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被盗,闲鱼成“销赃”渠道?
10月19日,卢浮宫发生重大珠宝盗窃案,八件十九世纪的珍贵珠宝被小偷盗走。
几名嫌疑人作案过程非常抽象,他们在马路旁边,身穿条纹施工背心,找了带升降云梯的车辆爬上二楼,然后大摇大摆用角磨机之类的工具破开玻璃后就开始行窃。
更抽象的是一些法国官方人士,他们呼吁盗贼尽快归还盗窃藏品,理由是就算他们没被警方抓获,也无法出手销赃。
不过他们肯定没料到,这些珍贵珠宝没多久就挂在了中国的二手交易平台闲鱼上面。
有网友评价到,这是最优质的二手物品找到了最好的二手交易平台,属于是令人感动的双向奔赴。
当然,这些被挂上闲鱼的卢浮宫珠宝交易信息不可能是真的,只是特定用户选择的整活或者起号手法。
有记者向闲鱼平台反映上述“卢浮宫珠宝”出售信息,客服回应称,平台大数据也在多维度监测中,如果看到可直接在页面上发起举报,由人工专员介入,并进一步审核处理。
对于纯粹的吃瓜群众,这个事情只是网上冲浪的一个乐子。
然而也有用户表示,这些帖子其实非常容易发现异常,平台不做任何审核就放任发布缺乏底线。
相较于其他交易平台,闲鱼审核的确要更加松弛,这里本质上有个定位差异的问题。
虽然外界普遍把闲鱼看作二手交易平台,并且还是国内最大的二手交易平台,但闲鱼自己并不完全这么看。
创始人谌伟业把闲鱼定义为社区,他在任的五年里一直是用做论坛的方式做闲鱼。这种定位意味着闲鱼更看重社区流量和活跃度,而非交易的效率。
这种社区导向当然跟谌伟业的产品思路有关系,但更大的原因在于闲鱼在阿里动物园扮演的角色。
二手交易并不是一个很挣钱的生意,阿里对此没什么胃口。
即便最近两年开始提高变现效率,也应该看作集团之前财大气粗,所以不想捡闲鱼这笔钱。
闲鱼最核心的任务,仍然是为淘宝导流,为阿里的基本盘提供活水。
这种流量导向的运营思路,决定了闲鱼对C2C业务的坚持,决定了闲鱼的流量心法,也决定了像卢浮宫“销赃”这类帖子“非必要不下场”的治理思路。
万能的闲鱼
我这代人的网购启蒙,是从那句“万能的淘宝”开始的。
在那个供应网络和货品流通相对初级的年代,淘宝满足了人们对商品极大丰富的美好想象。
我仍然记得第一次下单时的战战兢兢,和收到商品后的心理震撼,两个彻底的陌生人居然能只凭借网线就能完成交易,这是多么伟大的创造。
今天的年轻一代没有经历过这种震撼,因为网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现在也很少有人再提万能的淘宝,既是因为淘宝不是当初的淘宝,也是因为现在有了更多的电商平台。
不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需求,当淘宝不再万能,自然会有新的万能平台冒出来,比如说闲鱼。
当初人们说万能的淘宝,今天大家说“人类对闲鱼的开发不足1%”。
如果一种东西或者服务在闲鱼上都找不到,那大概率它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
在这个平台上,爱因斯坦的脑子拍下自动到账,发霉的橘子展示用户的发疯艺术,从法院打官司顺走的被告牌,到自动导航到指定地点的野生非洲象,闲鱼的边界只取决于你的脑洞直径。
万能的闲鱼早已名声在外,有人调侃其为“赛博黑市”“中文暗网”。
用户往闲鱼上挂的这些诡异标的,基本不太可能真正促成交易。
但当大批用户争相在平台上挂上发霉的橘子,这个过程本身的抽象程度构成了行为艺术,并最终产生了破圈的传播效果。
这种传播事件几乎已经形成了固定模式,用户狂欢蹦迪是主导力量,闲鱼则从中收获宝贵的流量。
