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飞升,日薪六万?短剧演员的“暴富”与“鄙视”
日均收入一夜之 间翻倍,昨天还默默无闻,今天就跻身顶流,这人生剧本谁看谁心动。在短剧行业,这样的奇迹正在发生。
9月20日,短剧《盛夏芬德拉》闯入大众视野,上线首日实现热度值与播放量双破亿,连续三天打破平台最高热度纪录,上线半个月后突破30亿,成为短剧史上最快达成30亿播放量的作品,风头大到一度盖过赵露思、陈伟霆主演的长剧《许我耀眼》。
主演刘萧旭、郭宇欣也一夜爆火,社交媒体粉丝数量疯涨,接连喜提好几个热搜,成为当下冷清的内容市场里为数不多被制造出来的“明星”。但现实的是,在短剧市场,他们能火多久,需要被打下大大的问号?!
与长剧演员咖位生态“一年一变”的缓慢节奏不同,短剧的江湖是“一月一变”,甚至“一剧一变”。资深从业者小金(化名)对kk表示,一旦爆火,片酬就迅速上涨,超级头部的“S+”演员片酬可以达到4-6万一天,短剧市场的反馈就是这么直接、迅速。
同时,这个行业也很残酷:“S+”、“A”级演员名单几乎是一个月一更新,观众用真金白银投票,爆了即刻升咖,过气了片酬便应声而落,直到下一个爆款来临才能涨回身价。这套逻辑,不谈情怀,只看实打实的数据和钱,被业内视为更符合商业市场的原始规则。
众所周知,短剧的制作周期并不长,平均7-10天拍摄,经过后期,也能在一两个月内上线与观众见面,如同一条高速运转的流水线。在这个新兴的热钱涌动之地,一群年轻演员们正在体验着“今天升咖,明天降片酬”的过山车式人生,他们的生存图景,远比抓马的短剧剧本更跌宕起伏。
演员生存图景:片酬、CP与流量变现
踏入短剧圈,赤裸且等级分明的片酬体系并不是秘密。
据一位经常与演员片酬打交道的制片人A透露,目前短剧演员(以男女主为主)的日薪大致分为三个档位:许多新人演员的起点在1000-3000元/天区间,中腰部演员能跃升至5000-8000元一天;而站在金字塔尖的头部演员,有的能拿到日薪3万,超头部爆火的演员甚至可以要到4-6万元。
片酬的涨跌,全然系于“爆款”二字。小金形容,就像坐火箭,爆一部剧,下一部的报价就能立刻跳涨。“但如果你后续没有持续的作品支撑,掉下来也很快。”这种瞬息万变的特性,让短剧演员的职业生涯充满了赌徒般的刺激与不确定性。
除了片酬,短剧演员的另一大收入支柱来自于“CP经济”。短剧领域拥有自己狂热的CP粉,头部演员之间“搭配”产生的化学反应,是引流和保证回报率的利器。但这甜蜜的负担也带来困境,有某短剧厂牌从业者乔乔(化名)对kk透露,尽管头部演员互搭、“换乘恋爱”是常有的操作,但厂牌也会陷入CP捆绑过紧的困扰,演员想尝试新组合时,会遭遇粉丝的强烈反对,疯狂程度不亚于长剧顶流的CP粉。
这种CP效应甚至催生了专门的营销模式,演员在戏外延续角色关系进行直播、合体炒CP已经是基本操作,一旦演员通过爆款和CP效应冲到头部,商业变现的路径便豁然开朗,也不再仅仅依赖片酬。
最明显的莫过于品牌定制的短剧类型,品牌方大多都希望男女主演是短剧行业已经走红的CP一起上演,当然,他们给的片酬预算也会相对高一些:要么能翻倍6—10万/天,要么就是整体预算60—100万不等,男女主自己私下去分配片酬比例。虽然具体项目具体情况,但,CP经济学在短剧依旧红火。
此外,有艺人商务爆料,一个当红的短剧演员,穿品牌衣服拍个30秒的OOTD(今日穿搭)视频,报价可以达到3-10万不等,一场直播的坑位费也能轻松达到六位数。这些数字在业内并非个例,短剧演员的商业价值正在随着市场热度水涨船高。
为了锁定这些“行走的印钞机”的超头部演员,也为了节约成本,一些短剧平台会与头部演员签订“年框”协议,据选角公司透露,有的平台会按照约定的片酬(片子爆了也不会涨薪)付钱,也有的为了锁知名演员的档期,根据市场价灵活报价,只不过档期要优先考虑签约平台的项目。
演员与经纪公司的分成也颇有讲究,常见的短剧合约是艺人拿大头,比例大致在7:3,小金点出:“几乎所有短剧演员都向往长剧或综艺,如果公司能帮他们推到这些‘更高阶’的资源,他们甚至愿意接受5:5的分成。”当流量汇聚,演员的价值会在多个维度被快速放大。
不过,繁华之下暗藏隐忧。上文提到的小A透露,短剧演员的商业价值往往与所塑造的角色生命力正相关。但短剧作品大都不具备传统影视角色的持久生命力,再火的短剧也很快会被海量同质化内容淹没。
随着观众记忆的淡忘,短剧演员的商业价值便可能如昙花一现。这也解释了为何大多数短剧演员仍将在长剧和综艺的发展视为终极目标,尽管这条跨越之路充满挑战。
入场“无门槛”,后续发展“数据为王”
在几年前,短剧演员的入场券几乎毫无限制,短剧演员腾飞(化名)对kk表示,一开始短剧基本是没有门槛的,“导演觉得你行,你就行。”表演上限不高,大量快节奏的切镜头挤压了表演空间,以至于“很多演技好的演员也没办法太多展现出来”。
然而,这片曾经的“自由之地”正在迅速筑起高墙,墙砖便是由红果、抖音、小红书粉丝数砌成的“数据”。有多位业内人士都在爆料一个关于“5000”的数字:要拿到出演某平台短剧的资格,粉丝数必须达到5000,这便是许多演员的通行证。而在选角群,也会根据这个粉丝基数来考虑角色。虽然不是白纸黑字的明文规定,但也算是行业的一个隐形规则了。
一位小红书网友爆料了剧组的选角场景——现在剧组选角有多魔幻?副导演扒着手机的架势比导演看剧本还专注:“A 演员红果 50.6 万粉、抖音 234 万、小红书 19 万;B 演员红果 2 万、抖音 36 万、小红书 1 万 —— 不用试戏,定 A!”
