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储能不会是下一个光伏
警惕性是好事,但别被历史经验绑架
隆基绿能对精控能源的收购落锤,再次将市场的焦点引向那个老问题:
又是熟悉的巨头扎堆跨界,储能会不会变成下一个“光伏”?
这种警惕当然有其逻辑基础。毕竟,“大宗商品、标准化交付、价格血战” 这些标签,储能和光伏都贴上过。尤其是在2022年后,两者价格同步暴跌了 70%,相似度高到足以让人心生寒意。
本周甚至有传闻称,某储能龙头和电池巨头直接开启了30%的价格战,这像极了光伏全产业链亏损前的至暗时刻。
考虑到,光伏主产业链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赚钱的消息了,无论是头部还是中腰部玩家都处于一种亏麻的状态,需要靠国家出手搞“反内卷”来稳住局面,甚至不少企业亏损减少都能拿出来庆祝一番,这肯定不是一个好的比较对象。
但是,我们必须穿透表面的噪音,去看数据和本质。
储能确实很卷,但它从未出现过光伏那种,几乎包括行业龙头在内全链条爆亏的局面。
回头看,哪怕是身处竞争最艰难的2024年,行业龙头的毛利率依然坚挺得惊人:
宁德时代的储能电芯毛利率能稳在27%左右。
阳光电源的系统毛利率接近40%。
哪怕是不造电芯和逆变器的特斯拉,其储能系统毛利率也长期在30%以上。
战报会骗人,战线不会骗人。如果储能是一个低门槛的、注定“大宗商品化”的行业,价格战应该导致市场集中度不断下降。
但现实是,以特斯拉、阳光电源、海博思创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增速明显快于行业,并保持了显著的产品溢价。
这说明,储能已经开始体现出一种“逆光伏化”的特性,两者已经走向两条不同的岔路。
我们必须要深度的思考一个问题:储能系统、光伏组件、和煤炭钢铁这些大宗商品的本质差异是什么?
第一个差异,可以总结为:“线性效率”VS“非线性风险”
光伏,说到底,就是一块用来发电的板子,功能是线性、可量化的。
一线和二线品牌的组件,在长期运行中,可能只体现为最终0. 1%或 0.2% 的效率差异。这种微小的差异,不足以支撑巨大的品牌溢价。
品牌壁垒被击穿,产品就容易彻底沦为大宗商品。在国外还好,在国内市场,无差异的大宗商品就意味着不赚钱甚至贴钱。
甚至某种意义上,这比煤炭和铁矿石都糟糕,因为矿山是有限供应的,但是制造组件的工厂是可以无限扩产的,当初Topcon 产能2年朵从0冲到上千GW,将技术溢价瞬间击垮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储能则不然。储能系统是一个高风险、非线性、高集成的复杂物。它的价值模型里,加入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变量:安全性。
安全性是典型的非线性风险:
光伏出问题,你损失的是1-2%的收益。储能系统一旦出问题,比如热失控,你损失的是 100%的资产,甚至还可能因为公共财产损失倒欠一笔资金。
这意味着,理论上,品牌和非品牌的储能产品,最终会是0和1的问题,而不是99和98的问题。
这种威慑,使得业主方(尤其是海外业主方)没有办法把价格作为唯一的考量。某种意义上,业主购买头部品牌,买的不是性能,而是在购买一种“风险对冲”。
他们愿意为头部企业20%,乃至30%$的毛利率买单,买的就是那个“万一”发生时的安全冗余和责任背书。这是在为不确定性付费。
所以,光伏是一门关于效率最大化的生意,储能是一门关于风险最小化的生意。底层逻辑的差异,决定了它们的溢价能力天差地别。
另一个差异则是轻运维VS重运维
光伏系统的运维,用互联网的话讲,就是低频、低介入。你只需要扫扫灰、洗洗板,保证它的“物理清洁度”。
