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锅炒咖啡居然火了?一场民间“咖啡革命”悄然兴起
这个秋天,全网爆发了一场“锅铲下的咖啡革命”。
有人支起铁锅,用大火烧柴的方式“烘咖啡豆”;有人拿出捞饺子的漏勺/笊篱,在燃气灶上焙烤咖啡豆;更有邪修用上了吹风机,开启“热风烘焙”;而南京一炒货店老板,直接用炒花生瓜子的设备,炒起了咖啡……
这场看似猎奇的网络狂欢,其实蕴藏着中国咖啡的消费变迁。
01
铁锅炒咖啡火爆全网
年轻人开启“土法咖啡挑战赛”
从牛肝菌拿铁到牙刷咖啡,年轻人的咖啡创新,已经从调配方上升到了“玩豆子”。
近期,南京一家炒货店大叔成了全网关注的“烘焙师”,大叔在炒完花生瓜子后,灵机一动,将一大包咖啡生豆放进了设备。
过程中不断用手电筒观察咖啡豆的成熟度,还用小铲子不断铲出“取样”,“又土又专业”的画面,让网友们忍俊不禁。
素材来自视频号@周绾妤已获授权
“大叔的咖啡,一定自带干果香”“大叔开烘焙课吧,我报名”,还有很多年轻人组团去大叔的炒货店喝咖啡。
视频一经上网,迅速引爆社交平台。我发现,在短视频平台上,一场全民参与的“家庭咖啡烘焙”风潮正在被点燃。
有人支起大铁锅,用大火烧柴的方式“炒咖啡豆”,再用蒜臼捣碎,最后用摩卡壶在铁锅里萃取,看起来“锅气十足”;有人直接把咖啡豆放入木炭燃烧后的草木灰里,试图“焖熟”,让咖啡自带“草本风味”;还有人脑洞大开“盐焗豆子”。
社交平台上网友热烈分享
天才的网友们,装备进一步升级,拿出了捞饺子的漏勺/笊篱,放入咖啡豆在燃气灶上焙烤;更有邪修用上了吹风机,开启“热风烘焙”。
生豆烘焙的创新愈演愈烈,有网友将茶叶和咖啡豆一起焙炒,给自己做出“鸳鸯咖啡”;脑洞更大的网友,在铁锅里先放猪油,再炒咖啡,祭出油脂含量丰富的“猪油咖啡”。
面对着肉眼可见的“烘焙不均匀”,有网友表示“这叫自拼配——不同成熟度的豆子拼配在一起”。
平底锅、炒菜锅、空气炸锅甚至电饭煲……网友们各显神通,用最“土”的器具,挑战着咖啡制作链条中最具技术壁垒的环节——烘焙。
图源小红书博主@BEATON COFFEE比顿咖啡 同封面、首图一起已获授权
当我们拨开烟火气,深入观察便会发现,中国的咖啡消费者,正在经历一场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从“小资消费”到“本质追寻”的转变。
02
“铁锅炒咖啡”击中大众神经
背后是一场咖啡的返璞归真
事实上,这场让中国消费者“疯狂猎奇”的家庭烘焙赛,在咖啡制作领域并不是稀罕事。
SCA国际咖啡协会会员、众合咖啡创始人王涵超告诉我:“咖啡最原始的制作方式就是大锅翻炒,而被网友们正向模仿的“漏勺烘焙”,其实脱胎于专业的“平网烘焙”,即便是听起来很离奇的吹风机、空气炸锅烘豆,其实原理和热风烘焙类似。”
在世界咖啡的起源地埃塞俄比亚,家庭主妇会在长方形炉子中加入木炭生火,随后在平底锅中炒制咖啡生豆。炒好后,将咖啡豆捣碎,然后加入已煮沸的水中,用传统的陶土壶(Jebena)进行煮制。
图源小红书博主@BEATON COFFEE比顿咖啡 同封面、首图一起已获授权
在埃塞的街头,至今保留着铁锅炒豆、炭火烧壶、陶罐煮沸的咖啡售卖方式。
而在中国云南的朱苦拉村——中国咖啡的发源地。当地村民养成了种咖啡、日日饮咖啡的百年习惯。这里至今流行着“石磨咖啡”的技艺,生豆手工去皮、阳光下晾晒、大锅炒制、石磨磨粉、大壶熬煮、大碗畅饮,该技艺被列入云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有网友说:“咖啡本来就是农产品。在牙买加农民眼里,和街头的炒花生米本质也没啥区别。”
