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辰储能辟谣风波背后:IPO失效、出海突围与专利诉讼的三重困局

万点研究·2025年10月17日 08:52
纵观全局,未来的储能竞争,不再是单一企业间的产品较量,而是“本地化能力+全球供应链”的生态系统对决。从“走出去”转向“走进去”,这或许正是中国储能企业在全球储能“下半场”竞争中的突围密码。

9月25日,海辰储能在其官方公众号发布辟谣声明,针对此前美国《Entrepreneur》杂志、CNBC TV印尼频道相继报道的关于印度信实集团与海辰储能拟在印度生产基于中国核心技术的电池一事进行辟谣。

分析认为,这则消息之所以在全球储能行业引发广泛关注,其主要原因还是,市场担忧海辰储能印度建厂可能引发的技术外溢的风险,进而威胁中国企业的技术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海辰储能的国际化进程近期出现意外插曲的同时,其港股上市之路也并不顺利。9月25日,该公司向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因半年有效期届满已正式失效。这意味着,继2023年A股IPO折戟后,这家储能独角兽的港股之旅也遭遇开局不顺。

招股书失效并非单纯的时间问题,2025年上半年,近20家储能企业竞逐港股IPO,最终仅宁德时代与正力新能源成功挂牌,储能赛道资本化内卷程度可见一斑。

在此期间,海辰储能于IPO聆讯关键阶段集中遭遇了一系列挑战,包括来自宁德时代的专利诉讼、重要海外客户Powin的破产,以及市场对其业务模式可持续性的担忧。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其快速扩张模式正迎来关键检验。

破产惊雷、低价外卷,高毛利出海能走多远?

2024年以来,中国储能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价格战愈演愈烈。

海辰储能的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间,其储能电池平均售价从0.8元/Wh骤降至0.3元/Wh,公司国内业务毛利率在2024年已低至8.1%,远低于宁德时代的22.94% 和亿纬锂能的16.19%。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外市场成为海辰储能盈利的重要来源。招股书显示,2024年,其海外业务毛利率高达42.3%,收入同比增长36倍,海外营收占比从0起步,快速攀升至28.6%。与国内“增收不增利”形成强烈反差,成为公司的利润“发动机”。

招股书披露,海辰储能前五大客户中已有两家来自美国,贡献营收分别为22.40亿元与7.28亿元,营收占比分别为17.3%、5.6%。两家企业合计贡献近24%的营收占比,由此可见美国市场是公司海外市场的重要市场。

2025年5月28日,海辰储能在美国得克萨斯州梅斯基特市的首个海外制造基地开业。为此,海辰储能投资近2亿美元,计划将于今年7月全面投产,为储能电池模组及系统新增年产能10GWh。

然而,正当海辰储能在美国高歌猛进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破产,打乱了公司的国际化步伐。2025年6月,公司重要客户、美国储能巨头Powin突然破产,使其在美国市场的战略拓展突遭重挫,前景陡然生变。

海辰储能披露信息显示,2024年公司与美国Powin签订5GWh电池采购框架协议,预计带来至少15亿元营收。Powin突然破产除了带来营收增量损失之外,作为美国第三大储能巨头,Powin的突然倒闭,也反映出美国储能市场发展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

更为严峻的是,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修订版进一步抬高了本土化比例要求,构筑起坚实的政策壁垒。与此同时,美国对华储能电池高额关税如利剑高悬,使得出海成本急剧攀升。而其本土硬件供应链的空心化与贸易政策的朝令夕改,更将严重依赖全球产业链与软件集成的厂商,置于前所未有的系统性风险之中。

汇总公开信息,除美国市场之外,海辰储能也在其他多地取得不错的进展。具体来看,2025年7月,与英国开发商Elements Green签约,部署720MWh储能项目,为英国迄今最大规模之一。2025年9月,与澳大利亚FRV合作,在维多利亚州建设500MWh储能系统。

