馋哭百万在外河南人,何止一碗胡辣汤
在前段时间【一眼河南】影像征集活动中,我们收到了来自河南的朋友们的近百份投稿。借由他们的镜头和故事,我们看到,河南不再是地图上一个沉默的轮廓,拥有了具体的气味、温度和触感。
在投稿中,美食以压倒性的比例成为河南的“第一印象”。@坠阳 眼中的河南,是馋到灵魂深处的一碗牛肉汤——“直到碗光、盘光、瓶光,不仅人到家了,心才算真的回家了。”
另一个高频出现的意象,是土地。厚重的黄土地,永远是河南孩子共同的根与魂,无论走多远都挥之不去。出外求学的@阿魏 在返郑的高铁上拍下了金黄的麦田:“当窗外出现平坦的土地和麦子,我知道一定到河南了。我永远爱河南的麦子,或许我也是河南的麦子。”
在城市化高歌猛进的今天,河南人似乎仍保持着与这片土地最深刻的精神联结。我们精选了部分投稿者的故事与大家分享,一起聆听照片背后的“河南印象”。
麦田、黄土与离别的车站
@阿魏
拍摄这张照片是在五月底,我当时刚刚在外省参加完申博的复试,坐在返郑的高铁上。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河南人,高考后我如愿走出河南,在南方完成本硕的学业后回到郑州工作。今年是我工作的第八年,终于迈出了继续求学这一步。身边有朋友调侃“求学的河南人遍布祖国各地”,只有河南人懂这句话的含义。当时在高铁上看到窗外出现平坦的土地和金黄的麦子,我知道一定到河南了,于是拍下这张照片。此刻虽在岳麓山下,但我的根在河南。我永远爱河南的麦子,或许我也是河南的麦子。
@只有河南的小编孟春
这一张照片是我第一次来的时候拍的,那个时候“只有河南”刚开业,而我还不是只河小编。我和大学室友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在这里迷失,无法用语言形容的震撼。让我感动的,除了剧,还有这里的人。工作人员都非常非常热情。我们当时拿着地图有点晕头转向,工作人员立马走过来,笑意盈盈地给我们指路,开口便是一声“乖,去哪?”,真给我们暖化了。河南人的真诚、朴实在这里更加具象化了。对了,这里的卫生间超干净,并且一直是香香的……就是那次体验,让我毕业后坚定地选择从上海回到河南。之后机缘巧合地进入“只有河南”工作,现在“只有河南”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我觉得我的工作很有价值。希望大家闲暇时有机会来到我的家乡,来河南。
@杨懂
据不完全统计,河南的外出务工人口有2670万人,对于这部分人来说,河南就是那个每次过年过节最想早点回去,也有人在这里期盼着我们回去的家。对大部分在外务工的河南人来说,河南或许只有冬季这一个季节,也就是只有春节才能有时间回趟家。选这张照片是因为这是2022年的春节,河南的地标建筑“大玉米”早早换上了新装。在旁边,有我最想念且还在家里等我回去的父母。小时候的目标是考出省,长大了却一直在思念故乡的一切。老家河南,一个“家”字,承载了千万背井离乡的河南人的思念。
@秋风起
这张照片是2022年在老家的大堤上拍摄的。我那段时间待业在家,心血来潮便沿着河堤走了一段,于是留下了这个我最爱的家乡记忆。在这片生我养我的黄土地上,黄河水缓缓流过,一辆老式自行车停在路边,车把上的玫瑰花成了眼中唯一的亮色。这张图里的人只有远处一个钓鱼的大哥,但也代表着千百年来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着的人们。他们离土地最近,质朴厚重,克勤克俭,也不曾失去对生活的热爱和赞颂。当时河道在加宽,所以虽是夏季,草木却很少。这是河南发展内河航运的一个缩影,也是过去与现在的完美融合。
@一个勇敢
河南冬日的夕阳。在这片广袤的平原上,世世代代的河南人以耕种为生。因为家乡地势平坦,所以天空显得格外开阔,无边无际。后来我长大了,走过不少高山和大海,却总会在回到家乡时才感觉到依偎着宽广土地的安心。
@土
2025年10月18日,早晨7点20分,第一次到河南郑州,一夜的火车直达郑州站。这是在郑州拍的第一张照片,位于二七区的郑州站,城市的中心。听闻现在郑州已经建设郑州东站、北站、西站、南站还有航空港站等多座高铁站,但郑州站始终像一颗跳动的心脏,连接着东西南北,见证着来来往往。
@小聪明
离家在外,河南就变成了每年回去一次的远方。除了家本身,印象最深的其实是车站,站在站台等待高铁的到来,把我们从老家传递到异乡。但作为一个旅游城市,你的家乡其实也是更多人的远方。我们抱着截然不同的心情,看待着这一行家乡写给游客的情书,心情混杂着骄傲、不舍,只能等来年春节再一次回来。
@十三月
