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个日本IP,半年吸金225亿
双11的余温尚未散去,各大电商平台陆续发布的消费榜单,为我们观察IP商业价值的流向提供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切面。
在备受瞩目的天猫“全周期衍生品汇总”店铺销售榜上,日本IP官方及其关联旗舰店展现出惊人的统治力,在前十席位中独占五席:吉伊卡哇旗舰店拔得头筹,宝可梦旗舰店紧随其后,Sanrio三丽鸥官方旗舰店位列第三,而Aniplex官方旗舰店与Animate官方旗舰店也分别占据第八和第九的位置。
消费者的选择,直接转化为真金白银的销售额。这份榜单清晰印证了中国市场对日本IP持续旺盛的消费热情,以及这些IP成熟的商业化变现能力。
据此,我们不禁要追问:在这些热闹的线上表现背后,掌控着顶流IP的日本内容巨头们,在刚刚过去的上半财年(具体时间为2025年4月-9月)里,究竟收获如何?哪些IP是贡献收入的“压舱石”,哪些又是增长迅猛的“新引擎”?
本篇,雷报聚焦于这一关键财测窗口期,对万代南梦宫、圆谷、三丽鸥和角川集团这四家代表性公司,从IP收入格局分化与中国市场战略布局两大维度展开深入分析,试图厘清日本IP在当下的吸金逻辑与未来面临的挑战。
20个日本IP收入全景:吸金225亿元,头部效应严重
四大集团上半财年(2025年4月至9月)的销售额数据,为日本主流IP的商业价值进行了一次精准排位。据计算,约20个IP总计贡献了接近5000亿日元的销售额(约合人民币225亿元)。
从收入规模来看,呈现出典型的金字塔式结构,且层级间差距悬殊。位于塔尖的“千亿日元俱乐部”IP仅有一名成员:万代南梦宫的《机动战士高达》IP以1272亿日元的半年收入强势领跑,这表明,半年收入突破千亿日元或将成为衡量IP顶流地位的苛刻门槛。
其下是“百亿日元阵营”,共有5个IP入围。三丽鸥家族则以876亿日元位列第三,随后是万代南梦宫的《龙珠》(651亿日元)、《航海王》(695亿日元),以及《假面骑士》(134亿日元)、《火影忍者》(131亿日元)。(注:因圆谷上半财年业绩主要增长来源并非《奥特曼》IP产品,故圆谷集团条目不应按《奥特曼》单IP贡献统计。)
收入在十亿日元级别的IP则构成了庞大的基座。主要以万代的《面包超人》(58亿日元)、《光之美少女》(50亿日元)等中腰部IP,以及角川集团旗下的一系列IP为主(最高如《Re: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约收入11.4亿日元)。
具体表格如下(人工统计存在误差):
若从增长态势观察,则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在统计的约20个主要IP中,实现同比增长的IP与出现下滑的IP数量几乎平分秋色,但增长的动力高度集中于头部,腰尾部IP极易下滑,或被直接淘汰。
《高达》IP(+66.3%)与三丽鸥家族(+39.5%)的爆发式增长,与《龙珠》IP(-14%)、《航海王》IP(-5.1%)等老牌IP的原地踏步形成鲜明对比。同为头部IP,增长路径与下滑原因却大相径庭,这深刻反映了不同IP的运营策略与内容周期差异。
例如,万代南梦宫的《机动战士高达》之所以能实现历史性突破,首要驱动力来自于强劲的内容攻势。新作《机动战士高达GQuuuuuX》的热播有效拉动了核心粉丝情绪,直接催化了高达模型的销售爆发,证明了优质内容对于实体商品销售的强大杠杆效应。
反观同样身为万代支柱的《龙珠》与《航海王》,其收入的下滑则暴露了在长内容空窗期下面临的挑战。缺乏新动画大作或剧场版的刺激,粉丝消费更多地依赖于经典产品的复刻与微创新,易陷入消费疲劳。这同时也凸显了万代IP战略的一个潜在风险:过度依赖少数头部IP(前三IP贡献总收入约40%),当中腰部IP如《假面骑士》《火影忍者》也普遍下滑时,整体业绩的韧性便会受到考验。
相比之下,三丽鸥家族却以876亿日元、39.6%的增速展现了另一种成功范式——“多角色矩阵”战略的抗风险能力。其成功并非押注于单一角色,而是通过分散资源,培育出如布丁狗、酷洛米等新兴人气角色,有效分担了经典角色Hello Kitty的市场压力,实现了IP群体的整体繁荣与增长。
角川集团的IP生态则呈现出与万代、三丽鸥等衍生品驱动的公司截然不同的图景,角川的IP价值与动画内容周期的绑定更为紧密,波动性也更为显著。对比2025财年上半年(2024年4月至9月)与2026财年上半年(2025年4月至9月)的IP收入榜单,这种依赖症暴露无遗:上一财年凭借动画热潮,半年狂揽40亿日元的《我推的孩子》,在本财年已从榜单上消失;同样,《为美好的世界献上祝福!》等IP也因动画热度衰减而迅速淡出。
本财年,收入超11亿日元的《Re: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以及《想要成为影之实力者!》(约9.5亿日元)成为支撑角川IP收入的主力,其共同点在于均有新作或持续的内容输出维持热度。反之,上一财年因动画化成功的《迷宫饭》,在本财年收入大幅下滑75%,清晰地反映了内容空窗期的冲击。这深刻揭示了其以出版为起点、以动画为跃迁的IP开发模式所面临的挑战:必须持续推出爆款动画内容,才能驱动授权收入的增长,一旦内容断档,IP的商业价值便会迅速回落。因此,对于角川而言,构建不单纯依赖动画热度的长效IP运营机制,是其IP战略能否取得成功的核心。
圆谷的惊人增长,则主要归功于其娱乐设备业务(如弹珠机、老虎机)的爆炸式表现,该业务板块销量同比增长228.6%至878.2亿日元,占同期圆谷集团总收入的91.5%,显示出将热门IP与本土化娱乐业态深度结合的变现潜力。不过,圆谷此次表现最亮眼的游艺设施产品是《新世纪福音战士~约定的大门~》,故而在本次统计中,雷报并未将圆谷总收入粗略计算为《奥特曼》IP的收入。
总的来看,日本IP市场的收入格局清晰地指向两点:一是“内容为王”的法则依然有效,持续的内容创新是驱动IP增长的核心引擎;二是“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无论是三丽鸥的多角色矩阵,还是万代亟待加强的中腰部IP运营,都说明构建均衡、多元的IP组合是应对市场不确定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日本IP的中国战场:三丽鸥中国大增96%,奥特曼授权收入下滑44%!
