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音乐的“野蛮”时代,要结束了

音乐先声·2025年10月21日 20:32
该收网了。

最近,AI音乐圈大事不断。

10月20日消息,AI 音乐创业公司 Suno 正在谈判,计划在融资轮中筹集超过 1 亿美元,这将使公司估值超过 20 亿美元,较之前的估值翻了两番。据彭博社近日援引知情人士报道称,Suno 目前每年产生的经常性收入超过 1 亿美元。

继Udio推出新型可视化编辑工作站、艺术家风格库之后,Suno近期也发布了号称史上最强大模型V5,并推出首个数字音频工作站Suno Studio;AI语音巨头ElevenLabs联合创始人兼CEO Mati Staniszewski也确认,公司已获得英伟达的战略投资。

就在4天前,Spotify宣布计划与三大唱片、Merlin、Believe合作,开发负责任、且艺术家优先的AI音乐产品。合作各方均认可该计划,表示此举尊重版权与创作者,能为行业带来新机遇。

与此同时,针对AI音乐公司的诉讼进入关键阶段。

随着Anthropic与多位作家达成15亿和解协议,显然让各大唱片公司更有底气对AI公司采取更激进的法律策略。包括三大唱片在内的多家音乐公司及独立音乐人,升级了对Suno与Udio的侵权诉讼。 

一边是 AI 音乐生成技术卷到新阶段,并进一步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一边是规则博弈进入实质性谈判,各方开始共同拥抱AI音乐技术。

AI音乐野蛮生长,似乎要终结了。

AI音乐的“主角时刻”

今年,无论是技术路线的迭代,还是行业内部的诉讼与资本动作,都在不断提醒我们,AI音乐已经逐渐逼近音乐工业的核心环节。

虽然两大头部公司Suno与Udio深陷由三大唱片主导的版权诉讼,但这场旷日持久的法律战也没有拖慢它们的技术步伐。相反,新工具的密集推出,正在一步步重构音乐制作的底层逻辑。

今年6月,Udio在Styles功能和Allegro v1.5模型更新推出后不久推出可视化编辑工具Sessions,该更新承诺在不影响质量的情况下获得更快的结果。创作者可以在其中移动、扩展或替换歌曲的不同部分,例如主歌、副歌或桥段。它通过自动从波形中识别这些部分来实现这一点,从而实现更流畅、更自然的编辑过程。

这意味着,AI音乐不再只是一次性开盲盒地生成一首歌,而是可以进入循环修改与重组的过程。

同月,Suno就收购了AI音频工作站WavTool,并在今年9月接连推出V5模型和自研的数字音乐工作站(DAW)Suno Studio。

Suno V5版本的更新带来了“音质飞跃”,并提供了自然且真实的音乐和前所未有的创作控制;而Suno Studio则包含了生成与现有音频轨道相匹配的音乐元素(如鼓、声乐、合成器)的功能,用户可以控制BPM、音量、音高等参数。

传统DAW逻辑是人类定义结构,加载音源,编辑MIDI,调整效果器。而Suno Studio则完全颠覆了这一套技术型创作范式,轨道不再加载音源,而是承载AI生成或人声录制,无需编曲、无需采样、无需乐理,用户仅需“框选-输入-播放”,AI就可以自动根据调性、BPM、情绪补全乐段。

更大胆一点,用户甚至可以只需要把脑海中的旋律哼出来,AI就能帮把它变成真正的乐器演奏。这让技术门槛几乎降为零,彻底释放了每个人的创作潜力。

可以说,Suno、Udio今年的更新彻底修复了AI音乐能改、能真、细节可控的难题,让AI音乐真正融入了工作流,把音乐创作的核心从繁琐的技术执行,拉回到了最纯粹的创意决策和审美把控上。

在Suno和Udio以技术迭代不断拉高门槛之际,AI语音巨头ElevenLabs以AI音乐产品Eleven Music切入战局;国内趣丸科技也推出国内首个对话式音乐创作Agent“Tunee”并开启全球公测。

以Eleven Music为例,不同于Suno和Udio强调的“拟真度+控制力”,Eleven Music走的是极简路线,主界面只有一个输入框,几乎没有复杂选项,操作完全是对话式的。这种设计大幅降低了新手门槛,却依然提供了细分的风格控制能力。

它与Suno一样支持副提示词功能,用户可以明确排除某些不需要的风格,从而让生成结果更具方向感和可控性。

虽然在音质和整体成熟度上,Eleven Music暂时仍落后于Suno和Udio,但值得注意的是,Eleven Music已与独立音乐组织Merlin 和版权商 Kobalt 达成授权协议,并获得了英伟达的战略投资,在行业格局上率先完成了关键布局。

换句话说,ElevenLabs或许未必要做最强的生成模型,却极有可能凭借合规性抢先成为第一个真正合法且可商用的AI音乐平台。

2025年,或许会被写进AI音乐发展的历史。从创作工具到生产力引擎,AI音乐不再只是给发烧友的玩具,而是在被重构的音乐工业中占据了舞台中央。

AI 音乐野蛮生长,要终结了?

