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餐饮,到底要不要学日本?

红餐网·2025年10月24日 21:09
“内卷”不是中国餐饮的唯一叙事。

2025年对于大多数中国餐饮业来说,绝对是难熬的一年。

旺季不旺、淡季更淡,消费持续低迷,流量下滑严重。“反内卷”沦为口号,价格战越打越凶。压抑、失落、迷茫,各种情绪阴霾笼罩着从业者。

然而,市场并非没有亮光。以萨莉亚、寿司郎、滨寿司、肉肉大米为代表的一大批日本餐饮品牌逆势增长:萨莉亚2025财年前三季度净利创历史新高,其中中国市场成为增长的主力军,中国区销售额同比增长10.5%,达到630.58亿日元;寿司郎踩紧油门加速开店,入华五年生意依然火爆,北京西单店每日限号2000号,号称“北京最难排餐厅”,广州店每逢周末仍需要配备30名以上员工才能正常运转。

在华日企业绩如虹,很多中国本土品牌却持续低迷,两者反差强烈。

这些日本餐饮品牌凭什么在中国市场上大杀四方?进入到全新周期的中国餐饮,又能从这些日本品牌身上学到些什么?

学日本餐饮,到底学什么?

过去几年间,餐饮圈流行一种观点,即:“日本餐饮的昨天,就是中国餐饮的今天”

这个观点的理论依据,大多来自于三浦展的《第四消费时代》。被誉为“日本消费社会研究第一人”的三浦展,在其著作《第四消费时代》中为我们总结了日本从1912年到2020年横跨百年的社会消费变迁。

第一消费时代(1912-1937):以国家为中心。消费与国家利益紧密绑定,中产开始增多;

第二消费时代(1945-1974):以家庭为中心。经济高速成长,消费围绕“一家一户”展开;

第三消费时代(1975-1997):以个人为中心。从追求数量转向品质,消费成为个性表达;

第四消费时代(1998-2020):以社会为中心。消费降级,追求低价和情绪价值,共享、环保、社区责任成为关键词。

如果用这四个消费时代来对照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你会发现我们似乎正在复刻日本的发展之路。

首先,我们面临着相似的社会背景:收入降低,核心资产贬值(房产),人口生育率下降,老龄化严重……

其次,人们消费观念的变迁路径也大致相同:从消费升级变成了追求性价比,从追求名牌到追求简单、休闲,从崇尚欧美到本土化意识崛起,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出健康,追求情绪价值

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餐饮的突围经验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但到底要学什么呢?

第一,“极致性价比”

被称为日本牛丼快餐三巨头的吉野家、食其家、松屋,都是在“大萧条”时期凭借着“极致性价比”实现了高速的增长;而回转寿司界发起的“百元革命”,从而造就了一大批平价寿司连锁品牌,凭借着超高的性价比被日本消费者称为“国民寿司”的寿司郎,其战略调整和确定市场地位的时期就在“失去的三十年”里。

对于极致性价比和品牌经营之间的关系,萨莉亚创始人正垣泰彦很早就做出过总结:“连锁的本质并不是要做出生意多么兴隆的店铺,而是要做出销售额平平,但仍可以产出足够多利润的店铺”。

极致性价比的背后,是品牌对消费趋势的准确判断和对利润的清醒认识。日本餐饮早于我们三十年就进入微利时代,连锁餐饮品牌的平均毛利率大约在40%-70%,比如萨莉亚,2025财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率就仅有4.1%。

第二,“极致单店”。

作为日本餐饮行业的优秀代表,萨莉亚绝对是中国餐饮人学习的标杆,大家学习的重点聚焦于萨莉亚对于单店运营的极致追求。

萨莉亚对运营的响应速度可以量化到秒:员工上菜时并非使用托盘,而是将菜品叠在胸前,这种反常识的上菜方式可以节省 8.6秒全员通岗,每个人都要承担点餐、清洁、补货这三项任务;餐厅的冷藏柜需按 "伸手可及" 的原则分区摆放,备餐动线呈 U 型以便减少步行距离。经过对运营动作的精算和拆解,萨莉亚创造了"15 分钟极速翻台" 的行业纪录。

