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东炼硅料,到欧洲卖储能,光伏高管的“寒冬大迁徙”
光伏寒冬侵袭,15万人失业,高管逐光大迁徙,探寻破局之路
“没有经历裁员、降薪,已经是顶配人生”
这句话放在光伏行业不是自嘲,而是真实写照。
超过15万光伏从业者失业,停产、降薪、裁员几乎成了光伏行业职场关键词。
曾经,手握高薪股权的光伏高管们,是职场顶配人生的样本,而今在寒冬侵袭下也不得不面临职这场大迁徙。
近三年来光伏企业管理层动荡频繁,高管密集离职,而这种趋势在今年还在进一步加剧。
今年以来,至少超50名高管离职或辞职,涉及33家光伏上市企业,其中董事长、总经理级别达31人。
在这些频繁的高管调整中,隆基、天合、晶科、晶澳、通威等头部企业竟无一缺席。
无论是已跻身金字塔顶端的高级职业经理人还是普通打工人,纷乱的离职潮从下到上,席卷着整个行业。
不同于前几年产能扩张引起的高管跳槽,如今高管流动性质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大多数高管职位调整实为企业生存期换血,更多是出于危机应对而频繁换帅。
在这一转变下,高管变动的具体表现也有所变化:
被动换帅比例大幅上升,尤其是业绩不达标下的强制更换;
内部提拔比例增加,企业更倾向于使用熟悉公司内部情况的领导者;
换帅决策速度加快,从识别问题到更换领导层的时间大幅缩短。
面对高风险、高压力、低容错、快节奏职场环境,光伏高管们各自施展变招,寻求破局,踏上不同的逐光之路。
纵观这些行业高管的再就业去向,大体上可以归纳为这三条路径。
01
自立门户的创业者
在阿拉伯半岛的东南角,波斯湾的咽喉要道,一座年产10万吨、总投资超百亿的多晶硅工厂正从滚烫的沙砾中拔地而起。
这个项目一旦投产,将占据全球约4.4%的市场份额,成为中国之外,全球最大的硅料生产基地。
这盘大棋的幕后操盘手究竟是谁?是行业巨头协鑫?还是某个神秘的中东财团?
答案,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2024年3月,项目奠基仪式上,站在中心的有一位华人面孔,他就是张龙根。
图片来源:Vision2030
在近一批选择自立门户的创业者中,张龙根是海外破局的代表玩家。
2023年,时年59岁的张龙根从硅料四巨头之一的大全能源离职,将人生最后一段职业生涯押注在中东的土地上。
放弃了成熟平台的庇护,选择自立门户的张龙根,他的履历颇具传奇色彩。
1964年5月出生,美国国籍,西德克萨斯A&M大学专业会计和工商管理双硕士学位,手握美国注册会计师。
他最早曾是一位中国农业银行江苏省分行的信贷官员,之后在外企工作多年,2006年回国后大显身手,操刀了中国第一家房地产企业赴美上市,深谙资本运作之道。
2008年,他投身光伏,曾先后任晶科能源首席财务官、董事,开曼大全董事和首席执行官,以及新疆大全董事、副董事长。
这期间他再一次主导了晶科能源赴美上市,后又推动了大全能源成功回归A股。
除此之外他参与推动大全能源多晶硅产能扩张至年产10.5万吨,成为全球硅料市场的重要一角。
战功赫赫的的张龙根曾有一段时间同时兼顾大全能源和晶科能源两家公司。
张龙根
然而金光闪闪的履历抵挡不了行业周期。
2023年受光伏上下游供需关系影响,多晶硅价格大幅下跌,遭此影响,大全能源23年营收下降47%,净利下滑近70%,公司人员动荡,多名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离职。
张龙根也站在了他职业命运的又一个转折点上。
在价格战的泥潭和白热化的内卷中,张龙根看到了危局中的另一面。他将目光投向海外,去中东,去那个拥有世界级深水港和低廉的能源成本的阿曼。
2023年8月他从大全辞职,成立联合太阳能公司,在苏哈尔港及自贸区建设中东首座大型多晶硅工厂。
这一次他再度展现了其强大的资本运作能力。
