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离职员工,「打印」出一个百亿独角兽

豹变·2025年11月03日 18:42
最像大疆的公司之一

 

「核心提示」

作为深圳新晋最神秘独角兽,拓竹到底是谁?它又是如何复制大疆来时路,在五年时间中快速搅动市场的? 

在深圳,有这样一家科技独角兽:

成立仅四年,就切走全球消费级3D打印市场近三成的份额。它的产品被YouTube顶流博主誉为“工业级性能,消费级价格”,《时代》周刊曾评其为年度最佳发明。

不过,这个目前估值百亿的独角兽,在国内很少接受媒体采访,高层管理者在公开场合也近乎“隐形”。

这家公司叫拓竹科技(Bambu Lab),由大疆前核心骨干陶冶创立,2020年他离开工作8年的大疆,带着“最后一次做大事”的决心,投身创业。

陶冶决定创业的方向是3D打印机,此时行业是“农场主”的天下。“农场主”即运营多台3D打印机的商户,他们的存在弥合了快速成型、短期定制化生产的需求与3D打印机使用门槛的矛盾,到2023年中国已有上千家不同规模的3D打印农场。

此时的3D打印机销售不温不火。据国金证券测算,2020年-2023年消费级3D打印出货量维持在260万台到350万台之间。

改变发生在2024年,这一年全球消费级3D打印及服务市场规模41亿美元,10亿美元的年增长额约一半来自拓竹。据公开资料显示,2023-2024年拓竹科技收入从27亿增长到60亿人民币,年增长额约33亿元人民币。

虽然它的产品对大众而言依然陌生,但拓竹已是行业里无法被忽视的“隐秘巨头”。关于拓竹成长的故事,我们试图还原。

百亿估值,深圳神秘独角兽

“我最喜欢竹子,因为和其他植物不同,竹子密集、安静、有秩序感,而且生命力顽强。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赋予了竹子正直、坚韧的品质。”

陶冶在与海外创客大VStefan的视频播客中这样解释公司名称的由来。

2020年11月,陶冶与同样来自大疆的高修峰、刘怀宇、陈子涵和吴伟一起创立了拓竹科技,英文名命名为“Bambu”,源于竹子的英文“bamboo”。

而选择3D打印作为创业方向,也经历一番摸索。拓竹科技CTO高修峰在今年罕见公开演讲,透露团队当时天天翻看Facebook、YouTube、Reddit的论坛帖子观测用户行为,在探索行业痛点的过程发现:Machine(机器)、Model(模型)、Material(耗材)三者高度耦合,缺一不可。

与国内其他几家3D打印设备商相比,拓竹的创立比较晚,落后创想三维6年、落后纵维立方和智能派5年,但这家公司先从海外市场突破,直至成为市占TOP1。近期,36kr旗下“硬氪”报道,拓竹在资本市场的估值早已超过300亿元。

2022年,拓竹的第一个产品Bambu Lab X1面世,这部高速多色3D打印机在性能上接近工业级产品,价格却不到1万元人民币,引发创客用户热烈讨论。

YouTube平台3D打印博主“Makers Muse”发布拓竹X1的深度测评视频,浏览量超500万人次。X1在众筹平台Kickstarter上线仅一个月,就获得了近5000万元的收入。当年11月,它被《时代》杂志评为年度100个最佳发明之一。

一年后,拓竹将战略方向从极客专属转为吸纳新用户,依靠便宜和易用扩大3D打印市场。

2023年下半年,公司先后发布面向新手的P1S(2023年7月)、A1mini(2023年9月)和A1(2023年12月),售价在2000元-4000元人民币之间。同年,拓竹创立Maker World社区,为用户提供可一键打印的免费模型,并率先通过激励机制带动社群用户的分享氛围。

2024年至今,国补拉高性价比,配合网红带货,推动了拓竹的国内销售增长。2024年10月,深圳在智能家居消费补贴政策中,将"3D打印机"纳入了国补名录。“立减15%”的优惠下,拓竹A1仅需1500元左右。

