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视频,摸着优酷过河

光子星球·2025年10月17日 20:40
趁寒冬还未退散,以最快的速度抄底

“最重要的是——而且自己始终是一群投资人,而非经营者。”

这是美国哥伦比亚影业公司坚持了百年的经营理念,从而决定了这家影业巨头更愿意以资本驱动,而非如迪士尼那般,深度介入到制作环节之中。

国内三大长视频巨头,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哥伦比亚影业的忠实信徒——通过投资手段撬动优质内容。

然而,即便背靠大树的腾讯视频与优酷面对持续亏损,也不得不紧缩开支,于是长视频的池水便不再丰盈。

2018年以前,单集制剧成本在200-300万之间,平台的版权采购预算最高能到千万量级,利润空间能有两到三倍的差额。丰厚的利润差,是行业保持繁荣的核心因素,但2018年以后长视频行业进入下行区间,上游每个环节都出现了缩减预算的情况。

时至今日,千万级的S、S+级版权剧的单集采购预算降至600万,三大平台还在不断缩减每年外采版权剧剧目。

光子星球了解到,今年3月,优酷率先调整策略后,腾讯视频看在眼里,早在7月便在酝酿调整,8月向内部“吹风”,预计最终细则将会在年底落地。

腾讯视频,提起腰带

优酷率先调整有AB两面,A面是内容精品化,代表性动作是将剧集缩减至12集一部。B面是2021年完成制宣一体化后,进一步完成制播一体化。

腾讯视频本轮调整的主线是聚焦头部项目,大幅缩减委外合作,强化平台自制剧的投入。其中,受制播一体化冲击最为直接的是版权剧。

总量上,过去版权剧市场最繁荣的时候,平台每年外采能高达40+部,即便最差也能达到30部。随着优酷与腾讯视频相继大幅压低版权剧采购上限,导致整个市场大幅缩水。腾讯本轮预计将每年版权剧缩减至数部,针对版权共创因为平台可以参与,因此不计入版权剧。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消息传出后,包括华策、新丽、正午阳光等在内的片方已开始着手缩小规模。

除数量上有明确规定之外,对于版权剧的质量要求也大幅拔高。

今年以前,B级剧集已经入不了平台“法眼”,而腾讯视频在大砍版权剧后,评级为A的剧集也将被拒之门外。一位知情人士告诉光子星球,“腾讯只要A+或者S,只要头部,只要大项目。”

对于项目评级的优先度有了更清楚的轻重权重,按照从高到低排列,分别为:大IP、剧本评估、头部演员等。

上述人士引述腾讯视频运营方面回复称:“在项目的剧本、IP以及演员都得到共同认可的情况下,会重点考虑制片人是否有过往成功作品,意味着强化影视长剧集的小圈子文化,外部只是资金提供方,想深入到行业变得非常难,平台不愿意再进行任何试错。”

前文提到,腾讯视频的调整旨在提升优质供给,挤干此前制剧过程中的灰色地带中的“油水”,从而寻求扭亏为盈。这意味着,长视频平台必须从哥伦比亚影业变为迪士尼,从投资人变为经营者,乃至生产者。

为了完成转变,长视频平台试图通过大幅增加自制剧和定制剧在全年剧目中的占比,大幅降低版权剧的权重。

版权剧的生产关系几乎完全脱离平台之外。编剧与片方签约,是甲乙方关系,无需向平台报备。剧目完成后,平台根据自身供给情况,决定是否向片方采买。议题不是预算多少,由于版权在片方手中,讨论的是翻几倍的问题。

“平台没有涉足到制剧环节,而是以最终的产品形态报给平台方,因而利润相对较为丰厚。”而定制剧,假设服化道300万,可以跟平台把预算报到500万,中间的制作环节有利差,再加上放到明面上的制作利差,利润10%到15%之间。

一面是长剧集寒冬,另一面则是短剧繁荣,不少长视频平台都在着手布局微短剧,以缓解盈利压力。

今年3月优酷拉开长视频调整序幕的同时,开启了组织架构调整,其中便涉及到微短剧。将分散在剧集中心、商业化中心、创新中心等多个部门的短剧自制、引入和运营工作全部收拢聚集在新成立的“微短剧中心”。

与此同时,爱奇艺将“爱奇艺极速版”更名为“爱奇艺微短剧App”,开始发力微短剧。

当另外两家微短剧完成建制化,下场做微短剧时,腾讯视频在内部将长视频与中短视频划出了泾渭分明的两条线,其中有一条“腾讯长剧工作室群不能做微短剧”的红线,要求长剧工作室群聚焦孵化S和S+级的项目上,努力做出头部大剧。

而中短视频方面,据知情人士透露,腾讯在线视频影视内容部副总经理李啦的运作下,腾讯中剧、微短剧已经聚集了资源和优势。“此前《武林外史》保底价格创下腾讯视频新高,接下来希望靠精品中剧和精品网络微短剧做成厂牌。”

