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坟头,挤满蹦迪的中国人

旅界·2025年11月03日 13:18
亡灵节现场,中国游客比亡灵还多。

01

刚刚,墨西哥城郊外墓园的人群还在劲舞,我和几个同胞从坟头蹦迪现场挤出人群,拼了辆车回城。

11月2日,是墨西哥的亡灵节,也是这座城市最魔幻现实的日子,不仅整座墨西哥城2000万人都沉浸在亡灵节气氛中,也多了不少中国人身影。

早在出发前,我就看到小红书上为今年墨西哥城亡灵节大游行迟迟未定的时间吵翻了天。

真正亲临年年爆火的亡灵节大游行现场,果然,很多画着骷髅妆的面孔下,开口就是中文。

身边几个年轻人正在用中文讨论拍摄角度,一个举着稳定器的女生说要“拍成《寻梦环游记》那种感觉”,另一个男生则蹲下来拍花车上的骷髅舞者。

听口音,他们大概是从广州来的摄影博主。

原以为只是个别现象,结果人越聚越多,中文成了这条大道上的第二语言。

下午游行进入高潮,巨型骷髅花车在街上缓缓移动,鼓点震得地面都在颤,人群里有人喊Viva la Vida,一个穿旗袍的女孩正举着自拍杆对着镜头直播:“我们在墨西哥亡灵节现场,简直比上海迪士尼还热闹。”

那一瞬间,我意识到中文正在融进这场全球狂欢的背景音里,那一夜,墨西哥城也比我想象中更像一个巨大的露天派对。

后来,亡灵节结束的晚上,叫车变得比抢五月天演唱会门票还难。

我和酒店里认识的一对上海情侣临时拼了一辆黑车,前往传说中亡灵节气氛最纯粹的Mixquic墓地坟头蹦迪。

车刚出城不久,司机就摇下窗子开始紧张打电话,他说前方路段封路了,有些农民把拖拉机开出来堵路,因为当地玉米收购价格过低,农民们要通过阻止亡灵节游客的方式来给墨西哥政府添堵。

后排那位上海小哥开始找现金想疏通,司机劝他别下车,说根本没用,有时候他们只是想表达抗议情绪。

最后,我们绕了半小时山路才从另一侧进村,遇见另一组带孩子过来“坟头蹦迪”的广州家庭。

凌晨一点,墓园正中央跳舞的人群中,突然响起了一阵熟悉的中文抖音神曲。

我一回头,原来是一群中国大妈自带蓝牙音响开起了小型广场舞,旁边还有人在分装自热火锅,她们和我说今年亡灵节大游行和莫雷利亚坟头蹦迪时间重合了,只能就近来Mixquic。

在这片亡者归来的土地上,一群生机勃勃的中国游客,成了最跳脱的存在。

Mixquic墓地/旅界实拍

而我注意到,整场坟头蹦迪现场的摊位,从糖头骨、纪念品到玉米杯,价格居然还写着中文标价牌。

回到市区,我才查了查数据。

墨西哥旅游部发布,2024年中国游客人次已经突破21.3万,比疫情前最高点还多出了27%。

更夸张的是,人均花费也涨了13.7%。

按照亡灵节这股势头,今年有望再创新高。

02

中国人为什么不远万里来墨西哥参加亡灵节?

在从瓜纳华托开往墨西哥城的7个小时大巴车上,我遇到一个从深圳来的年轻人苏展。

他坐在我斜对面,耳机里放着节奏感很强的西语歌,是一名做内容运营的95 后,这次是国庆后倒休再拼上几天年假,一个人穿越整个中美,只为赶上这场亡灵节。

苏展大学时看过太多关于亡灵节的影片和纪录片,还翻过几本讲墨西哥民俗文化的图册。

他感慨,疫情那几年,一直想出国却哪都去不了,憋得厉害,今年一看到深圳直飞航线开了,价格还不贵,立刻就申请了签证。

“其实就想看看真实的场面,跟迪士尼电影是不是一样,节奏是不是像纪录片里那样慢热又爆裂,”他说,“反正我挺吃这套的,亡灵节就是最适合旅行的理由。”