2023年9月,项目获得IDG资本1.58亿美元的注资,2024年8月,再获阿曼投资局(OIA)1.56亿美元融资支持,今年再度拿下国际金融公司(IFC)高达2.5亿美元融资。
多方支持下,项目进展顺利,如今即将竣工,进入投产倒计时。
依托阿曼的区位优势,通过便捷的海运网络可辐射欧洲、非洲和亚洲市场,另外还高度重视美国市场的产品认证与研发,预留部分产能或将流向欧美市场,为规避地缘政治风险布下先手。
张龙根并不是孤例。
前协鑫集成董事沈承勇出任仁烁光能CEO、前通威股份董事长兼CEO谢毅辞职创办和光同程、前晶澳科技副总裁李栋2025年出任同辉能源总经理。
这些创业公司汇聚了产业领军者、研发专家和资深经理人,正凭借经验与创新探索行业新增长点。
02
临危受命的救火队长
在行业寒冬中,失去了大平台的庇护,选择加入其他光伏企业是一种常规选择。
其中一些高管临危受命,充当救火队长,选择利用自己过往的成功经验和行业资源,为陷入困境或跨界转型的公司赌上一把。
新晋救火队长周丹是光伏行业中青代的代表人物。
1981年出生,本科毕业于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香港大学在职研究生学位,持有英国特许公认注册会计师(ACCA)。
他自2011年加入通威集团,历任通威集团光伏投资负责人、通威太阳能财务总监(CFO),并于2021年8月2日升任通威太阳能董事长兼总经理。
在他的带领下,2021年,通威股份营收达634.91亿元,其中太阳能电池、组件业务贡献约249亿元,太阳能电池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一,2021年公司净利润高达127.5%,2022年更狂揽257亿。
他全程参与并核心领导了通威太阳能电池片板块的建设与发展,将其成功地从零打造成为全 球规模最大、盈利能力最强的专业化太阳能电池片企业。
随着通威股份市值的水涨船高,周丹在通威的职业经理人生涯也到达天花板。
2022年5月,周丹华丽转身,加盟异质结初创企业华晟新能源,担任CEO,成为仅次于创始人兼董事长徐晓华的二号人物。
徐晓华(中)与周丹(右)合影
在业界期待他进一步推动华晟的产业化进程之时,猝不及防的上演了戏剧性的一幕。
周丹突然接到通知被离职,这段被寄予厚望的合作仅仅维持了 15 个月。
官方对外宣称是经营理念分歧,但周丹本人在回应媒体时表示 “我也是突然接到通知,告诉我,我和董事长有理念分歧,所以要求我离职的。”周丹强调这一决定
技术出身的 创始人徐晓华可能更看重技术路线的纯粹性和绝对主导权,而职业经理人周丹则可能 更强调规模化、成本控制和体系化运营。
最终,拥有决策权的创始人更换 CEO,亲自接管公司全面运营工作。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哪怕已经爬到打工人金字塔顶端,他们真实的离职原因,连同那些不为人知的无奈与挣扎,最终都被简化为公告里的一句“个人原因”,被无声吞没在行业的巨浪中。
时隔一年后,我们看到周丹的新动态,他于2024 年底加盟华民股份。出任总裁,继续充当救火队长,承担着扭转颓势,力挽狂澜的重责。
彼时这家2022年刚跨界进入光伏的企业,正面临持续亏损、增收不增利、资产负债率高达81.64%的巨大挑战。
好 在周丹也不负所望,上任不到一年,华民股份经营情况持续向好,上半年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亏损明显改善,较上年同期减亏40.78%。
更关键的公司毛利率转正,看来在成本控制和管理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另外公司加快了向源网荷储领域延伸的步伐,并再度跨界,布局具身智能硬科技赛道。这让华民股份这位跨界光伏的硅片新贵,具有更广阔的前景想象空间。
8月27日华民股份公告夏宇辞去董事会秘书职务,周丹又一肩挑起了华民股份董秘的职务。
华民股份:关于董事会秘书辞职暨聘任董事会秘书的公告