中国市场已从日本IP巨头的重要增量市场,逐渐演变为决定其业绩成败的核心变量。具体来看,以三丽鸥为首的部分日本公司,通过深度本土化合作与线下渠道扩张,在中国市场赚取巨额收入;而角川集团则通过资本合作与全产业链布局,展现出更为进取的野心。
2026财年上半年,三丽鸥中国子公司收入达7.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6%,其授权业务占总收入比重达六成,成为增长核心引擎。这一成绩得益于其与阿里鱼合作重构的授权生态体系:玩具品类占据授权收入的31%,并通过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强化IP曝光,甚至尝试以表情包等轻量化形式进行新IP的敏捷开发。线下渠道同步扩张,截至2025年9月,三丽鸥在中国门店数量已达55家,其位于上海南京东路的旗舰店已成为重要的品牌形象窗口。
圆谷在中国市场的情况则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局面。上半财年,奥特曼IP在中国市场的授权业务收入同比出现显著下滑,降幅达44.2%。这一短期波动主要源于积木玩具和卡牌等核心品类的库存积压问题。圆谷在业绩说明会中坦言:“中国市场上其他同类产品的销量增加、消费者偏好发生变化,以及与当地合作伙伴的合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过去的热销导致库存积压,其负面影响在本期显现出来。”这一情况,与卡游、布鲁可等主要合作伙伴的销售调整密切相关。
面对挑战,圆谷正在积极调整其中国战略。业绩说明会透露,圆谷正在考虑开发新的中国合作伙伴,同时也计划直接进入中国市场。具体举措包括与阿里巴巴达成战略合作,于2025年6月底在天猫国际开设旗舰店,并在7月10日的“奥特曼之日”推出全新收藏系列。同时,圆谷正加强对数字营销的投入,特别是在短视频和用户生成内容领域。圆谷指出:“特别是在中国市场,用户生成内容非常受欢迎,而且《奥特曼》的相关视频的观看量也非常高。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这些数字营销手段。”
角川集团在中国市场的布局呈现出更强的资本联动和全产业链特征。继腾讯投资后,索尼于2025年初斥资约500亿日元增持角川股份,使其持股比例达到约10%,成为角川最大单一股东。这一资本联盟旨在共同挖掘、收购和运营全球IP,并特别关注庞大的英语和中文市场。角川计划将此次筹资中的297亿日元用于强化IP的全球流通,包括设立或收购海外企业、打造IP商品的海外生产销售据点,尤其是加强在中国市场的渗透力。
角川集团虽然未在财报中单独披露中国区收入,但其动画业务高度依赖海外播放授权,深受中国市场偏好变化影响。角川在中国的重要合资企业天闻角川,在2025年开启了战略新篇章,其首家直营店“天角制造”在上海南京东路百联ZX创趣场开业,销售独家特典、自营限定及全国首发新品,涉及《文豪野犬》、《初音未来》等上百个IP。此外,基于与阅文等头部中国IP公司的授权合作,角川还在持续上新《诡秘之主》《全职高手》等国产IP图书及谷子产品。
万代南梦宫在海外地区收入普遍大幅收窄,但亚洲区(以中国为主)的营业利润同比增长6.4%,这一逆势增长主要得益于线下体验式门店的加速落地。截至发稿日,万代在中国已开设42家特色门店,包括高达基地、卡牌中心和扭蛋专卖店等多种形态。此外,万代还通过深化本土合作伙伴关系来促进文化融合,例如与《哪吒2》《崩坏:星穹铁道》等中国本土热门IP联名推出“一番赏”产品、与泡泡玛特LABUBU推出联名潮玩等,以降低文化差异带来的市场风险。
综合来看,在日本IP巨头深耕中国市场的进程中,其战略核心已从单纯的内容输出,全面转向以价值共创和生态共建为特征的深度本土化运营。这一转型不仅体现在商业模式的调整上,更深层次的是对文化融合与情感连接的追求。
未来,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真正融入中国的文化语境和消费生态。这意味着日本IP方需要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与本土伙伴建立超越简单授权的、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的深度合作关系。例如,从联合开发中国限定商品,到共同孵化面向全球市场的新IP,甚至是开放IP资源与中国创意人才合作,都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总而言之,日本IP的中国征程下一站,将是更深度的共生共荣。唯有那些能以更开放的姿态进行文化对话、以更谦逊的心态进行本土创新、并以更长远的眼光构建合作生态的参与者,才能在这场关于热爱与认同的竞赛中,赢得下一代的青睐,真正基业长青。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雷报”,作者:段轻,编辑:努尔哈哈赤,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