“真正的咖啡自由,是有一天,你可以坦然对着手冲冠军说:这焦香,像极了我奶奶炒的玉米糊。”
图源小红书博主@BEATON COFFEE比顿咖啡 同封面、首图一起已获授权
“咖啡本是个泥腿子,本就不必那么高大上,所有被炒作的农产品,最初都不过只是人类糊口的作物。”
在精品咖啡的“第三波浪潮”中,复杂的冲煮参数、产地风味描述,在树立专业标准的同时,也无形中构筑了品鉴的门槛,让部分消费者感到压力。
而“锅炒咖啡”以一种近乎“返璞归真”的方式,消解了这种过度“精致主义”带来的紧张感。
素材来自视频号@小河做个咖啡已获授权
它告诉大众:咖啡不必总是高高在上,它可以很接地气。
这种对仪式感的“祛魅”,反映了消费者开始剥离附加在商品上的文化包袱,更直接地追求产品带来的本质乐趣——无论是味觉的,还是过程的。
03
这场狂欢蕴藏着一场“行业变革”
1、咖啡炒货铺模式兴起,开咖啡店又多了一种新姿势
在成都玉林的菜市场里,一家名为“咖啡炒货铺”的小店门口,一麻袋一麻袋的生豆整齐码放在一起,袋子中插着价签,豆子按克计价,从几毛到几块不等,消费者先选豆子,店家按照“豆子的价格+3元手工费+0.8元包材”收费。
有网友说,“我觉得全国可以复制这种模式,顾客选豆子,老板现场烘,顾客可现场手冲也可直接带回家喝。”
从评论区看到,很多消费者除了在店里喝咖啡,更多是直接买豆子回家喝。咖啡馆可以不再仅仅是售卖饮品的终点站,而可以成为咖啡生活方式的起点。
2、对上游产业链来说,是一次极佳的生豆市场教育
在刷视频时,我默默在电商平台搜索了生豆的价格,有一种强烈的尝试欲望。我想,这股风潮的受益者,也有可能是咖啡生豆零售商。
它以前所未有的低门槛,将成千上万的普通消费者直接推到了咖啡产业的最上游。
人们开始关心“耶加雪菲”和“西达摩”的区别,讨论“水洗”和“日晒”的风味差异。
这为咖啡的产区文化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展示窗口,极大地推动了咖啡消费认知的深化,进一步拓宽了咖啡的群众基础。
3、对咖啡设备和烘焙商来说,要更早布局“家庭咖啡场景”
对于专业的烘焙商而言,“锅炒咖啡”并非威胁,而是一面镜子。它反映出市场对“个性化”和“透明化”的渴望。
大型烘焙工厂的标准化产品固然重要,但区域性、小批次的精品烘焙工坊,或许可以借鉴这种“灵活性”推出“生豆+简易家用烘焙指南”的套装产品。
对设备商来说,可以把视角从半自动和全自动咖啡机挪开,关注一下家庭咖啡设备,成为“家庭咖啡角的解决方案”,一旦做成,千家万户的需求将会催生更大的生意。
结语
SCA有SCA的标准,冠军咖啡师亦有他的专业,但咖啡的终极浪漫,就在于不能被完美地定义,它总能以新的方式,被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重新定义。
最后我想分享一个高赞的评论:咖啡应该祛魅,但“祛魅”,不是否定专业,而是看穿皇帝的新衣后,依然能够为一粒普通豆子的倔强香气热泪盈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咖门”(ID:KamenClub),作者:国君,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