这个过程并没有闲鱼的主动参与,但又不能说闲鱼是完全被动的,而是一种被动的主动,因为这是个受益的结果。
繁荣的社区依赖于强大的用户生态,默认、允许甚至说鼓励用户创造新梗、多多整活,是激发社区活力的有效手段。
做社区的闲鱼必然对这个道理了然于胸,所以他们一直以来呈现出来的平台监管框架也跟这点充分吻合。
在这种相对宽松的平台环境下,如果用户只是搞些抽象的行为艺术,当然无伤大雅。
但用户本质上跟平台是一种博弈关系,只要平台规则允许,就会有人不断试探平台边界到底在哪。
流量是一种选择
这种试探边界的过程,一定伴随着越过边界的行为。
对方底线在哪里,很多时候你得踩了才知道。
由于闲鱼具有比纯社区更强的交易属性,商家一定会把平台宽松的监管空间转化成利润空间。
比如2020年初,主流电商平台收紧了对医疗器械行业的店铺监管,像可复美面膜这样的产品,如果没有相关资质,都会被判定违规进而下架。包括在小红书这样的非电商平台,相关笔记也会被限流处理。
但闲鱼当时却没有同步跟进这类措施,一度成为这群商家最重要的出货渠道。
另一方面,闲鱼本身对社区和社交的功能追求,结合宽松的监管环境,也会导致灰色空间的膨胀或者用户行为出格,当年的鱼塘和二手捷安特试骑就是比较极端的例子。
不那么极端但却会造成争议的,则是像这次的卢浮宫“销赃”。
即便是在闹出热搜,官方表示要多维检测、积极处理过后,直到我写稿子的当下(10月23日下午),闲鱼上仍然可以搜到并且浏览类似的卢浮宫珠宝交易信息。
客观上闲鱼的确对类似帖子做了审核下架,因为有些帖子你点进去已经无法访问。
但这种交易信息仍然能在平台上不断冒出来,说明闲鱼缺乏完善敏捷的交易信息审核机制。
当然,目前这样的社区结构和平台模式,闲鱼暂时应该不会做太大的调整,因为这是闲鱼当下社区生态的基础。
对于今天的阿里而言,闲鱼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根据QuestMobile的数据,今年3月份闲鱼月活数量已经突破两亿,同比增长接近20%。
今年年初,马云现身阿里园区,逛了两个业务的工区。一个是阿里最重要的C端AI入口夸克,另一个就是闲鱼。
闲鱼备受创始人关注的原因,显然是因为它对淘宝的导流作用。
阿里一直都有流量焦虑,而且这种焦虑正在加剧。淘宝闪购项目的快速决策和资源灌注就是这种焦虑的具体体现。京东讲了个外卖跟电商的协同叙事,阿里就立马决定下场跟进,尽管曾经在外卖上亏了上千亿。
所以理解闲鱼,最核心的脉络永远是流量思维,而不是GMV或者营收类的动作。
两年前闲鱼开始收取商家服务费的时候,很多分析着重于强调闲鱼因为有了养家的需要,开始向真正典型的电商平台转变,由此还引发了一场关于闲鱼变与没变的大讨论。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其实没有太多辩论的必要。
是,处端之前是承诺过闲鱼永远不会收交易佣金。但闲鱼从来也不是处端个人的呀,与其说是闲鱼变了,不如说处端从一开始就没资格代表闲鱼做出这样的承诺。这么说吧,处端做出这种宣告,行为XX程度甚至超过了叔叔当初乱许诺。
而收交易佣金这个事情,更多应该理解为闲鱼或者集团之前不屑于捡这笔钱,现在决定弯个腰捡起来,仅此而已。
真正要衡量闲鱼变没变,要看闲鱼是不是真的彻底这套面向流量而非交易的运营模式。
哪一天闲鱼上不再闹出像“出售卢浮宫珠宝”这样的新闻,那才是说明它真的变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象先志”,作者:三清,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