在用工上,萨莉亚同样“苛刻”:大部分门店的正式员工仅有4名,其余均是小时工,正式员工和小时工的比例为1:4,这种极致的用工模式帮助萨莉亚把人工成本控制在12%以内

在选址上,萨莉亚遵循“113策略”,即“一线城市+核心商圈+非黄金位置”。通过避开黄金位置,萨莉亚大幅压低了租金成本。有数据显示,其租金占比控制在13% 左右,远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这部分节省下来的成本,并没有装进企业的腰包,而是直接让利给消费者,进而支撑其低价策略,使其能够长期保持高性价的定位。

第三,“极致供应链”

如果要问过去三十年间日本餐饮最大的变化是什么,那就是完成了对供应链的重构,即:从手工时代进入到工业时代

而这个变化的基石是“效率革命”。

日本餐饮的供应链早早就进入了"中央厨房2.0" 阶段。以“日本外卖大王”玉子屋为例,其全自动米饭蒸制机对于每粒米的吸水率控制在 62.5%±1%;机械手臂可以精准分装 4 种配菜,误差不超过 3 克;其物流系统更是达到了 "分钟级" 响应:上午 10 :00前接收订单,11:30 前完成配送,分组配送方式(远、中、近距离组联动)实现了高效补货,冷藏车按照最优路线行驶,全程温控误差 ±0.5℃。

日本的餐饮企业深度借鉴了制造业中精益管理的经验,比如日清集团把丰田的 "JIT 准时制" 转化为"食材零库存制" ,央厨可以做到 "订单下达后 4 小时内送达门店"。

日本餐饮供应链通过建立中央厨房、联合采购,和与上下游供应商深度合作等方式,大大降低了采购成本,保障食材品质的稳定,全程可溯源;同时冷链覆盖率高达95%,食材损耗率小于2%,供应链效率远远高于中国的餐饮同行。相关数据显示,日本餐饮行业劳动生产率是中国的 4.2 倍,供应链成本比例低至 18%,这些惊人的数字背后,是餐饮工业化体系不断迭代和深化的结果。

日本餐饮供应链高度发达,让其很早前就实现了净菜、配料、米饭等食材的集中供应,单一菜品的低成本和高翻台率也推动了连锁餐饮品牌的高速发展,到2021年,日本餐饮连锁化率就已经高达50.8%,而截至2025年,中国餐饮行业的连锁化率为24%,仅为日本的一半。 

小结:

过去三十年里,日本餐饮企业充分认识到经济下行周期里大众消费习惯的变化,不再追求发展速度和效益最大化,而是主动调整经营结构和方式,用工业化思维改造传统的餐饮行业,引入大量的先进设备和生产标准,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最终成功地穿越了周期,并成长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餐饮品牌。

 完全照搬日本模式,可能会得不偿失

今年4月,三浦展在其新书《第五消费时代》里描绘了未来二十年社会消费的7个趋势(7S)

1、slow:慢生活

2、small:小而美

3、sodiable:人情味

4、soft:人性化

5.、sustainables:可持续

6、sensuous:多层次的愉悦

7、solution of social probelms:社会责任感

三浦展把这些趋势汇总成一个关键词:Well-Being。

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消费者以“悦己”消费为核心,消费趋势倾向于“满足自我内心幸福”,即“我开心最重要”。从重视外在到关注内心,从物质到精神,从集体到个人,这的确是一大跨越。

“第五消费时代”的到来,也为我们餐饮人提出了一系列的难题:新时代下,我们到底是该满足刚需,还是要关注情绪价值?到底是要侧重性价比,还是要做质价比?到底是要大力发展供应链,提高工业化的水平,还是更看中锅气、人气和烟火气?

