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败Jellycat?中国明星IP打开千亿毛绒市场?

雷报·2025年11月12日 11:02
IP毛绒动辄千万级销量,单品溢价上千元,谁还想“分一杯羹”?

2025年的“双11”创下历时最长纪录,在这场消费盛宴中,毛绒玩具的竞争尤为激烈。

天猫毛绒公仔热卖榜上,国际知名品牌如Jellycat、三丽鸥、迪士尼等轮番登场,排位波动频繁,但有一款产品却展现出惊人的稳定性——五月天旗下虚拟形象IP“卜卜”的毛绒单品始终占据销售榜首。截至发稿日,卜卜已蝉联榜首516小时,单品售出8万件以上,预估GMV突破千万元大关,成为本届双十一最具话题性的黑马之一。

明星跨界IP衍生品领域并非新鲜事,但如今的现象表明,这已从试水阶段进入规模化运营时期。今年,除五月天外,周深的“周可可”、张杰的“八花”等明星IP毛绒衍生品也表现抢眼。这些产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周边商品,而是通过独立店铺运营、城市级快闪活动等方式,构建起独特的商业生态。

明星IP衍生品能快速突围,与其精准切中当代年轻人的情感消费需求密不可分。据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毛绒玩具市场规模达42.4亿元,预计2025年突破77.23亿元;而“谷子经济”规模已达1689亿元,粉丝群体愿意为情感陪伴支付溢价的趋势明显。卜卜、周可可等IP的成功正是典型代表,这种由社群文化演化而来的明星毛绒IP,天生具备高粘性基础,而限量发售、演唱会联动等策略进一步强化了稀缺性。

中国明星IP毛绒玩具,凭什么能与jellycat一较高下?本文将深入剖析明星毛绒IP的崛起路径,并试图回答,在IP+消费的浪潮中,明星衍生品能否持续改写行业格局?透过一系列分析,我们希望揭示明星IP衍生品超越短暂热销的长期价值所在。

明星IP毛绒动辄千万级销量,谁是中国版“jellycat”?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毛绒玩具市场,明星衍生IP正展现出惊人的商业潜力。据此,雷报不完全统计了目前市面上较受欢迎的明星IP毛绒产品:

五月天的“卜卜”不仅在2025年双十一期间创下GMV破千万、连续霸榜516小时的成绩,其天猫旗舰店内单价199元的挂件更是售出超10万件,单款销售额接近2000万元。仅这两款产品在单一平台的销售额就已突破3000万元,增速令人瞩目。

周深的“周可可”也显露出可观的商业价值。其天猫旗舰店在今年618大促期间作为新店首次登场,5分钟便实现成交额破千万元;店内售价149元的“周可可”棉花娃娃售出超过5万单,单链接销售额约750万元。店铺开业初期商品频繁售罄,粉丝需求旺盛到让品牌方不得不加快“踩缝纫机速度”补货。

老牌明星IP同样展现出持久生命力。巨星传奇与周杰伦经纪公司联合打造的官方二次元形象“周同学”,自问世以来已与超过200个品牌达成授权合作,联名产品累计销售额突破10亿元。其在今年暑期于上海举办的周同学快闪备受粉丝追捧,周同学毛绒盲盒火速售罄。

此外,还有张杰的独立音乐厂牌「行星文化」在北京朝阳大悦城举办快闪店,发售的周边商品引发粉丝排队抢购;林俊杰粉丝分享,明星的演唱会限定款“胖宝”毛绒在二手市场可溢价至上千元。种种案例共同证明,明星IP毛绒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消费市场。这些产品已超越简单的商品范畴,成为连接粉丝情感的核心纽带。

总之,随着IP运营模式日趋成熟,明星衍生品市场正在构建一个由“内容创造—情感连接—商业变现”组成的闭环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即便是看似简单的毛绒玩偶,也能凭借其情感价值创造出千万级别的商业奇迹。

单品溢价上千元,明星IP毛绒究竟有什么“魔力”?

在Jellycat用依靠设计与普世情感征服全球市场的同时,中国的明星IP毛绒玩具正在走一条截然不同的路。这些看似简单的玩偶背后,藏着更深层的情感密码和商业逻辑。

明星IP毛绒的火爆,首先源于其独特的情感连接能力。

以“卜卜”为例,这个胡萝卜形象的诞生灵感并非来自专业设计师,而是源自阿信与粉丝之间长期互动的内部梗,这种由共同记忆孕育的IP天生具备情感温度。粉丝将售价199元的玩偶带回家时,他们购买的不仅是一个毛绒玩具,更是与偶像之间的一种情感见证。这种情感连接形成的消费动机,远强于对传统毛绒的功能性需求。

更深层次来看,这些玩偶还扮演着社群身份象征的角色。

在小红书和微博上,周深粉丝们热情分享着“周可可”棉花娃娃的穿搭照片,组织线下聚会,甚至自发进行二次创作。这些行为让玩偶不再是简单的商品,而成为了粉丝群体的社交货币。拥有同款明星玩偶,意味着进入了一个特定的圈层,这种归属感是传统毛绒难以提供的。

