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档音乐节复盘: 超60组流量扎堆,谁才是带票之王?

音乐先声·2025年10月11日 17:07
流量狂欢。

继五一档后,流量艺人在国庆档音乐节的比例进一步升高。

回望整个国庆档,从第一日开始,音乐节相关话题便频繁登上社交平台热搜前列,尤其是“xx音乐节首秀”等成为高频词,部分音乐节品牌更一度成为热搜常驻嘉宾。

当演员、偶像、综艺人、网红等不同赛道的正当红流量集中跨入音乐节,甚至成为阵容主导时,音乐节也迎来艺人的结构性变化。与此同时,音乐节演出在接受高流量洗礼的同时,面临着随之而来的冰火两重天局面。

流量艺人“围攻”音乐节

相较于前两年,今年国庆档称得上是音乐市场难得向好的旺季。

根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国庆档期间,超过40个品牌、152场音乐节在全国各地落地,其中不乏国风、电子、说唱等垂类音乐节,甚至还涌现出不少新的音乐节品牌。

细分之下,我们也能够看到,今年的国庆档中,演出阵容中流量艺人的含量也呈现出高占比优势。

根据音乐先声不完全统计,包含长短剧演员、偶像、短视频网红等赛道在内,共计有超过67组流量艺人出演音乐节。其中演员(注:以艺人现今事业重心为划分标准)跨行或捡起唱跳老本行的含量颇高,共计有30组,如张新成、张晚意、任嘉伦、侯明昊等;而年轻一代偶像,则有ONER、R.E.D、univu5等组合也在音乐节频繁刷脸。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劳模薛之谦与旗下艺人郭冠廷,以及新晋歌王陈楚生等外,黄子弘凡、ONER、井胧、王翊恩、黄誉博、展轩、卓沅、梓渝则是国庆档音乐节行程最密集的前十位流量艺人。

不仅如此,部分音乐节也在接轨流量艺人的过程中呈现出“大换血”变局,尤其是新兴品牌更是呈现出与传统音乐节不同的运营模式,整体规划更加趋向于“流量拼盘”。

比如10月8日举办的襄阳国潮音乐嘉年华共计12组嘉宾,流量艺人便占据7席;同样的,阜阳斑马音乐节共计9组演出嘉宾,其中6组为流量。在此背景下,诸如短视频平台语音厅“听潮阁”,短剧演员姚冠宇、ABO耽美剧《垂涎》衍生组合Desire4等也成为今年国庆档“拼票房”的主力新面孔。

同时,音乐节主办方也在缩小“滚哈”音乐人的占比,流量艺人甚至可单开一日,也足以支撑票房。比如宝鸡银杏音乐节三天演出中,流量艺人占据40%以上,仅10月3日为“正统”音乐节阵容。类似的还有太湖湾音乐节、银河左岸音乐节、元气森林音乐节等也是如此。

而从单日演出的流量艺人数量统计来看,10月2日银杏宝鸡音乐节、10月3日的苏州元气森林音乐节、10月4日常州太湖湾音乐节,分别以单日汇聚10组并列拔得头筹;多场共计方面,共有17组流量艺人出演的三日常州太湖湾音乐节则位居榜首。

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是,相较于此前多以“大杂烩”式的演出阵容排列组合,今年多场次的音乐节按照不同风格来划分演出内容的做法也更加普遍化;而部分单日场音乐节,虽然避免不了杂烩阵容,但多以“音乐嘉年华”名义举办类音乐演出。

事实上,非专职音乐人勇闯音乐节赛道早已不是新鲜事,早年有如张曼玉登上草莓音乐节舞台,如今也有如张艺兴这般下场成为音乐节主办方,而更多流量艺人的入局,某种意义上也在为音乐节市场注入更多破圈流量。

但同样不得不承认的是,音乐节也的确在被允许沦为流量艺人的“粉丝见面会”,甚至深陷为了圈钱丧失专业性的口碑危机。

流量艺人与音乐节的双向奔赴

客观来看,流量们的“入侵”,在当下恰恰是一种双向奔赴的的结果。

自2020年以来,历经低潮到井喷、过度饱和,音乐节阵容同质化、艺人秀费陡增、票房难以覆盖成本等现实焦虑愈发严峻。即便音乐节演出逐渐下沉至三四线城市开外,与文旅合作节流开源,但在极致的内卷下,因“不可抗力”延期、取消的现象依旧普遍。

因此,为了刺激票房、增强阵容吸引力,乃至拉高品牌赞助合作,不少主办方也越来越倾向于打流量牌。某主办方曾透露,一位粉丝粘性颇高的非头部流量演员,不亚于半个薛之谦的号召力,“基本能够给票房保底一半左右”。而流量频频入局音乐节,也为市场带来了更多跨圈层的关注度与话题度,算是一种优化演出阵容、刺激票房增量的卖点试验。

可以看到,不乏本身怀揣“歌手梦”且出身科班、但最终从事其他赛道的流量艺人,其实与音乐节舞台并不违和。典型代表如男团出身的侯明昊、曾舜晞以及音乐剧专业出身的张新成,其中张新成的《莎士比哑》也经由音乐节舞台颇受好评,并在短视频平台掀起翻唱、翻跳Challenge。