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认为,对于日本餐饮,我们可以借鉴,但必须结合国情;可以学习,但必须以我为主

原因很简单,日本由于国土面积狭小,民族单一,其模式相当单调且很容易复制。而中国幅员辽阔,国家的超大规模性使得不同地区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消费特色。另外,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不均衡,呈现“K型”发展,一线城市的消费者已经处在追求简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第五消费时代,而广大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还处在消费升级的第三消费时代。

最关键的是,中国餐饮市场的变化之大、复杂,数字化程度之高,是日本无法比拟的。过去几年我们深刻地见证了这一过程:很多夫妻店的老板刚学会手机点餐,抖音直播就呼啸而来了;日本的一碗骨汤拉面可以卖几十年,但是中国奶茶品牌一星期没有上新,消费者就觉得你out了;日本的餐饮消费以线下为主,中国的渠道则高度碎片化,仅仅一个外卖就有三家竞争,还有一大堆类型迥异的渠道,外带、团购、拼团、直播、私域、零售……

所以,如果完全照搬日本模式,就等于刻舟求剑,结果自然是南辕北辙。

第五消费时代下,中国餐饮的破卷之路,可以从以下五个方向入手:

“高质平价”

过去两年,中国的餐饮业走过最大的弯路,就是错把“极致性价比”理解为“极致低价”,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咖啡行业牵起的“9块9大战”。大家拼命卷价格的结果,就是全行业的“无利润繁荣”

“极致低价”吸引到的是价格高度敏感的客群,但对于商家而言,“一分价钱一分货”,追求“极致低价”就意味着必须在成本和品质之间二选一,最终的结果就是商家不赚钱,消费者不得利

还有一点需要明白,只有“大玩家”才有资格谈“极致性价比”。我们只看到了蜜雪冰城的柠檬水卖3块钱一杯,没看到的是雪王全球超五万家店和每年超过11.5万吨柠檬的惊人采购量;瑞幸有底气坚持“天天9块9”,也是靠着2.6万家门店带来的恐怖采购规模,相关数据显示,仅瑞幸一家企业的咖啡豆采购量就占了巴西对华出口的六成。

没有体量上不了牌桌,没有利润就无法发展,对于绝大多数餐饮品牌来说,“高质平价”才是最现实,也最务实的发展之道。

举个例子,过去一年多的时间,北京快餐市场的价格战愈演愈烈,几乎是贴身肉搏。而南城香坚持“快餐价格,正餐品质”,主动放弃低价值客群,向“高品质低价格的精致餐厅”转型。今年4月份,南城香车公庄店重装开业,新店型定位“现炒社区食堂”,且坚持“真食材、基地直采、新鲜直达”。改变带来的效果立竿见影,据创始人汪国玉透露,该店单日接待顾客超过1000人次。

“高质平价”的背后是企业平衡成本、品质、利润、体验等多个维度的结果,是兼顾企业生存发展和用户体验的最佳选择。

无人化+智能化

今年7月,京东正式推出了“七鲜小厨”,主打新鲜现炒无预制,承诺5分钟内出餐,走极致性价比路线,一经推出就爆单,日均订单已超过1000单。而后,京东更是直言三年内要在全国开出1万家“七鲜小厨”,其底气来源正是炒菜机器人。

最近一年,一场后厨机器人化、智能化的“军备竞赛”正在悄悄展开:小菜园拿出1.5亿元采购3000台炒菜机器人,霸碗全国700多家门店全都配备炒菜机器人,锅圈食品宣布完成对炒菜机器人品牌的数千万级战略投资,南城香投资小女当家旗下炒菜机器人公司……

根据《世界炒菜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炒菜机器人呈现持续井喷态势, 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37亿元,未来几年将持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预计到2030年,炒菜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在团餐和快餐的渗透率达到50%左右的临界值

上个十年,中餐的产业化主要围绕着央厨的工业化、仓储物流的信息化和传统菜肴味型的标准化展开,但随着竞争进入深水区,餐饮的成本压力陡增,炒菜机器人成了竞争的突破口之一。

眼下,炒菜机器人3-5分钟就能完成一道菜,大大提升了用餐高峰期的接待能力;同时能精准调控温度、时间,调味品用量甚至可以精确到克,菜品稳定性大大增强。整体来看,其能帮助餐厅降低40%的人工成本,压缩30%的厨房空间,在降本增效上优势明显。