长剧集的生产关系变革

行业对于今年长视频平台的调整有一定预期,例如华策影视日前赴港IPO,高管动荡的同时还传出暴力裁员。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优酷与腾讯视频下场。从去年开始,优酷就在大推“海纳计划”,向全球吸纳优秀导演人才。腾讯视频的策略是通过项目制形式,增加与编剧、导演的合作,开发新剧集。例如与辛爽合作《漫长的季节》、与编剧南镇先后合作了《传闻中的陈芊芊》和《折腰》、与导演曾庆杰连续合作了《九重紫》和《逐玉》等等。

事实上,两家早已在长视频寒冬期间,悄然建立起自己的资源库。以casting为例,即是演员与平台按照时间或项目形式,签署入库合约。或许是储备越来越丰富,今年优酷要求自制剧与定制剧中,不一定是一番,但前六番里面必须有四位casting库中演员。

据了解,本轮调整后,腾讯视频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求casting流程必须透明化,确保每一部剧都要有书面casting选角记录,而且平台会参与20场戏以上的角色的遴选。“腾讯的想法很明确,一来杜绝片方塞自己的演员,二来打明牌,平台就是要自建演员生态。”

演员只是平台重构长剧集生产关系的一个切面,事实上,优酷与腾讯视频希望通过深度介入到制剧、编剧、乃至服化道等每一个生产环节中,其目的是将委外的传统生产关系,变为自制或是部分自制的生产关系。

一个手段是分别建立自己的演员、导演、编剧库,他们与平台签署劳务合同而非劳动合同,因此只是项目合作关系,从而确保“好则续用,不好则弃”的原则,降低成本。另一个则是从多个维度,将生产方式标准化、可视化,压缩灰色地带。

例如导演与编剧,此前行业内并没有量化手段来衡量其制作价格。然而,部分平台已经会按照一定周期内(三年或五年),出产了多少部A、S、S+级的剧集数量,给导演与编剧的单集定价。

全方位渗透上游的同时,腾讯视频还设置了两道验收机制,堵住“注水剧”的出现。

第一道是开机前要进行全剧本验收,彻底改变了传统制剧流程。过去,行业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则是资方需要先付一笔钱给编剧,由后者出故事大纲(俗称万字大纲)。

如今资方变成了平台,平台不再预付费用,而是要求先出万字大纲。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很多编剧不接受,只能制片人下场写万字大纲,“我现在已经算半个编剧了”。

待到万字大纲和人设通过后,才会形成半数剧本、全集剧本,到这里才会跟编剧结款。全集剧本完成后开项目立项会,立项会的议题是讨论制作全本的可行性,以及剧目邀请的主创、导演、演员谁,定下综合制作成本。

等到上述流程完毕,会依次进行项目初筛会、剧本意向会、制作意向会,最终立项会通过才进入开机环节。

第二道是定剪后全片验收,验收人不可以是制片人和责编,且要求交叉验收。该条扩大了片方在前期的资金投入和成本。未来不会再是1-6集剧本过会,只会通过腾讯的剧本评估系统给个1-6集评估通过的意见,后续一直到2/3剧本出来前才会带演员上制作会,全集剧本出来后平台才会出具合同。

“长视频发展了这么多年,已经不是小作坊生产了,都是以结构性组织做管理,至于平台下场是否会导致剧集过于工业化,我觉得已经不重要了。”一位前制片人表示,好莱坞也好,优爱腾也罢,都是一个名词,背后的实质其实是一套标准化的生产体系。

从资方主导向平台主导

腾讯视频本轮调整中,有一条涉及到降低一口价与全面后验,将显著影响到长视频行业的源头活水。

此前,版权剧需要片方垫资,只有完成全篇后才能拿着完整剧集去找平台谈合作条件,所以版权剧有很长的账期。

随着自制剧和定制剧的占比提升,客观上对于片方和个人从业者来说,因为平台是从最开始的孵化阶段就开始付费,因此该剧种的风险更小,且只要正常交付,基本没有账期。定制剧的情况稍显特殊。

需要片方(承制方)前期垫付30%的资金。片方或承制方便是以一个组织与平台合作,通常情况下平台需要提供10%-15%的承制费用,履行制片的责任和义务。而垫付的30%相当于将生产资料给到平台,待交付过审,平台才会付这30%。

对于承制方而言,收到这30%之后,就可以继续后续开发,相当于只需要制剧总成本的30%的资金就可以滚动全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长剧源头活水枯竭的情况。

一位正在转型的制片人告诉光子星球,“3月优酷调整后,行业内的人尚且可以转头拥抱腾讯和爱奇艺,现在腾讯选择与优酷拉齐,爱奇艺估计迟早也会跟进,我们也不得不被迫适应。”

即便如此,几乎所有导演、演员、制剧、服化道等长剧生产侧的从业者都心知肚明,制播一体化的背后,掌握话语权的人从过去的资方变成了平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guangzi0088”(ID:TMTweb),作者:吴先之,36氪经授权发布。

+1
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折腾”的永辉,胖改变革能否“触及灵魂”?

15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