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国资收购终止,良品铺子卖身一事黄了?

食品内参·2025年10月17日 08:52
白衣骑士,没了?

10月16日晚间,A股休闲零食企业良品铺子(603719.SH)发布公告:控股股东宁波汉意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宁波汉意”)及其一致行动人良品投资公告,公司此前与武汉长江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长江国贸”)签署的《股份转让协议》因约定的生效条件未能在最终截止日(2025年10月15日)前全部满足,协议已于10月15日终止。

这意味着,原定由武汉国资接盘良品铺子控股权的交易告吹。公告强调,此次终止不会导致公司控制权变更,宁波汉意仍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依然是杨红春、杨银芬、张国强和潘继红,且此次终止“不会对公司治理结构及持续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一句话:今年闹得沸沸扬扬的良品铺子“卖身”剧情,暂时以停止交易告一段落。

作为昔日的“高端零食第一股”、良品铺子在2020年上市,一度风光无限,股价连拉15个涨停板、市值峰值超过300亿元。但好景不长,上市三年后公司增速放缓并陷入业绩下滑泥潭。

财报显示,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降至80.46亿元,同比下滑14.77%;净利润仅1.8亿元,同比大降46%。2024年情况继续恶化,营收进一步跌至71.59亿元,归母净利润转为亏损4610万元,是上市以来首次年度亏损。今年上半年,公司营收28.29亿元,同比下降27.21%,并录得净利润亏损9355.31万元。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包括产品结构优化、低效门店淘汰、线上收入下降以及部分产品售价下调。

业绩连续两年下挫、由盈转亏的困局下,公司在2024年一年内净关闭门店589家以止血。即便大幅“瘦身”,今年初业绩仍未见好转迹象,曾经市值超300亿元的零食巨头如今市值不到60亿元,市值较巅峰时期缩水逾80%。高层多次推进的改革未达预期,经营困境难解,这或许正是良品铺子创始团队“易主”、寻求外部纾困的根本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业绩颓势还引发了重要股东相继撤退。陪伴良品铺子13年的早期投资方今日资本(徐新旗下)自2023年起密集套现退出;知名机构高瓴资本从最初持股11.67%一路减持,到2024年已基本清仓。

控股股东宁波汉意本身也多次减持套现,2023年5-7月通过大宗交易减持1.92%,2023年6月再度减持约58万股。同时,宁波汉意质押比例高企,截至今年6月其质押的股份占持股总量的53.72%,远高于当前股价水平,存在补仓平仓压力。

内外交困之下,“卖身求生”几乎成为良品铺子的无奈选项——正如公司前任董事长杨银芬所言:“摆在我们面前的已经不是活得困难的问题,而是活不活得下去的问题”。

良品铺子的困境并非孤例。

疫情后消费趋于理性和保守,大众“消费降级”倾向明显;同时,主打性价比的平价零食连锁店近年异军突起,量贩式卖零食的模式大肆扩张,给传统品牌造成冲击。这些新玩家凭借低价策略抢占市场,让以品质定位、开店规模取胜的老牌零食企业措手不及,业绩增速放缓甚至陷入亏损。

行业格局的剧变让良品铺子连续几年尝试改革求变:从频繁换帅(两年内两度更换董事长)到大刀阔斧降价(一次性下调300多款产品价格,平均降价22%),再到收缩战线(关店止损、聚焦线上),可谓不惜“自砍一刀”谋转机。然而,这些举措短期成效有限。武汉当地国资的介入,被解读为政府对本土民企纾困的举措。

然而,今年夏天以来,良品铺子易主传闻却演变成了一出多方角力的商业大戏。第一幕从7月上旬开始:7月10日晚,公司突然公告控股股东正筹划可能导致控制权变更的重大事项,次日股价闻风涨停。

彼时,市场一片猜测,新东家会是谁?几天后答案揭晓——第二幕,7月17日良品铺子公告宁波汉意及其一致行动人良品投资与武汉国资旗下长江国贸签署协议,拟以每股12.42元的价格将合计21%股份(18.01%+2.99%)转让给长江国贸;同时第二大股东达永公司也计划向长江国贸转让8.99%的股份,总计约30%股权。

若交易完成,长江国贸将一举成为持股29.99%的新控股股东,良品铺子实控人将变更为武汉市国资委。这意味着创始人团队让出控制权,“创始人时代”让位于国资背景的新主人,公司有望转身成为一家国企控股的上市公司。

然而,就在长江国贸这位“白衣骑士”登场的同时,台下杀出另一位此前隐身的竞购者,引发第三幕波折。原来早在今年5月,宁波汉意就曾与广州轻工工贸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国资背景)磋商过股权转让,并签署了一份意向协议,约定广州轻工在尽调后有优先受让权。

据披露,创始人杨红春、杨银芬等还曾亲自出具承诺函,同意与广州轻工交易股份。但戏剧性的是,在约定签约日,杨红春本人并未赴广州与广州轻工方完成签署,据传其他股东代表均已到场,唯他“爽约”。广州轻工一怒之下提起诉讼,指责宁波汉意“一女二嫁”违约,并申请财产保全冻结了宁波汉意持有的19.89%良品铺子股份。

一时间,良品铺子陷入“双重订婚、法律抢亲”的罗生门:“一股两卖”的争议甚嚣尘上。

这场国资之间对良品铺子股权的“争夺战”也让交易蒙上阴影。尽管9月初监管机构已无条件批准了长江国贸收购良品铺子股权的经营者集中申报,“武汉国资入主”在政策层面开了绿灯,但股权纠纷悬而未决令交易难以实质性推进。为此,各方曾将原协议的最晚截止日延后30天至10月15日, 希望留出时间解决问题。

然而,结局并未如愿:截至最终期限,前述诉讼仍无定论,冻结股份无法过户,交易所需生效条件无法全部满足。于是,如开篇所述,长江国贸与良品铺子股东间的股份转让协议最终宣告终止,持续数月的易主大戏戛然而止。

值得玩味的是,这场波折不断的“卖身”闹剧中,良品铺子竟一度成为两家国资争相竞逐的“香饽饽”。这或能从某种程度上说明良品铺子在业内仍有不可小觑的价值和想象空间。

只是,对于已在市场和资本夹缝中挣扎许久的良品铺子来说,白衣骑士并未换来真正的救赎,反而徒增了一段坎坷曲折的经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食品内参”,作者:佑木,36氪经授权发布。

+1
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纵观全局,未来的储能竞争,不再是单一企业间的产品较量,而是“本地化能力+全球供应链”的生态系统对决。从“走出去”转向“走进去”,这或许正是中国储能企业在全球储能“下半场”竞争中的突围密码。

8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