中国餐饮行业正经历着从“规模扩张”到“效率深耕”的深刻转变。

未来随着视觉识别和味觉传感技术的进步,炒菜机器人将实现更精准的食材识别和口感复现,通过云端训练和机器学习,甚至可以实现自我学习和个性化调味,拥有“没有边界的厨艺”。

“无人化+智能化”组合下的炒菜机器人,将成为餐饮行业最强大的新质生产力。

反供应链模型

预制菜之争给了所有餐饮人一个警醒,那就是:中国传统的餐饮文化依然根深蒂固,“吃新鲜的,吃口热乎的,吃点健康的”,是刻在我们这个民族骨子里的基因,短时间内无法改变

作为预制菜消费大国,日本的老百姓为什么不像中国这样抵触预制菜?原因在于,日本的饮食以冷食为主,讲究便捷、快速、安全,消费者天然对预制菜的接受程度就比较高。据统计,在日本有超过60%的上班族每周自己做饭不超过两次,其中近40%的人依赖超市、便利店或冷冻食品解决三餐。这跟中国人讲究锅气、一热抵三鲜的饮食习惯截然相反。

但与此同时,“新鲜现做”在日本依然流行,比如,丸龟制面就以现场制作乌冬面为卖点,强调面条的新鲜度和口感。

其实,预制菜和“现点现做”满足的是两种不同人群的需求,一边强调的是效率和性价比,另一边追求的是品质和体验,愿意为现制付出高溢价,两者非但不矛盾,还是有益的补充。

在中国市场,越来越多品牌开始意识到餐饮工业化带来的问题,消费者不愿意为预制菜支付高溢价,期待市场提供更多高性价比的“现炒”产品。

于是我们看到乡村基主动关闭中央厨房,承诺“现炒现做、明厨亮灶、新鲜现配”;现炒快餐品牌小女当家,追求“看得到的锅气和闻得到的香气”;太二升级“5.0鲜活模式”,主打“活鱼、鲜鸡、鲜牛肉”为三大招牌产品;左庭右院发布“一路领鲜”的全新品牌战略,通过“当天鲜切、拒绝冷冻”和“无抗认证”等标准,强化产品的健康感与稀缺性……

面包要“现烤”、牛奶要“现打”、浇头要“现炒”、砂锅要“现煲”、奶茶要“现制”,卤味要“现炸”、糖水要“现煮”、饺子要“现包”、米粉要“现磨”、牛肉要“现切”……把模式“做重”,把仪式感“做强”,把锅气“做足”,“反供应链模式”的复兴体现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担忧,同时也预示了“锅气”回归,给了更多“匠人、手艺人”机会和市场空间。

细分市场称王

工作日的午市,素满香里坐满了前来吃饭的老年人;周末的小放牛成了儿童乐园,家长们带着孩子编小辫、玩积木、看小丑表演;9月份开学季一到,大学生们开始挤爆比格披萨……

都说生意不好做,为什么这些餐厅的生意这么好?

一组数据解释了这一切:2025年,中国单身成年人口已突破2.6亿,占总人口的18.7%;2024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3.1亿人,占比高达22%,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时代……

老龄化、少子化叠加不婚、丁克观念的普及,使得餐饮的消费趋势发生重大调整,多样化、个性化和差异化的需求大行其道。

从微观看全局,你会发现变化早已到来:现在很多川菜和湘菜馆可以免辣,就是为了照顾家庭和老年客群;餐厅的包间越来越少,2人位和1人位越来越多;宠物友好餐厅开始流行,“168元一狗”的“小狗年夜饭”套餐一饭难求……

中国餐饮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过去那种粗放式的、大而全的经营模式已经不灵了,如今的餐饮是“细分赛道为王”,简单讲就是:抓住一类人,在一个场景下的一种需求。

素食餐厅庆春朴门凭借着专业的素食料理成功出圈,杭州店连续入选2022-2024年的必吃榜,北上广深四地的门店均登顶当地素食热门榜的第一名;自助小火锅完美解决了“消费降级+1人食”这两大痛点,以围辣、龍歌、农小锅、一围、盛香亭等为代表的品牌迎来了爆发性的增长;在卷无可卷的茶饮界,“细分”成为品牌们唯一的突破口,蔬果茶、养生茶、轻乳茶、手作茶、国风茶饮,还有“只卖一款茶,永远不上新”的麒麟大口茶……