“拓竹A1,牛叉。”罗永浩在2024年10月底的“交个朋友”直播间中推销了拓竹A1。期间他多次赞美设备的打印精度,身后的屏幕写着大大的“2024年天猫平台销售排名 TOP1”。

飞速增长的业绩不止出现在天猫,2023年底至2024年,拓竹在京东始终维持同类销量第一。

2024年拓竹3D打印机出货量共计约120万台,高于全球消费级3D打印机年出货增量(约100万台),市占率达到29%。这一年,拓竹进行B轮融资,投资机构给出了20亿美元的估值。

与资本市场的炙手可热相对应的是,这家公司如同竹子一般静默:拓竹高层几乎从未接受过国内媒体的公开采访。

那么,这样一家公司,是凭借什么成为独角兽的呢?

“3D打印版大疆”的成长密码

拓竹能迅速冲出市场,与创始团队的能力密不可分。

拓竹被誉为“最像大疆的公司之一”,创始团队都曾是大疆的骨干。

CEO陶冶,200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与应用物理系,后留学德国获物理学博士学位;2012年归国后加入大疆创新,历任动力系统部门经理、Mavic pro 产品经理、大疆消费级无人机事业部负责人。

CTO高修峰是陶冶中科大校友,曾任大疆系统工程部负责人;COO刘怀宇,曾任DJI眼镜、FPV无人机产品经理。

再加上曾负责过DJI云台部门的陈子寒,Mavic Air 2软件系统设计的吴伟,几个人从硬件、供应链管理,到运动控制、软件设计、AI算法等,配置拉满。

对用户体验的充分理解和产品开发的精益求精,让拓竹的产品力实现降维打击。

此前陶冶在海外播客中表示,拓竹之前的3D打印机厂商通常会容许新机器的缺陷,将后续问题的解决交给开源社区;而他们则力求设备在上市时即是“完美的”;同时,为了保证能够自行改造和增加功能,拓竹没有使用3D打印机厂商通用的TMC芯片,而是在开发之初就使用自研驱动芯片。

高修峰也在公开演讲中提到,2020年市面上的机器缺乏智能化体验,他们经过40多次迭代后利用AR计算和多传感器协同提高设备的感知,减少设备需要调整的参数和步骤,更加易用和可靠;后面又开发联网功能,方便用户快速分享。

依靠创始团队的设计,拓竹维持着技术领先的地位。2024年生产的H2D打印机聚合了激光雕刻和激光切割,鲜有竞争者做出功能相近的设备。

拓竹的招聘关键词在某种程度上也保障了技术领先:高学历、奋斗、高薪。“他们筛选很严格,哪怕是985毕业、实习经历丰富的应届生也未必能拿到offer。”曾想应聘拓竹科技的应届生阿豪这样形容入职难度。

招聘平台的信息显示,拓竹各类工程师和产品经理的招聘薪资范围基本在25k到50k的范围,招聘要求通常包括“良好的抗压能力和自驱力”。

社交媒体的风评侧面印证了拓竹设备的可靠性:“买拓竹是玩3D打印,买别家是玩3D打印机。”阿雯是客服部门的前员工,她对《豹变》表示,接到的工单绝大部分是售后提建议让用户自行处理,“需要更换配件或整机的极少。”

实际上,产品在早期也经历过品控不稳定带来的挣扎。2024年初,公司召回了一批拓竹A1。“技术负责人发现,机器的热床是有问题的,就把这批货召回了。”拓竹前员工小杰回忆道。

根据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公告,拓竹召回的机器共6220部,于2023年11月17日至2024年1月29日期间制造。主动召回不光挽回了公司的名声,也能够及时从中发现问题、提高质量。

在激烈的竞争中高速成长,拓竹的员工队伍不断扩大,尤其是2024年。

天眼查的数据显示,2022-2024年,拓竹科技(不含工厂)的员工总数从增长到139增加到571人。

起初拓竹和和很多互联网公司一样,员工进入公司后以花名相称。有趣的是,公司要求花名是食物。在员工的日常聊天,可能会出现这样的话:“小笼包你好,我是大萝卜。”