这些数字背后,是短剧演员残酷的生存逻辑。上述小红书网友还分享道,短剧制片人也会倒苦水,“找柯淳那样红果 190万粉、抖音588万粉的演员,投资方眼睛都亮了——他主演的《好一个乖乖女》光红果就拿了几百万分账,按 1.5% 粉丝转化成广告点击算,单红果粉丝就能带来20多万收益,再加上抖音、小红书粉丝的会员拉新,前期宣发成本直接覆盖一半。你换个红果 5 万粉、抖音 30 万粉的老戏骨,哪怕演技封神,投资方听完数据扭头就走——他们要的是‘看得见的回头钱’。”
平台更是用流量扶持政策“逼宫”。演员的粉丝数量级低,就很难得到流量推荐,甚至一旦启用了粉丝数不达标的演员,投资方也会提出换人或者降薪的要求。这种“数据为王”的生态,深刻改变了短剧演员的结构。
和当年网络电影的发展路径有些相似,一些科班出身的演员最初对出演短剧抱有“堕落”的偏见,而随着短剧爆款的出现和整个影视业态的没落,越来越多在长剧中找不到工作的中腰部、尾部演员正大量涌入。对他们而言,短剧不是理想,而是实实在在的“面包”,是一个在传统路径受阻后,依然能让他们留在观众视野的机会。
当然,也有一些始终看不上短剧的演员。某选角导演就曾遇到过跟长剧演员报价,被痛骂一顿后拉黑的局面,“事多端架子,演技不适配”,导致很多从业者不爱用长剧演员;也有的新人演员尝试过后,认为短剧的剧情是“把人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果断放弃;一些勤奋、适应能力好的演员,可以很快调整自己的表演,来适应短剧的节奏和受众喜好——在这个残酷的市场里,短剧演员的选择与努力,决定了他们的走向。
出路与困境:理想与面包之间
尽管日薪可能五位数的诱惑摆在眼前,但“短剧的尽头是长剧”依然是绝大多数短剧演员内心深处的共识。这条跨越之路,成功者寥寥,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柯淳。他的短剧数据断层式领先,但据一位接近其团队的人士透露,柯淳现在已几乎不接短剧了,婉拒了不少邀约,从短剧转型开启长剧之路。担任男主角的剧集《当星光坠入花海》正在腾讯视频播出,主演的芒果新剧《炽夏》也在八月开机了;综艺方面,从《无线超越班》到《一路繁花》,试图将自己在短剧领域的热度通过平台综艺延续、扩展。
他的路径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早年凭借网络电影走红的女演员何花,凭借网络电影《灵魂摆渡》走红之后,何花选择了一头扎进长剧,可惜发展的并不顺畅,后来要回到“舒适区”,可惜网大也没了她的位置。不过,内娱对男演员一直都更宽容,柯淳的人气很旺,其发展前景还是很被看好的。
短剧演员对长剧、综艺的向往,根源在于行业根深蒂固的鄙视链,以及短剧自身给演员带来的职业困境。表演在这里被高度功能化,小金就对kk坦言,短剧不需要演技,需要的是观众缘。有被业内戏称表演空洞、毫无演技的女演员,偏偏就是有观众缘好,有“水位”(有人爱看她演戏)。
这是一种“接地气”的玄学,演员不能美得帅得太有距离感,更看重的是你是否有标签化/记忆点深刻的表现和特色语言,好在网络上进行病毒式传播。比如张凌赫那种公认的大帅哥,反而被认为“不符合短剧下沉用户的想象”,毕竟短剧的受众不会想象张凌赫和自己谈恋爱(不是)。
繁华之下,隐忧渐显。数据驱动在保障商业回报的同时,也导致了“演技边缘化”和创作的同质化。腾飞(化名)也对浮躁的短剧生态给演员职业尊严带来的冲击表示担忧:“主演以下要求就会很低,就会遇见很多台词也背不下来,面无表情地说出台词的‘演员’,还是希望大家稍微尊重一下‘演员’这个职业。”
短剧,这个造就了无数“一夜飞升”神话的流量赌场,给予了无数演员面包与机会,却也用冰冷的数据、严苛的鄙视链和有限的表演空间,构筑了一道看不见的天花板。他们在“爆火”的狂喜与“无脑短剧”的刻板印象带来的鄙视链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平衡点,而他们的集体命运,不过是这个急速膨胀的行业最真实的缩影。
可以确信的是,下一个“盛夏芬德拉”到来之时,有人会再飞升,也有人会跌落,短剧里有白马王子爱上灰姑娘的童话,但短剧市场不相信童话,外面的世界不一定广阔,但想要走得长久,或许短剧演员早晚都要走出这片“斗兽场”了。
PS:文中采访对象均为化名,谢谢Ta们的分享与帮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文娱Talk”,作者:安济,编辑:朱婷,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