周丹要面对的挑战也是巨大的,除了产能过剩的外部环境,公司盈利能力弱之外,90 后二代刚接班,内部动荡。
在这诸多挑战下,周丹能否凭借其深厚的行业经验和操盘运营能力,实现力挽狂澜的传奇,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另一位光伏老将唐骏可以说是救火队长的老牌代表,他曾被戏称是润阳股份董事长陶龙忠请来的救兵。
(唐骏、陶龙忠)
他曾在昱辉阳光、无锡尚德等光伏企业任职多年,经验丰富。2022年他加入连续亏损的亿晶光电担任总经理,并在当年就帮助公司实现扭亏为盈。
正是由于过往的“救火”经验,2024年,在润阳股份冲击IPO的关键时刻,被彼时的董事长陶龙忠看中,被聘请空降担任总裁。
相传唐骏在光伏圈人脉广阔。
润阳相关人士曾透露称唐骏入职润阳后,更换了一批之前与润阳合作多年、但不肯接受垫款的供货商,经唐骏介绍新供应商,许诺给予润阳相对宽松的账期。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润阳紧张的资金面。
不幸的是好景不长,入职仅3个月后,一波又一波的巨浪拍面而来。
先是6月,IPO批文失效,润阳上市之路就此终止。
紧接着因资金链紧张多个基地陆续停产放假。而内忧下还有外患,天合光能两度在美国向润阳提起诉讼,指控其两项TOPCON技术专利侵权。
公司陷入困境,身为总裁,唐骏自然难辞其咎。但即便能力再强的职业经理人,也无法完全对抗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和企业深层次的结构问题,无法短时间内力挽狂澜。
之后悦达集团入主润阳股份,原董事长陶龙忠的降职保留,唐俊在2024年4月正式离职,算下来在润阳工作未满1年,还没找好下家,裸辞收场。
看来救火队长并不好干,是一个高风险的选择。
为一家遇到危机的公司下注,能否赌赢的关键还是在于平台本身的健康程度以及市场时机。
03
另辟蹊径的转型者
在行业下行周期,不再停留于光伏存量市场的内卷,而是即时掉头,转向储能、能源管理等关联度高、增长潜力更大的领域看起来是一种更具前瞻性的职业布局。
王英歌算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他曾在光伏龙头隆基股份工作近15年。2010年从战略规划处经理起步,2014年临危受命,从未涉足组件业务的他,被任命为隆基乐叶组件业务的市场负责人。
而后,在他上任短短三年内,隆基的组件业务便实现了从零到一百亿的突破。彼时正值光伏行业“单多晶之争”最为激烈的时期,他致力于隆基单晶组件的全球市场推广,可以说为隆基打赢单晶为王的关键战役立下汗马功劳。
2020年王英歌升任隆基股份品牌总经理,负责集团层面的品牌战略与管理工作。没多久隆基进军氢能,王英再度肩负新使命。
2021年4月他出任刚成立的隆基氢能公司副总裁,负责市场、营销管理、客户管理等工作。
又是在短短三年内,隆基氢能一跃成为国内碱性电解槽中标规模最大的厂商,产能规模也位居行业第一。
他还推动隆基氢能出海,拥抱全球市场。截至2023年,隆基氢能已在澳洲、印度、乌兹别克斯坦等市场有所斩获。
在一次采访中王英歌强调,如果氢能发展起来,其发展速度将远超光伏行业的发展速度。
对于氢能行业发展走向,王英歌持乐观态度。
对于2024年全球氢能市场,王英歌曾认为相对2023年可能依旧会呈现60%~70%的增长趋势。
但是,任谁也没想到,2024年全球绿氢遇冷,多个大型绿氢项目取消或放缓。
隆基绿能调整战略,总经理李振国曾表示要把氢能当作第三曲线,第二曲线则可能是光伏跟储能结合的应用方向。
隆基氢能优化收缩,大量裁员,在此背景下,王英歌于2024年10月离开隆基,迅速加盟储能逆变器龙头固德威,担任副总裁,分管市场和投资。
图片来源:固德威官方公众号
但彼时,固德威的情况也不乐观,2024年前三季度固德威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2.51%,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99.03%。