2025年9月,中标沙特阿拉伯两个大型储能项目。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司以73–75美元/千瓦时的超低价中标,该价格逼近中国企业的成本极限,刷新了海外储能市场的价格底线。公司这一“外卷”行为,也被解读为“以价换量”的激进策略。

对此,相关业内人士对万点研究表示,海外储能市场看似是逃离国内红海竞争的蓝海,然而,低价策略的隐患在于,它将过早透支这片蓝海的市场潜力,加速其陷入价格战的红海困局。出海的长远之道,在于摒弃“以价换量”的旧逻辑,依靠产品差异化与品牌溢价,以此切入高端市场,建立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作为对比,海辰储能重要竞争对手,宁德时代也在积极拓展海外储能市场。从路径来看,宁德时代更注重强强联合。

2024年上半年,宁德时代相继与Quinbrook、NextEra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面深化合作,与 RollsRoyce 达成战略合作,拟将天恒储能系统引入欧盟和英国市场。

2025年7月,宁德时代联手必和必拓(BHP),计划将在快充基础设施建设、采矿设备电动化、储能与电池回收等领域展开合作,用一站式解决方案推动矿山运营的电气化转型。

随着宁德时代海外储能“朋友圈”的稳步扩大,公司半年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海外收入占比为34.22%,但未单独披露储能海外毛利率。

海辰储能的国际化路径,表面上是对国内红海市场的“逃离”,实则是另一场更加复杂的全球竞争的开始。当前其海外高毛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低价抢占份额的策略,这种模式在政策变动、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难以持续。

随着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国内头部企业集体出海,海外市场的价格战或将重现国内市场的“内卷”局面。海辰储能若不能尽快提升产品力与品牌价值,仅靠“低价外卷”所支撑的高毛利神话,恐怕很快将被现实打破。

研发不足、宁王阻击,行业暗战胜算几何?

面对储能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格局,海辰储能正通过资本与技术的双轮驱动,加速追赶行业龙头宁德时代。然而,这条发展之路既伴随着资本的青睐,也充满了来自技术、法律与市场的多重挑战。

从技术层面来看,在研发投入方面,海辰储能与宁德时代差距显著。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间,其研发费用分别为1.97亿元、4.85亿元和5.30亿元,累计投入仅12.12亿元。其间研发费用率从5.46%逐步下滑至4.10%,反映出研发投入强度持续走弱。

相比之下,行业龙头宁德时代同期研发投入分别为155.1亿元、183.6亿元和186亿元,累计达524.7亿元,研发费用率稳定在4.6%至5.14%之间。仅宁德时代2024年一年的研发支出,就已远超海辰储能三年之和。

然而,在专利产出方面,两者呈现出引人关注的“效率反差”。招股书显示,截至2024年末,海辰储能全球专利申请量突破3900项;而宁德时代同期专利及专利申请总量约为4.3万项,约为前者的11倍。

从研发投入到专利产出的比例来看,宁德时代三年累计研发投入约为海辰储能的43倍。但专利数量仅为后者的11倍左右。这一差距不禁引发市场思考,究竟是宁德时代的研发效率相对偏低,还是海辰储能在有限资源下实现了更高的研发效能?

这一看似矛盾的“效率反差”,背后实则隐藏着储能赛道一场围绕核心技术与高端人才的激烈竞争,把储能赛道最残酷的一面摆到了台面上。两家公司因技术争议,最终进入资本与法律层面的激烈攻防。

2025年8月,海辰储能冲刺港交所的关键时刻,宁德时代以“不正当竞争纠纷”为由,将海辰储能及其关联方诉至法院,索赔金额1.5亿元。这场诉讼的核心争议,直指双方近期竞相推出的587Ah储能电芯。

宁德时代在此次诉讼中明确指出,海辰储能的587Ah电芯与其专利参数高度重叠,能量密度偏差仅4.4%,远低于行业公认的10%技术代际阈值。

面对宁德时代指控,海辰储能回应称双方产品存在本质区别:宁德时代电芯主打“高成本高性能”,而海辰产品则走“低成本长寿命”路线,并在尺寸、能量密度、循环次数等关键参数上均有差异。

