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岁杨振宁逝世:走得稳的人,往往走得最远
18日,一个令人悲痛的消息传来: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去世,享年103岁。
你可能不懂物理,但一定听过他的名字。
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也被认为是爱因斯坦之后,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他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杨-米尔斯理论”。
这个理论有多重要?
这么说吧,如果把粒子物理研究看成是一个APP,那么“杨-米尔斯理论”就是构建了整个操作系统(OS)。据统计,有7个诺贝尔奖,是直接基于他的理论得来的。
但最让人敬佩的,是他心系中国科研的赤诚。
2003年,81岁的杨振宁卖掉美国的房子,回到清华园,倾尽所有反哺祖国。他亲自为清华的本科生讲授物理,还创办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全力推动中国基础科学研究。
而今,大师陨落,举世同悲。
我摘抄了几条他的人生智慧,以作缅怀。
分享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
杨振宁的学生曾提到,“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杨老一生最喜欢的格言。这八个字,是他的治学态度,也是他的人生态度。
他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常以此告诫青年学生:
“做学问不要追求表面的虚名和华丽,要踏实、沉静、肯下笨功夫”
与青年教师座谈时,他说:
"我看过太多聪明人,总想着走捷径,结果都是半途而废,真正的突破,往往属于那些‘笨’一点的人,坚持久一点的人。”
深以为然。在这个一切都追求快的时代,人们越来越急躁,谁都想抄近道,走捷径,快速成功,快速变现,生怕“慢”一步就被淘汰。
但想要有所成就,就不能投机取巧,而是要沉下心来下笨功夫,踏踏实实练好基本功,付日复一日的积累和坚守。
做管理也是这样的,没有什么捷径而言,就是蹲马步,练习做业务和管团队的基本动作。把基本功扎实练好,就能产生巨大的价值。
我之前也说过,做管理不怕遇到懂10000种腿法的人,就怕遇到练一种腿法10000次的人。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每日精进,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成功。
所以说,快就是慢,慢就是快。走得稳的人,往往走得最远。
成功的奥秘,在于“多动手”
杨振宁认为,成功的奥秘不在于空想,而在于“多动手”。
比如,动手推导验证,动手质疑反思,动手解决问题。
没有人天生就是成功者,成功者也需要后天的努力和磨炼,不要仅仅停留在“想”的层面,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而是要亲自动手,下场实际操作。
然后,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然后逐一弥补。
当你发现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进入知和行的正向反馈,以此不断提升自己。
为什么在所有行业中,真正成功的人都是少之又少?
是天赋不够吗?很明显不是的。在我看来,很多人今天做事远没有到达拼天赋的地步,他们甚至都懒得动手,能够坚持下来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要知道,成功是一门实践科学,它并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摸索和反馈。
就比如学游泳,你不跳入水中练习,就永远也学不会。
不要害怕出错,动手过程中的试错是最宝贵的财富。每一次失败都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爱迪生发明电灯时经历了上千次失败,却将每次失败都视为排除了一个错误选项。真正的成长来自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闭环。
动手多一点,收获多一点,离成功就近一点。
遇事,要会用“三分法”
很多人遇到一些压力,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就容易崩溃,方寸大乱。
他想的总是:“这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我做不到。”“我无能为力。”
但越是如此,就越焦虑内耗,就越无法解决问题。
怎么办呢?杨振宁先生说:“碰到困难时,我习惯用‘三分法’:一部分立刻解决,一部分等待时机,一部分承认既成事实。”
你首先要去思考,哪些是可以立刻解决的。
外部的世界哪怕再不可控,你也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你要识别出困难中那些完全在你控制范围内、可以立即行动的部分,打破因困难庞大而产生的瘫痪感。
当你开始解决哪怕一个很小的具体问题时,你就在从“被动承受”转向“主动出击”,这种掌控感是克服困难的关键动力。
还有些事情暂时解决不了,就不要逞强去解决,而是要尊重客观规律,耐心等待。
欲速则不达,如果你在条件不成熟时盲目投入资源,只会白白消耗,劳而无功。
与其如此,不如稳下心来,积极地筹谋,做好准备,确保当时机来临时,你能第一时间以最佳状态出击。
当然,还有些事情很糟糕,你也无法改变,那这个时候,不妨接受现实,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就是努力过后的平常心,是允许一切发生的坦然。
放下我执,将心力从“无法改变”的懊悔、愤怒和不甘中解放出来,全部投入到“可以改变”的事情上。这本质上也是一种止损策略。
欲成大器,必耐得住寂寞
杨振宁说:“一个人要想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就必须耐得住寂寞。”
他做理论研究时,经常在办公室一待就是一整天,几乎不外出,也不会跟人闲谈。
他形容爱因斯坦时,也用了一个词语:孤持。虽然孤独,但坚持如此。
一个人的出众,都是从孤独开始的,必要耐得住寂寞。
如何理解呢?为你分享两点。
第一个,寂寞是专注的代价。
任何有价值的创造和突破,都需要投入“深度工作”时间。
什么是深度工作?
你要摈弃外部的干扰,专注地、沉浸地去做研究,去解决复杂的问题。而这段时光注定是寂寞的、孤独的。
第二个,寂寞是对心性的磨砺。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电话销售,每天打50个电话。但是,电话销售这份工作,迄今为止对我来说影响都是非常深刻的。
为什么?因为在日复一日做销售的过程中,我突然明白了:
耐得住寂寞,每天坚持干一模一样的事情,而且还能干的一次比一次好,其实是挺磨炼一个人的心性的。
很多时候,你会受到质疑,你做的事情无人喝彩,这时候支撑你走下去的不是外界的认可,而是内心深处对目标的笃定和热爱。
这种内在驱动力的培养,往往是在寂寞中完成的。
所以,一个人越成功,越要耐得了寂寞。
电影《寻梦环游记》中说:一个人,会经历两次死亡。第一次,是他停止呼吸的时候;第二次,是他被人遗忘的时候。百年求索,赤子之心,杨老是真正的巨星,真正的榜样。而真正的榜样,永远不会被遗忘。
悼念,缅怀。先生一路走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张丽俊”,作者:张丽俊,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