王英歌的加盟也颇具一些救火的意味,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固德威已在氢能领域有所布局,申请了光伏制氢专利,并推出直流耦合制氢系统。王英歌氢能领域经验,可能为固德威开拓新的业务增长点。
履新后,王英歌迅速投入工作,发挥其在隆基积累的市场营销,品牌管理的经验,贯彻执行固德威“源网荷储智”全场景解决方案的战略重心。
在加入固德威后的这大半年里,多个公开活动中都能看到王英歌的身影,频繁在公开场合发声,积极传递固德威战略布局和发展信心。
另外就在不久前,另一位光伏老兵曾海也转身加入光储赛道。
据行业消息,前晶澳科技中国区分销业务部部长曾海,在SENC展会后离职,现已加入一家准备赴港上市的光储龙头企业。
从传统光伏分销到光储融合,曾海的转型再次印证了储能赛道对光伏人的吸引力。
光储融合赛道更加热闹了起来。
阳光电源,阿特斯等率先布局光储融合的企业已经尝到了甜头,隆基、通威等光伏巨头也陆续入局储能。
无论是光伏企业还是光伏高管,都将储能视为转型破局的关键点。
结语
有一个普遍现象是:
除了极少数转入非光伏行业、进入投资机构、担任顾问或直接退休的高管,大多数光伏高管依然选择留在光伏的牌桌上,只不过在行业上下游延伸、融合、创新,再造新牌局。
光伏行业降本增效下是流水的职业经理人。
2023 年至今多家光伏企业降本增效的重点放在了中高层和销售端,多家企业销售负责人近三年以来历经调岗、降职或被迫离职,甚至拿不到任何赔偿。
更严峻的是,被离职后找到新机会的周期正在无限拉长,曾经头部企业的销售负责人,如今也不得不在家 “钓鱼”。
与离职相对应的是新的人才补位。
光伏企业在高级人才的聘任上,除了从内部提拔这一方式之外,还有就是通过外部引进,但很明显的一点是近两年从外部引进变得越加谨慎,要求也越高。
总的来看外部引进的高级人才的岗位可以分为这几类:
1.高指标的救火先锋。
除了要求具备同业务类型的运营管理经验,最主要的是要有行业深厚的资源,背负高业绩指标,企图引进资源通天的经理人来扭住巨亏的业绩。
最常见的是跨界企业在光伏业务中遭遇惨败后,聘请资深内行人来稳住舵盘。
2.特定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
拥有深厚特定技术背景的高管愈发受到重视,企业希望通过技术领军人物的加盟,在关键的技术路线选择和研发进程中占据优势。
3.全球化运营与海外市场拓展。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和全球化的市场布局,具备跨国公司管理经验和全球视野的高管成为各大企业争夺的焦点。
尤其是具有 0 - 1 搭建海外团队的负责人,如果过往具有亮眼的背景或业绩则更是一票难求。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场席卷光伏行业的高管大迁徙,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整个产业在剧烈变动中的韧性与活力。
无论是张龙根、尤泓明的海外破局,还是周丹临危受命,亦或是更多像王英歌这样的转型者的破界前行,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如何在最坏的时代寻找更好的机遇。
这批光伏高管,都已成功穿越了不止一个周期。
无论是逆势创业还是临危受命,背后似乎都有一种“那些杀不死我的终究会成就我”的信念。
在顺风时做到高歌猛进可能是大势所趋,但能在逆境中能稳住全局,并且开创出一条新路,正是这批新能源人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能源产业家”,作者:李见,编辑:陈帅,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