业内人士分析,随着6MWh+储能系统成为市场主流,500Ah+大容量电芯已成为争夺行业定义权的战略高地。587Ah电芯作为第三代储能产品的关键,正引发两家公司的激烈竞争。从实验室到法庭,这场关乎技术路线与市场地位的较量,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除了技术流失争议,双方在技术上的“贴身竞争”更为直接。2025年4月10日,海辰储能率先发布587Ah储能电池及配套系统,并联合产业链伙伴共同定义该产品的尺寸标准,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量产。

仅仅两个月后,宁德时代于6月10日宣布量产交付下一代587Ah大容量储能专用电芯。作为行业龙头,宁德时代此前已通过280Ah、314Ah等产品主导了储能行业的标准迭代,并在全球部署超过256GWh的储能项目。

回顾海辰储能与宁德时代技术纠纷,其根源早在数年前就已埋下。公开资料显示,海辰储能创始人吴祖钰及其核心团队与宁德时代渊源颇深。

2011年,吴祖钰自福州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后加入宁德时代,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多项专利研发,并于2018年以中层管理人员身份获得股权激励。

2019年,时年33岁的吴祖钰离职创业,在厦门创立海辰储能,多名前宁德时代技术同事相继加入。目前,海辰储能四名执行董事中,有三人曾担任宁德时代工程师。2023年,宁德时代以违反竞业协议起诉吴祖钰,最终以吴祖钰支付100万元违约金告终。

对于海辰储能而言,经历多轮融资之后,身上的上市担子也越发沉重。招股书显示,公司累计募资达79.99亿元。其融资价格在最后一轮已升至22.98元/股,以2025年3月增资及转增股本后的注册资本10.95亿股计算,公司估值已突破250亿元。

深扒投资者阵容兼具国资背景、产业协同与财务投资多重属性,集结了深投控资本、中金资本、合肥产投等国资平台,贝特瑞、盛屯集团等产业资本,以及峰和资本、同创伟业、鼎晖百孚等知名PE机构。

2023年7月,海辰储能在完成C轮融资后,在“完成C轮就上市”的行业惯例下,公司与华泰联合证券签署协议并向厦门证监局提交备案,启动A股上市辅导。然而,随着国内监管对储能企业上市门槛的收紧,海辰储能主动调整策略,转向港股市场。

从实验室研发到法庭诉讼,从人才争夺到资本竞赛,海辰储能与宁德时代的较量仍在继续,最终结果取决于双方的战略智慧与综合实力。

造血不足、应收高企,“纸面富贵”何解?

除股东压力之外,海辰储能基本面也并不乐观。

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海辰储能的营收分别为36.15亿元、102.02亿元和129.17亿元,毛利分别为4.1亿元、12.38亿元、23亿元,利润分别为-17.77亿元、-19.75亿元、2.88亿元。

尽管2024年海辰储能业绩扭亏为盈,但储能行业发展资金需求巨大,自身的造血能力依然不足。在资本化进程受阻的背景下,公司偏紧的现金流进一步承压。

应收账款居高不下,是导致海辰储能资金链承压的主要原因。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4年,海辰储能应收账款分别为2.23亿元、40.2亿元、83.1亿元,占营收的比重由6.2%增至64.3%,这意味着,公司超过六成的营收尚未实际到账,仍是“纸面富贵”。

随着应收账款不断增长,海辰储能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11.8天拉长至185.7天,显示出下游客户占用其资金的时间持续延长。应收账款在流动资产中的占比也从15.45%上升至51.7%,反映出公司过半的流动资产沉淀为未收回账款。

资产负债方面,招股书显示,截至2024年末,海辰储能总负债高达101.2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73.1%,显著高于同期,宁德时代的65.24%与亿纬锂能的59.36%等同行,也超出行业通常采用的60%警戒线。