在河南,在家里,大多时候,我想的是怎么生活,所以来自我生活的照片,我觉得最“河南”。拍摄这张照片是在近期的事情,我回河南了,在家休息一段时间。这天姥爷给我打电话,让我去地里帮忙排蒜。在菜地里干活,累是累,但不是脑力活动,我还有种被充电的感觉,觉得很舒适,像一只炸毛的猫,被无声的风抚平了情绪。我摸着泥,望着天,感觉这泥土能治病。
这张图片里,别家菜地里好几个坟。越长大我越明白这些。我也已经经历了人生的生离死别,看着那些坟,心想真好,如果我死了能葬在自家地里,也不错。毕竟这片地我也耕耘过,也熟悉。
伸手一摸春秋文化,
两脚一踩秦砖汉瓦
@陈斌
这是一个在二七塔下画二七塔的女孩👧,二七塔是工人斗争精神的象征,也是郑州火车站的地标建筑。
@南渡客
2025年春节后去宋陵,看到这个缺了脑袋的石像。作为一个在外地的河南人,心情十分的复杂,感觉这个石像代表的就是现在河南的形象。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河南曾经辉煌过,但是现在已经不复繁华,然而代表着历史的石像依然屹立。远处的树刚好和石像的脖子这里形成一个重合的画面,就像从历史的深处生长出来的。就拍了这张照片。
@妖妖灵
洛阳一拖——共和国的长子,“东方红”品牌如同活化石一般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后,老国企的发展与辉煌、困局与阵痛、变迁与转型;同时国企的小社会模式也影响了至少两到三代职工生活的方方面面,体验随着企业的发展所带来的归属与荣誉,羁绊与传承,以及迷失与重构,并逐渐瓦解,回归市场。
@烤地瓜小李
这是来自三门峡黄河岸边的一张图片,最河南的是大河之南的波澜壮阔。我在这片土地上长大成人,求学成长。这张照片拍摄于政审工作人员走后的下午。夕阳西下,我考入了另一个大城市,马上要离开家乡,那黄河边的一抹夕阳便是家乡送给我的祝福。
@一个勇敢
2023年9月的登封少林寺碑林。禅与武,融出了一方独特天地。河南的9月尚未入秋,炙热的阳光、金黄的土地、干燥的空气,是我对故乡夏天的深切印象。
一碗汤,一根面,便是故乡
@小兔子乖乖
我认为很多照片都可以代表河南,嵩山少林寺,龙门石窟,我也选了很久的照片。但是后来还是选择了一碗普通的胡辣汤和油馍头,这是河南每个最普通的人共同的回忆。或许还没有去过嵩山少林寺,没有游览过龙门石窟,但是早上一碗胡辣汤,总是温暖过咱河南人的心。
@坠阳
游子归乡的第一件事就是喝汤!如果说白马寺、应天门、隋唐城是洛阳的文化请柬,那么牛肉汤就是游子们“上车的饺子,下车的面”。把饼丝放入汤中浸泡,包裹上葱花、油花,夹上几片薄如蝉翼的牛肉,一口下去,给个王爷都不换!再来上一口清爽解腻的海碧,直到碗光、盘光、瓶光,不仅人到家了,心才算真的回家了。
@海鸥
看起来像小米粥,闻起来有点馊,尝起来有点酸,喝下去一碗不够——这是河南的粉浆饭,用经发酵过的红薯粉水或者绿豆粉水熬制而成。拍摄这个相片于2022年7月28日。老家亲人生病住院去看望,事毕在附近的小馆吃午饭,居然有粉浆饭。距离上次喝已经有20年了。小时候,爸爸妈妈最爱吃的粥就是粉浆饭。每次傍晚一个大爷拉着平板车,穿着长长的围裙,在巷子里喊:“绿豆粉浆~~~”响亮的喊声穿透小巷。每当这时候,爸爸会给我一毛钱去打粉浆。五分钱一马勺,两马勺够做我们一家子的晚饭。如今,离开家乡近30年,高楼林立的小区附近再也没有卖粉浆的人的叫卖声,但这粉浆饭成了最美的回忆。
@一个勇敢
宴席上的一碗糊涂面条。河南乡村的宴席是热闹的、有趣的、好吃的。我的老家——荥阳,在正式的午饭酒席之外,往往会有一碗糊涂面条作为大家的晚饭。一口巨大的铁锅,里面烧着热气腾腾的糊涂面条,趴地菠菜、豆腐干、胡萝卜丝……令人垂涎欲滴。每个人手捧一碗小搪瓷盆,在锅旁站着或蹲着就吃了。简单的食材做出的家乡味道,足以让吃过的人常常想念。
@晓
河南主要吃面食,里面的代表就有馍。一个刚出锅的馍,松软,清甜,热乎乎,吃起来是幸福的感觉。这张照片拍摄于今年国庆回家,我妈知道我喜欢吃干豆角炒肉馅的包子,特意在前一个晚上发面,忙活了一天蒸出来的。开锅那一刻,看见白白胖胖的馍,我和我妈都特别开心。
写在最后
“您从这里离开,您去向哪里,请别忘了,河南的土。”
这片土,是地理的土壤,也是文化的厚土。它提醒每一个离开的人,无论脚步多远,河南赋予你的那种坚韧、踏实与对生活最本真的热爱,才是行走世界最可靠的行李。
当然,走再远,别忘了常回家看看。
(*特别说明:因篇幅有限,我们选取了部分故事予以展示,在此感谢所有投稿者。投稿图片均为读者原创,未经允许不得作其他用途。投稿中相同ID的作品只计入选一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启涛 ,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