随着员工人数的增加,食物的种类也不够用了,公司撤回了取花名的限制。

拓竹内部运营效率极高,保密管理工作非常严格,社交媒体上流传着“拓竹不招同业的人,因为怕泄密”的说法。

同时高效的产品开发与制造,也充分利用了“创新之城”深圳的区位便利。

小杰表示:“两家工厂竹鹤、竹素就在宝安,当地的基础设施和生产技术都是全国领先的。”

拓竹工厂所在的深圳市宝安区是全球知名的消费电子制造聚集地,拥有全国最密集的激光制造和印制电路产业,给产品的生产、组装提供了稳定高效的供应。

拓竹总部则在南山区,周围是大疆、影石、安克、正浩、韶音等消费电子巨头们。利用深圳半径50公里的超级协同网络,科技企业可以实现“三天内从创意到成品”,而创新本身也能够反哺生态。拓竹科技自研的激光雷达传感器,带动了周边40家配套企业进行协同技术改造,进一步提高了效率。

如陶冶所说:“供应链的效率,决定创新的生死。”

3D打印的头把交椅坐得稳吗?

当拓竹从一匹颠覆行业的“黑马”成长为坐在头把交椅上的“巨头”,它面临的挑战不止是如何进攻,还有如何防守。

2025年9月30日,首家拓竹线下旗舰店在深圳万象城开业。店里展示了多个型号的打印机和各种3D打印而成的鞋子、玩具、工艺品、首饰、模型等等。即使在工作日,这里也围着相当数量的家长和孩子。

工作日,拓竹线下店也有不少孩子和家长/豹变

虽然拓竹通过技术突破和社区建设降低了使用门槛,但3D打印的专业性,导致这款产品在从科技极客走向大众化过程中,仍有较高的“新手墙”,一些零基础用户在进入3D打印世界中,经常可能会遇到“炒面”等问题,线材缠绕打结,最后成一团废料,只能丢掉。

随着销售规模的提升,拓竹也开始面临更多的售后服务压力。阿雯对《豹变》表示:“日常接到的绝大多数堵头、炒面、断裂等问题反馈,都是消费者使用不规范或放置位置不合理带来的,尤其是国内用户。“这种仍然存在的使用障碍,是3D打印机进一步走向大众必然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用户基数暴增,客服团队从“最初基本6点能下班,最多加班到7、8点”,变为常态加班。部门之间的协作也偶尔有些脱节。

例如,H2D上市后客服没有充分的预案和培训,导致无法有效回应一些客户提出的设备问题,同时产品供应和物流问题,协作部门也偶尔无法及时配合解决。

在成长的四年中,拓竹的身份也开始从颠覆者,转变为被围攻者。

2025年与拓竹并称“3D打印出海四巨头”的创想三维、爱乐酷、纵维立方均上市了价格在2000~3000元的新品,以对标价格更贵的拓竹P1S。

可能是感受到了压力,2025年是拓竹上市新品最多的一年:大尺寸的H2S、P1S升级款的P2S和多色打印技术突破的H2C(四季度待上市)。

同时,四家的社群运营规则大同小异,一些社群热门模型也很相似,对此拓竹以法律手段作为应对。2025年10月20日,拓竹旗下MakerWorld社区宣布对另外三家平台发起法律维权,指控其存在搬运独家模型、冒充原作者账号、违规商用等侵权行为。

竞争者的挑战也出现在海外。2024年8月,3D打印巨头Stratasys以10项核心专利侵权为由起诉拓竹。双方争端所在的美国市场为拓竹贡献了不少营收,一旦专利诉讼不利,可能会给公司带来较大的收入损失。

创业五年,陶冶通过把专业设备平民化、智能化进入市场,然后在社交媒体积累知名度,基于用户社区构建生态,最后把实体店开在深圳的中心商场。拓竹靠复制大疆来时路成为3D打印行业后来居上的领头羊。来自用户、行业、公司组织等各方面的挑战,也正考验着这家年轻独角兽的进化能力。

(应受访者要求,文内均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豹变”(ID:baobiannews),作者:张经纬,36氪经授权发布。

+1
1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12年原创童话IP,全球化布局,全链路开发,融资1500万。

6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