但是,如果储能电站按照光伏这么搞,基本上就是标准的的“孤儿电站”了。储能系统的运维,是一个非常标准的高频、高介入场景。
我们必须直面一个残酷的现实:根据目前的报告,全球至少已经有 20%的储能电站不达预期。考虑到这个行业才刚刚爆发 3年,之后很可能迎来更大的运维崩塌危机。
而且关键是,随着储能行业的发展,储能运维的复杂度在不断的上升
强配时代:储能设备不一定开机,能需要时正常充放电不出故障即可。
套利时代:需要一年几百次充放电,充放电效率、在线率、电站寿命等问题成为核心。
市场时代:在电力市场开放的省份及国外,还需要制定和优化充放电策略,运维即算法博弈。
电池是有生命的工业品。它对温度极其敏感、对充放电策略敏感,容量衰减不可逆。它需要持续、高精度的管理和维护,来延缓其衰老。
越来越复杂的使用场景、不断延长的使用时长、以及复杂的充放电策略,会不断压榨挑战电池的极限性能,也就变成比拼设备商的运维支持能力。
这个其实就跟同样重资产的飞机行司一个道理,你卖的便宜没用,大家看重的是TCO(Total Cost of Ownership,全生命周期成本),你卖的便宜,结果油耗高、维护费用高、保险费高,一样没人买。
这种对运维深度和专业性的要求,直接抬高了进入门槛。那些只懂堆叠电芯、缺乏电化学模型和热管理算法的小厂,根本无法提供这种级别的服务。
而目前决定终局的,是无软件 VS 软件定义
目前的情况是,储能设备已经开启了智能化、软件化的进程。硬件从拼凑的环节,变成了通过技术整合成一套系统。
我们参照其他高客单价、非大宗化行业的路径:
苹果智能耳机:卖的是“硬件 + 降噪算法”。
大疆无人机:卖的是“硬件 + 飞控算法 + 摄影系统”。
各类扫地机器人:卖的是“硬件+路径规划算法”
特斯拉为什么能够自己不造逆变器也不造电池,还能卖的那么好,它能给业主赚钱的AutoBidder能源平台功不可没,海博思创的BMS精度可以做到3%以内,电站可以更彻底的充放电,阳光的构网型储能能够支撑电网,这都是软件层面拉开的差距。
电池的衰减是非线性的。系统的寿命,完全取决于你的运行策略、温度控制、充放电深度。这需要复杂的算法和持续的诊断。
储能也遵循此逻辑。光伏是硬件驱动的行业,价值增长被物理定律锁死;储能则是软件驱动的行业,价值增长是指数级的。
系统化能力,是所有高客单价硬件公司的最终武器:
一旦用户的数据、策略和盈利模型被锁定在头部企业的软件生态中,价格战自然就失去了意义。因为切换系统所带来的潜在收益损失和数据清零风险,远远大于那点硬件的差价。
所以,储能不会光伏化。光伏走的是“大宗”,储能走的是“高阶系统集成”的进化之路。
但我们也不能因此高枕无忧。
行业依旧是有“险情”的。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其实行业的恶性竞争,正是用“堆电芯、比价格、拼亏损”的野蛮模式,几乎将储能硬生生拉到“光伏化”的悬崖边缘。
那些曾经把毛利率降到个位数、放弃技术迭代、不谈运维和安全的劣币,差点用最低级的价格战,消解了储能作为“高阶系统资产”的全部价值。
我们对储能不会光伏化的判断充满信心,但这种自信的前提,是不能全行业无底线的打价格战!
虽然任何一家放弃系统集成、放弃软件算法、放弃运维深度,重新回到单纯“硬件比价”赛道的企业,大概率都将被行业无情地淘汰。
但如果行业较长一段时间都陷入低价竞争,则很可能把应该拿来差异化的研发资金打光,最终在海外将定义软件、建立算法优势的机遇错失!
所以,别再只盯着那块电芯的价格了!
储能的未来,在于抢下那些“看不见的价值”。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能源产业家”,作者:陈帅,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