再如黄子弘凡、王翊恩、井迪&井胧等同样拥有不俗音乐基础,但因通过影视、综艺、网红、抽象神曲等非专业身份得以“飞升”成功的年轻艺人,也借音乐节舞台打破刻板印象,以专业音乐人身份被熟知。当然,类似于ONER、XG等天然被冠以“偶像歧视”色彩的年轻偶像艺人,也不乏因音乐节舞台逆转口碑。

随着“哈人”打破每逢音乐节必摇滚、民谣为主的类型标签后,不管是演员还是偶像组合,亦或是相声演员、综艺咖等,音乐节的舞台都在间接成为一方集宣传曝光、打破圈层、吸引新受众的锚点。

之于非专业出身的艺人而言,这不仅仅能够得以分得一块短期快速变现的音乐节蛋糕,同时也无疑能够拓宽知名度和职业路线的未来性。因而也能看到,越来越多的流量们愿意“首秀”音乐节,乃至成为音乐节的演出常客。

音乐节创“新”,要用好流量

不过,在演出市场火热的东风下,不管是主办方还是艺人方,都有些操之过急,或者说还没想好怎么用好流量。

毕竟,绝大多数的流量们都难以撑起一场多达40分钟的全开麦乃至唱跳俱佳的音乐演出。客观来说,即便不少艺人或多或少拥有音乐学习基础,但由于大多本职并非专业歌手,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能力不足,宛如KTV水准、音乐审美翻车等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甚至,哪怕有些跨界艺人本身发行过单曲、专辑或是网络热歌,但往往囿于缺乏 大众金曲,这也导致翻唱华语经典也成为了他们出演音乐节的首选,诸如陶喆、王力宏、方大同等歌手的作品都是翻唱的热门选择。比如张晚意国庆档两场音乐节的演出歌单大多为不同的翻唱曲目,其中《我们的歌》更是因其“一身正气”的方式演唱情歌造成的反差感,在短视频平台出圈。

而流量艺人登陆音乐节多为近两年的初次尝试,“首秀”也成为今年音乐节市场的一大焦点,尤其是流量首秀的带票能力更是证明了粉丝经济足以”救市“的可能性。但同样的,市场上也出现了部分艺人团队坐地起价、狮子大开口的现象,令主办方叫苦不堪。

比如10月2日,高位热搜“艺人音乐节坐地起价”事件便是如此,据N次方扬州枣林音乐节发布的声明显示,某青年表演嘉宾团队在首秀演出推进约两个月后,以“合作条件不匹配”为由要求提升合作价格,在被拒绝后又以多理由称如若主办不同意,便只能延期或取消演出。

这种现象也并非孤例。去年,音乐先声在与部分音乐节主办团队的交流中便了解到,作为“新招牌”的流量艺人在官宣前夕变卦常有,不乏以透露某一主办方邀约价位“挑起”主办方之间的竞拍加价,乃至推进过程中临时加价。而这种存在法律、政策管控漏洞的情况,也间接助长流量们成为音乐节高成本投入的因素所在。

对音乐节市场而言,“流量至上”的质疑也无法回避,身份危机却也愈演愈烈。毕竟,只顾流量性,舍弃本该是核心的音乐性、专业性,音乐节也不免陷入高成本、高票价、高风险的循环之中。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在8天国庆档中,关于艺人番位、超时与否、艺人待遇、位置等争议事件频发,甚至不乏掀起粉丝线上骂战、线下扯头花,多地音乐节也深受超前夜排、粉丝圈地、代排代跑、大型应援等饭圈文化的蔓延影响,这些也同样在改变音乐节的消费场景。

比如10月2日的常州太湖湾音乐节,吴青峰粉丝与陈楚生粉丝因超时掀起骂战,矛盾焦点在吴青峰是否存在超时导致陈楚生“没有时间安可”;无独有偶,在10月4日的宝鸡银杏音乐节Desire4粉丝与展轩粉丝、同一天的苏州元气森林音乐节任嘉伦粉丝与侯明昊粉丝也同样如此,甚至出现粉圈要求主办方、艺人方道歉的集体维权风波。

说白了,音乐节创“新”,首要问题便是处理流量艺人、粉丝经济与专业性演出之间的“平衡。稍有不慎,便存在因热度、利益而消耗行业口碑、信任乃至向上繁荣的风险。

结语

在内卷之下,音乐节卷阵容的流量博弈本质上无可厚非。

毕竟流量艺人、粉丝经济都不是原罪,流量们的演出也的确为音乐节市场带来了可行性较强的跨界合作。只是短暂的热度井喷,如何惠及音乐节品牌的IP化生,仍有待思考探索。

毕竟,消费者不会永远为流量的噱头买单,但却会对一场具有专业性、高度体验感的音乐节念念不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音乐先声”(ID:nakedmusic),作者:丁茜雯,编辑:范志辉,36氪经授权发布。

+1
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