AI音乐发展进入快车道的同时,技术突破已经不再是行业的唯一焦点,接下来是细抠游戏规则的时候了。

今年9月,人工智能版权争议迎来了一次标志性转折。多方证据显示,Anthropic在训练模型Claude 时,从Library Genesis(LibGen)、Z-Library等知名盗版平台下载500万至700万本受版权保护的书籍。

而美国法院在6月的裁决中,明确区分了合法与非法数据来源,购买纸质书后扫描成数字副本用于内部研究,属于美国版权法中的“合理使用”。而从盗版网站下载并永久存储书籍的行为,因未获得授权且破坏版权市场秩序,被认定为侵权。

因此,当盗版来源、模型侵权、法律定性三大证据形成闭环,Anthropic陷入必败局面,已在今年9 月与作家群体达成15亿美元的版权诉讼和解协议,刷新AI领域版权纠纷纪录,版权合规成了赤裸裸摆在桌面上的真刀真枪。

随着Anthropic案的余波荡漾开来,三大唱片与独立音乐人在9月同步对去年6月针对AI音乐平台Suno与Udio提起的诉讼,发起升级攻势。

在Suno的诉讼中,包括三大唱片公司在内的多家版权方与独立音乐人明确指出,Suno蓄意规避YouTube针对“流媒体翻录”(stream-ripped)设置的技术保护措施,非法下载并复制三大唱片公司旗下受版权保护的音乐作品,最终将这些侵权素材用于其AI音乐生成模型的训练。

更具冲击力的是,一份对Suno极为不利的“自证”证据浮出水面。

Suno早期投资人、Matrix Partners合伙人Antonio Rodriguez曾在《滚石》杂志的专访中直言不讳:“如果这家公司一开始就与唱片公司达成协议,我可能不会投资。我认为,他们需要不受约束地打造产品。”这番言论几乎直接证实了Suno在版权问题上的有意规避,表明其对版权规则的漠视。

同样,针对Udio的诉讼也在法律框架与证据链上进行了双重升级。在《数字千年版权法》(DMCA)的背景下,指控其为获取版权受保护的音乐素材,蓄意破解技术保护措施。

而唱片公司对Udio平台的技术测试结果揭露出令人震惊的事实,平台生成的音乐作品中,存在与经典热门歌曲高度相似的旋律片段。

从The Temptations的《My Girl》,到Green Day的《American Idiot》,再到Mariah Carey的《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You》,这些未经授权的音乐元素悄然被AI模型复刻进新作品中,构成了清晰的侵权证据。

国际音乐版权商协会(ICMP)的秘密调查也揭示了Udio与Suno非法抓取YouTube版权音乐的事实,进一步加剧了平台的法律风险。

如今,AI音乐的商业化进程与版权合规压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已经愈发复杂且密切,其关键走向正由技术和商业层面向法律、道德蔓延,成为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

AI音乐公司凭借低成本高效的创作模式吸引市场,但其背后的核心优势,往往是以“免费”使用大量现有版权作品为基础。随着商业化逐步深入,尤其是技术成熟后,曾经的技术优势恰恰成为了合规的死穴。

在此背景下,唱片公司、平台方已经不再是被动的应对者,行业的监管力量已开始在更大层面上集结,平台方也开始加大了监管力度。不过,尽管诉讼正在进行中,金融时报本月早些时候报道称,环球音乐和华纳音乐与包括 Suno 在内的 AI 音乐公司达成了许可协议。彭博社 6 月份报道称,这些谈判包括就Suno及其同行Udio的许可费用和股权份额进行协商。

除了此前报道的Deezer和ROKK相继推出新政策,并采取删除垃圾AI曲目的措施外,Spotify在今年9月的新闻发布会上也透露,过去一年已删除超过7500万首“垃圾曲目”。

此外,Spotify还公布了三项新政策,将强化对仿冒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推出全新垃圾内容过滤系统,以及针对符合行业标准制作信息的音乐,要求提供AI使用披露信息。一方面打击AI助力的欺诈行为,另一方面支持艺术家对AI工具的合法创作使用。

同时,如前文所说,Spotify还联合三大唱片公司、独立音乐代表机构Merlin及数字音乐发行公司Believe,计划开发规则更完善的AI音乐产品。

尽管当前围绕AI音乐的冲突异常激烈,但技术的发展终究要融入现有法律和产业框架。当平台、资本和法律共同将野蛮生长的技术纳入规范轨道,新的行业平衡便开始形成。

可以预见,最终的解决之道将离不开授权协议的落实、数据治理的透明,以及行业各利益相关者的协同合作。AI音乐的狂飙已然进入了下半场,如果说前半场靠技术破局,后半场拼的则是谁能在规则之内走的更远。

结语

以色列音乐公司Amusica Song首席执行官Ran Geffen Levy有过一个观点——AI正在重新分配音乐领域的权力。他认为,AI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音乐行业的基石,从内容创作到艺人经纪、集体权利组织,每个环节都在经历脱胎换骨的变化。

如今,Udio、Suno等平台已经从简单的音乐生成器进化为功能完备的数字音频工作站,创作工具的革新才刚刚开始,音乐的生产方式与底层逻辑正被彻底改写。职业经理人的角色边界也在延展,他们不再止步于签约和日常管理,还要为艺人明晰并守护那些过去未曾写入合约的新型权利,声音肖像权、AI训练使用权、虚拟形象授权等等。

对于全球的集体管理组织(CMO)而言,Ran Geffen Levy认为,今天的业绩越是亮眼,越可能在明天招致变革的反噬。因此,积极维权、精简运营、推进去中心化、拓展业务边界、多元化战略布局等举措,或将成为音乐人关乎生存的必修课。

历史的启示从未过时,正如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早有预言:“当技术改变艺术的生产方式,曾经笼罩其上的艺术‘光晕’将逐渐褪去,艺术的权力终将下放给更广泛的人群。”

今天,音乐不再是少数人的游戏,力量的天平开始倾斜向那些善于拥抱技术和规则的玩家。

那么,谁将主宰明天的音乐行业?答案并非唯一,所幸权力的归属从来不在机器,而是取决于我们如何用良知和智慧,握持这把技术双刃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音乐先声”(ID:nakedmusic),作者:范志辉,36氪经授权发布。

+1
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全球汽车噩梦来了?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