从债务结构看,海辰储能短期债务为46.8亿元,有息负债总额达99.82亿元。尽管公司账面现金有42.94亿元,但仍不足以完全覆盖公司短期债务。

偿债率方面,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4年,海辰储能流动比率分别为0.6、1.4、1.3,其速动比率分别为0.4、1.2、1.1。相比之下,宁德时代同期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分别为1.6084与1.4198。公司需要进一步加强回款管理,以减轻公司现金流压力。

更值得警惕的是,2024年,海辰储能净现金流首次出现负值,全年净流出9.9亿元。自身造血能力转负,公司为维持现金流运转,必须依靠融资、借款维持现金流的运转。

招股书显示,2023年至2024年,公司分别新增银行及其他借款63亿元与50.2亿元,财务成本也从2.06亿元上升至3.36亿元,呈现“大借大还、滚动续债”的特征。

综合分析,海辰储能的债务与现金流问题是公司国际化战略路上的最大挑战,应收账款规模大、回收周期长,叠加高负债与弱现金流,使其对外部融资形成高度依赖。这也很好解释了为何公司在A股与H股市场均亟需推进IPO,上市融资已成为填补资金缺口、维系运营稳定的关键。

尽管海辰储能出货量已跻身全球前三,但在盈利能力未实质改善、海外市场存在利空预期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加强回款管理、优化债务结构、提升现金流质量,将是其未来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结语:如何掌握全球储能“下半场”的突围密码?

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的持续推动下,储能需求仍处于快速上升通道。

然而,进入2025年,市场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对于储能企业而言,增长不再等同于机遇,“同质化”已难以被市场接纳。储能行业正从“有无之争”迈向“高下之分”,唯有依靠技术创新构建核心竞争力、以本地化运营深耕区域市场、以灵活战略应对地缘风险,方能在日益复杂的全球竞争中站稳脚跟。

在这一背景下,对于海辰储能而言,挑战与突破并存。一方面国内龙头加速海外布局;另一方面,日韩企业海外劲敌仍在固守高端市场;强敌环伺之下,印度、东南亚本土厂商亦在政策扶持下快速崛起。

复杂的格局之下,对于海辰储能而言,既要应对价格层面的激烈竞争,更需突破技术与市场准入的双重壁垒。破局点,在于对技术路线的精准洞察与应用场景的主动开拓。

人工智能的爆发,为储能开辟了全新的战场,数据中心。作为数字经济的“算力底座”,其能耗巨大,且用电负荷呈毫秒级波动,对供电稳定构成严峻挑战,直接威胁算力输出的连续性。

直面这一痛点,海辰储能在RE+ 2025现场发布了AI数据中心储能解决方案,以“钠锂协同”的创新思路,重新定义了储能在稳定清洁电力方面的应用边界。这不仅是产品的发布,更是对储能角色的一次战略升维。从能源存储设备,升级为保障数字世界稳定运行的关键基础设施。

技术突破的落地,需要制造能力与交付水平作为坚实底座。2025年9月,海辰储能宣布其∞Cell 587Ah大容量储能电池在厦门基地实现量产并完成首批交付。大容量电池正成为提升能效、降低成本和保障系统可靠性的关键路径,海辰在此关键节点上的量产,使其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战略的成效,最终由市场地位来检验。凭借领先的定制化方案与高效的全球化交付能力,2025年上半年,海辰储能成功跻身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及全球电力储能出货量Top 2。这一成绩证明,其技术路线与商业策略获得了全球市场的阶段性认可。

纵观全局,未来的储能竞争,不再是单一企业间的产品较量,而是“本地化能力+全球供应链”的生态系统对决。从“走出去”转向“走进去”,这或许正是中国储能企业在全球储能“下半场”竞争中的突围密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万点研究”(ID:Agumanhua),作者:成才,36氪经授权发布。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报道的项目

海辰储能
我要联系
储能电池产品研发商

下一篇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