如果你什么客群都要,你会发现每一个品牌都将是你的竞争对手。餐饮已经进入到“越细分,越有机会”的时代。

碎片场景、细分人群、小众品类、长尾流量,细分市场看起来“生意很难做大”,实际上“有选择性的放弃”所产生的品牌差异化和稀缺性,反而更容易被消费者记住和选择。

情绪价值

每个周末,想逃离生活的帝都打工人们,挤满了“跳海”。“社交”是年轻人走进跳海的主要原因,“情绪价值”成了跳海最大的商业价值。在跳海,任何一名顾客可以申请成为“兼职打酒师”,他可以决定店里放什么音乐,做什么活动,甚至可以参与业绩分成。此外,跳海还会定期举办展览、市集,甚至是朗读会,组织一些骑行、飞盘等社交活动……

对于这个获得了数千万元融资的“网红品牌”,网上有不少的质疑:“情绪”究竟有没有价值?“社交”到底赚不赚钱?

跳海创始人梁优曾向媒体表示,2023年跳海的收入就已经破亿,30家门店家家盈利,平均10个月回本。

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吃喝”早已脱离了产品的功能属性,吃饭变成了吃环境、吃氛围、吃感觉;喝酒成了纾解孤独,释放压力、情感连接的理想方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

三浦展的“7S”理论已经告诉我们,在基础温饱被满足后,“精神刚需”显得尤为重要。

号称首创“汉文化美食剧场”的北京“宫宴”,凭借着“沉浸式体验+古风餐饮+实景演出”的组合,已经在北京、上海、杭州开出6家门店,火爆到什么程度?北京的宫宴复购率高达40%;1800元/人的夏日晚宴,至少提前7天预约,即便是后排的基础套餐也高达498元/人。

在宫宴里扮演NPC,去泡泡玛特排队买Labubu和在跳海做兼职打酒师,其背后的商业本质是一样的。 

年轻人为了几块钱的米粉、十几块钱的奶茶斤斤计较,但是花三四百块钱吃一顿宫宴却眼都不眨一下。

“情绪价值消费”已经成为新一代消费升级的核心趋势,麦肯锡的调研揭示,64%中国消费者将精神满足列为首需,另据媒体报道,中国Z世代为情绪买单的意愿是80后的3.2倍。

用场景叙事构造情绪价值,用文化IP强化品牌心智,用特色产品建立味觉壁垒,用社交传播形成复购闭环,“情绪价值”已经成为餐饮破局的关键

想要亲自深度体验日本餐饮经营理念,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红餐日本研学之旅。

写在最后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8月份,中国餐饮总收入为36480亿元,大盘仍在增长,但增速和客单却出现明显的“双降”。

有个做了十几年餐饮的老板跟我抱怨说,“以前做餐饮,不赚钱就是亏钱;现在做餐饮,不亏钱就等于赚钱”

经济上行的时候,考验的是搭车的水平;经济下行的时候,考验的是认知的能力。

所有餐饮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第五消费时代下”,中国餐饮的“人货场”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人——消费主体从家庭消费变得更加多元,老年经济、一人食成为主力,消费者从购买“体面”到追求“体验”;

货——从“不求最好、只求最贵”,变为“高质平价,好吃不贵”;

场——从“中心化”变为碎片化、社会化、数字化;

小宽老师说过:以前的餐厅是到好吃为止,现在的餐厅是从好吃开始。

如今的餐饮,既卷价格,也卷价值。但是内卷并非当下唯一的叙事方式,这个市场上永远不缺赚钱的买卖,餐饮江湖里依然有人闷声发大财。

穿越周期,既要行动,更靠信念,还是那句话:“悲观者永远正确,乐观者永远前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红餐网”,作者:翟彬,36氪经授权发布。

+1
29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外资遇冷、国产突围难,高端厨电陷尴尬期。

4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