团队的能力跃迁

过去,购物中心的组织结构更像“物业公司”,而如今需要进化为“内容制作团队”。这一变化在日本东京的表参道之丘(Omotesando Hills)体现得较为典型。项目自2010年起就以“生活美学场景”为核心,每年策划四季主题展——春季花道艺术、夏季灯光展、冬季节庆装置——这些活动都具备高传播力与极强视觉识别度。

表参道之丘的“光之圣诞树”是一棵高达8.4米的螺旋形发光装置,由建筑师冲津裕二设计,其造型灵感源自安藤忠雄所设计建筑中标志性的环绕式螺旋坡道;整棵树由4万个菲涅尔透镜构成,通过螺旋与圆环的双重结构,象征以表参道为交汇点的跨文化交流 ©网络

以上例子的共同点是:活动不是附属品,而是品牌传播的母体。运营团队通过内容编排让空间自带传播力,形成线上线下的反哺闭环。

导演力五力模型:从空间到内容的组织跃迁

从“做Mall”到“做Channel”,空间角色须升维转换

过去,运营一个购物中心像管理一栋楼;现在,管理一个购物中心更像运营一个频道。频道有选题、有节奏、有内容、有观众;而商业空间,也应具备这样的更新节奏与内容驱动力。当购物中心开始像频道那样运营时,它不再依赖品牌流量,而能以自有内容形成“持续关注”的循环。关注意味着订阅,订阅意味着关系。

未来最强的商业,不是品牌最多的那个,而是被最多人订阅的那个。这正是内容驱动型商业的终极目标——让商业空间重新成为生活的叙事者,而不是商品的陈列架。

从“Mall”到“Channel”:商业运营范式跃迁

结语

在这个“所有注意力都在被算法收割”的时代,实体商业唯一能守住的东西,是人与空间之间的真实关系。线上世界可以无限加速,但它无法复制现场的温度、感官的参与、人与人偶遇的真实感。这些,正是商业空间仍然具有的不可替代的“慢变量”。

未来,购物中心的真正的竞争力,将来自“空间×内容×社交”的循环系统:空间提供舞台,内容制造动机,社交形成记忆。当这一循环形成自我强化机制,商业空间就从“品牌的容器”变成了“关系的发生器”。而这正是“导演型商业”的终极意义——它不再追求一场开业的热闹,而是追求一种被持续关注的节奏,商业也不只是卖东西的地方,更成为生活被重新讲述的现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RET睿意德”,作者:这里是,36氪经授权发布。

+1
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