值得关注的是,明星IP毛绒还逐渐显现出投资属性。

林俊杰演唱会限定款“胖宝”在二手市场价格飙升至上千元,张杰“行星文化”快闪店前大排长龙——这些现象背后是老牌明星IP衍生品独特的价值逻辑。与新生代明星依靠持续曝光维持热度不同,周杰伦、林俊杰、张杰等资深艺人的IP衍生品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稀缺性”策略。

这些资深艺人的演唱会往往一票难求,其IP衍生品自然成为粉丝情感寄托的替代性载体。通过限量发售、演唱会专属等方式,这些玩偶从普通的消费品变成了具有收藏价值的物品。粉丝购买溢价上千元的限定毛绒,不仅是消费行为,更是一种对偶像支持的情感投资。这种投资既体现在物质层面——限量商品的保值增值潜力,也体现在精神层面——通过拥有稀有周边在粉丝社群中获得认可和地位。

周杰伦“周同学”的IP运营则更具战略眼光。通过巨星传奇的运营,该IP已建立起包含主题快闪、大型打卡装置、机器人商店、国际巡展等在内的多元商业生态。值得注意的是,“周同学”的衍生品并未过度依赖演唱会场景,而是渗透到粉丝的日常生活场景中,这种“去演唱会化”的运营思路,使得IP价值不再受制于艺人巡演频次,展现出更强的商业独立性。

总的来说,随着明星IP衍生品市场走向成熟,我们观察到一条清晰的演进路径:从最初的演唱会配套商品,到独立的IP运营,再到如今形成具有投资属性的收藏市场。这一演变过程不仅反映了明星IP商业化程度的深化,也预示着中国衍生品市场正在向更加成熟、多元的方向发展。

泡泡玛特合作IVE、周杰伦联手权志龙,韩国明星IP也要来中国吸金?

中国的明星IP毛绒开始在国内市场“高歌猛进”,隔壁的韩国娱乐产业也早已将这套玩法推向全球化,并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市场。

Line Friends与防弹少年团合作的BT21项目堪称典型。据悉,BT21是由防弹少年团(BTS)成员亲自参与设计创作的家族,不仅包括8个主要角色,还构建了完整的世界观。令人惊讶的是,BT21甚至超越了BTS本身的粉丝圈层,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文化现象。在纽约时代广场的Line Friends旗舰店,随处可见非K-POP粉丝的年轻人为这些可爱形象买单。这种“破圈”能力的关键在于,BT21虽然起源于偶像,但通过强化角色个性与故事线,最终成为了具有独立生命力的IP。

韩国娱乐公司在IP运营上展现出系统化的布局能力。SM娱乐不仅为旗下艺人打造个性化衍生品,还建立了完整的IP授权体系。举例来说,aespa的虚拟成员与真人偶像的联动,模糊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拓展了IP的表现形式。这种创新不仅增强了粉丝的新鲜感,也为IP的长期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更值得关注的是,韩国娱乐公司正积极寻求与中国市场的深度合作。

例如,今年10月15日,沙核科技与韩国SM娱乐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宣布将推出专注于下一代沉浸娱乐演出的全新厂牌Sandman Live,探索基于音乐和演出的创新娱乐形态,Sandman Live将成为本次双方合作的承载主体。这种“引进来”与“走出去”并行的策略,展现了中韩IP产业合作的巨大潜力。

又如,10月28日,韩国Starship与泡泡玛特签署了合作LOI(意向书),双方计划以韩国当红女团IVE的相关IP与泡泡玛特旗下IP角色推出联名周边、品牌体验等跨界内容,具体合作形式和产品将于正式签约后公布。

还有11月初,“周杰伦概念股”巨星传奇宣布800万美金投资韩国Galaxy,合作范畴就包括明星IP及相关周边开发等,“周同学联手权志龙”的相关话题一度引发热议。

这种跨界合作的意义在于,它同时打通了中韩双方的粉丝群体,实现了1+1>2的效果。对韩国娱乐公司而言,这是进入中国市场的捷径;对中国品牌来说,这是借力韩流全球化影响力的良机。

与中国市场注重本土化运营的特点相比,韩国娱乐产业在IP打造上更注重“全球本土化”策略。他们在保持K-pop特色的同时,会针对不同市场进行调整,这种灵活性与中国IP产业正在探索的国际化路径不谋而合。

随着中国明星IP在国内市场的成熟,与韩国娱乐产业的合作可能会更加深入。未来的明星IP衍生品市场,或许会出现更多中韩携手打造的全球化IP案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雷报”,作者:青崖,编辑:努尔哈哈赤,36氪经授权发布。

+1
8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面向未来,蒙牛将继续发挥乳业“国家队”引领作用,全面推进“一体两翼”战略。

1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