他不准备久留墨西哥城,打算看完大游行,就去瓦哈卡,路线特意避开了坎昆、图卢姆这些热门海滩,他觉得那是“别人眼里的墨西哥”,不是他想要的。

他说完后从包里翻出一包辣味玉米片,说这是在San Miguel小镇上一个奶奶摊位买的,让我也尝尝,味道很正。

那一瞬间,我忽然觉得,在这个夜行大巴的颠簸节奏里,中国年轻人的旅行动机,比我想象的还要简单,也还要丰富。

他们希望深度体验一段异国之旅的气氛,亡灵节,刚好成了这场情绪出逃的完美出口。

这股人潮的底气,很大程度也来自重新打通的空中航线。

2024年5月,南航开通了深圳直飞墨西哥城的航班,7月,海航也复飞了北京经停墨西哥提华纳的航线,年底更是将班次提升为每天一班。

航班一多,价格自然就稳住了。

原本一张飞墨西哥的往返动辄两万多,如今从北京出发,提早买票七八千元是很常见价格。曾经的遥远异国,变成了可以被计划的下一个假期。

我本人已经是第三次来墨西哥了,前两次是为了坎昆的海滩和玛雅遗址。

墨西哥图卢姆玛雅遗址/旅界实拍

那时候就有当地人劝我,说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在11月来一次,看一眼拉丁美洲最盛大的节日,也能读懂墨西哥人将死亡视为生命起点的世界观。

而那些我在旅途中遇到的中国年轻人,他们的旅程也不仅仅是墨西哥城。有人从瓦哈卡一路南下,追着亡灵节游行和手工艺市集,也有人为了拍照,跑去了瓜纳华托的彩色山城清晨升无人机。

他们大多数没有跟团,也不走热门景点打卡路线,住在民宿、小旅馆、艺术家社区周边,愿意为了一场夜间的祭典,在墓园边蹲守四小时,也愿意背着相机走进不太有信号的传统村庄。

瓜纳华托皮拉拉山都是中国人/旅界实拍

而从平台的数据上,这种趋势已经不再是个别现象。

携程平台显示,今年国庆期间,小众目的地搜索量同比增长了110%。美团旅行披露,个性化和深度游相关的产品订单量提升显著,人均旅游消费同比增长了16.8%。

情绪找对了出口,目的地自然会燃。

这届中国游客,正在用脚步重写全球节日的地理分布图。

03

我问苏展,像你这样从深圳直飞墨西哥,再拼ETN长途车去墨西哥城,订票订车靠什么?

他笑了,当然不是携程、美团。

和我一样,苏展手机里装着 GetYourGuide、Kkday,还有TripAdvisor,真正用于落地执行的旅游服务,反倒都不在国内OTA上。

苏展的手机

这届年轻人,对旅行的个性化需求已经悄然升级了。

目前,飞猪上确实有少量独立商户在卖墨西哥碎片化旅游产品,但零星且不成体系。

大平台更适合订机票和酒店,至于抵达目的地后要怎么玩,去哪吃饭,哪些节庆值得一看,国内OTA主流平台的产品几乎无法满足新一代自由行旅客的碎片化需求。

苏展和我有个相同的感受,现在想去一个地方,总得先上小红书看一圈,然后在Google Map上逐点验证,最后还得进Reddit里翻帖子。

不过,小红书确实提供了极高的信息密度,但也容易形成一波又一波情绪团建式群聚。

苏展说,现在他出门反而要避开社交媒体推荐的网红动线,生怕刚进墓园,看到的不是骷髅妆和烛火,而是几十个同款自拍杆。

他更怀念疫情前的旅行节奏。

那时候出发前要翻 Lonely Planet,穷游锦囊、马蜂窝日记,都是字打出来的,不是滤镜拉满的。

他想要的是故事和参与感,然后在一场异国节庆中,彻底忘记自己的时间线。

无论如何,像墨西哥这种遥远却具体的目的地,正好踩中了这个时代中国年轻人的需求空窗。

从海滩度假,到节日沉浸,再从组团出发,到独立分流,最后从知名景点,到坟头蹦迪。

他们走得更远、也更深,穿越半个地球,就是为了一次更纯粹的文化撞击,而这种动机,是疫情前那些奔波在奥特莱斯与自助餐之间的大巴团无法承载的。

在Mixquic墓地,我听见鼓点,也看见一整代中国游客的迁徙方向正在悄悄改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旅界”,作者:theodore熙少,36氪经授权发布。

+1
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每日为你讲述最动听的文旅商业故事。

下一篇

在人工智能驱动的世界中,发现那些让你保持价值的独特人类特质。

5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