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把办公室搬到大疆旁边了
都知道AI硬件热,热到什么程度呢?我听说,有的FA已经把办公室搬到大疆旁边了。也不止FA,在大疆所在的深圳留仙洞总部基地片区,高瓴、李泽湘发起的深圳科创学院孵化基金等机构也坐落于此。
一位做FA的朋友跟我抱怨,趁着这波AI势头而起的FA干的都是最基础的事儿,拉群,列出一水的美元基金名单,基本不需要提供太深度的服务,然而他眼见着有的人已经把微信昵称换成了“每天5个TS”。
说起来,这跟前些年产业投资风靡,强调精品FA的路数很不一样。背后的原因是,AI相关赛道,还是有大厂光环的人好融资。FA的策略变得更直接,就是盯大厂出来的人。
FA重点盯的人,就是资本的流向。不成文的规则是软件盯字节,硬件盯大疆。FA甚至把办公室设在大疆边上,动员大家结识大疆的员工,盯紧人员的最新动态。也有FA给员工定下KPI,一周至少要见一到两个字节和大疆的管理层。
当然了,如果仔细捋一捋最近披露的融资情况,会发现大疆只是源头之一,追觅、小米以及其他硬件厂商或在互联网大厂里做过硬件的高管都成为投资人追逐的对象。光最近一个月,披露融资消息的AI硬件公司就有以下这些:
主打AI陪伴的珞博智能(Robopoet)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红杉中国领投,老股东金沙江创投、零一创投跟投。创始人孙兆治曾是小鹏机器人公司任产品设计负责人。
Nothing宣布完成2亿美元C轮融资,其目标是打造一个软硬件结合的AI原生平台,创始人是前一加联合创始人裴宇。这轮融资由老虎环球领投,跟投方包括谷歌风投、Highland Europe、EQT、Latitude、I2BF、Tapestry等现有股东,以及新战略投资方Nikhil Kamath和高通创投。这家生而全球化的公司资方里也不乏国内VC,比如明势出现在其2021年的A+轮的投资人名单中,高榕也在2022年参与投资。
AI机器萌宠公司萌友智能(Ropet)完成数千万人民币A轮融资,由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领投,峰瑞资本跟投。联合创始人兼CEO何嘉斌曾任职于微软亚洲研究院、百度、物灵科技和字节跳动。
更早些时候,推出多模态AI穿戴设备的Looki在半年内完成天使、天使+和Pre-A三轮融资,融资金额共计超千万美元。最新一轮由钟鼎资本领投,老股东BAI、阿尔法公社和同歌创投超额追投。两位创始人,一位是前美团智能硬件负责人,一位是前美团自动驾驶算法负责人。
另一家AI玩具跃然创新(Haivivi)官宣完成2亿元A轮系列融资,由中金资本旗下基金、红杉中国种子基金、华山资本、愉悦资本领投。创始人李勇是天猫精灵核心创始人,经历了从0到3000万台的全过程。这轮融资距离上一次A2轮融资不过4个月时间,并且创下当时AI玩具融资金额最高记录。
当然,以上只是一些比较显眼的PR信息。更有人说,美元基金已经all in消费硬件。这个逻辑倒也不难理解。一来,背靠中国强大的供应链,结合硬件很容易成为创业者的首选方向。二来,今年影石的上市也无疑进一步鼓动了投资人看硬件的热情。
但AI硬件是个边界模糊的大箩筐,具体来看,大家到底在投些什么?有着怎样的逻辑?
AI玩具:先AI还是先玩具?
“投资人都去投具身和AI陪伴玩具了,去年是具身,今年AI玩具是投资人最集中的赛道。”一位AI行业的朋友Eric(化名)告诉我,这波AI玩具普遍第一轮估值都上亿,长大一点的十几亿估值——跟做人形机器人中腰部那些公司差不多。
你叫它AI玩具也好,AI陪伴机器人也行,总之这应该是AI硬件里增速最快的细分赛道。据IT桔子数据,AI玩具赛道目前已有96家投资机构参与其中,包括红杉、顺为、五源、字节跳动、京东等一线投资机构与互联网大厂。
核心驱动还是在供给端。除了供应链能力,技术端主要是语音方面的能力也已经到位了。朱啸虎就曾表示,语音Agent已经在大规模商业化,客服、销售、AI玩具等都是这个场景的延伸。但这个赛道的非共识也不少。有FA朋友告诉我,他接触的很多投资人认为AI玩具同质化严重,会更想知道AI在玩具里有什么体现。另一类投资人则认为,为了AI而AI价值不大,AI玩具本质上是玩具,属于消费品范畴。对于创业公司而言,一个关键选择是,为了AI而做硬件,还是做一个好的产品融入进AI技术?
在最近的一个沙龙活动上,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直言,今年团队花了挺多精力看AI硬件,AI陪伴玩具也没少看,但看完有点失望。“我说这都是为了AI做的玩具,听起来不是特别消费者导向,所以当时已经下定决心不再看了。”
他的看法很有代表性。一家战投的投资人Annie(化名)花了三个月时间研究AI玩具赛道,无论是机器人形态、挂件形状还是智能玩偶形状,市面上的公司至少沟通了70%,自己也尝试了不少产品,最终并没有打算投任何一家。
她的使用体验如下:第一周会有较强的新鲜感。产品会搭建专属社交圈,每次互动后还能自动生成日记,记录交流内容,比如聊当天的天气、分享郁闷的心情等,到了晚上就会整理出“今天谁和我聊了这些”的总结。这段时间里,用户会产生“它很信任我,能放心和我敞开聊天”的感受。但这种新鲜感难以持续,一周后就会明显感觉到玩具功能同质化,最初的新奇感基本消失。
这一现象也能从行业数据中得到印证:“今年我们在不少行业报告里都能看到,玩具赛道的用户留存率已经大幅下降。像星野这样偏虚拟线上、主打陪伴情绪价值的项目,如今用户留存率也回落至一年前的水平,每日新增用户量非常少。”
进一步看不同受众的玩具使用情况,面向少儿群体的玩具,即便有些品牌是当下的“当红炸子鸡”,主打少儿领域的寓教于乐,会吸引部分家长愿意直接买断。但实际上,真正使用玩具的是孩子,而孩子大多并不喜欢这类产品。只是因为买单的是家长,所以前期能积累一批客户,后续很难依靠孩子的使用意愿实现留存。
针对成人、也就是二三十岁年轻人的陪伴类玩具。经过试用,Annie发现新鲜感同样会快速消退,而且产品无法满足更深层次的陪伴需求,因而难以产生持续使用的动力。
回到AI玩具的本质,如果把它看作是玩具,就要从消费品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要么IP能力强,要么渠道能力强。另外,也要考虑人群需求。”潮玩的爆发是社会结构和人口结构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现在这波AI玩具要爆发需要等到AI native那帮人长大,这些人会习惯于通过和AI交互来获取信息和建立连接,现在为时尚早。”这是Eric的看法。在他看来,哪怕是某家拿了不少融资的公司,也不过是得益于做得早,产品下限高。
朱啸虎也更倾向于从玩具而不是AI的角度看待这个行业。“AI只是个噱头和敲门砖,最重要的是‘养成’这个游戏玩法。这就像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电子宠物,技术很粗糙,但全球风靡。”他在最近《硅星人》的访谈中透露。据说朱总只花了十几分钟,便决定投资珞博智能。
在经历一些失望后,峰瑞最终还是投了Ropet,主要是认可创始人的思路——先考虑做一个用户喜欢的产品,再考虑+AI起什么作用。凭借产品定义能力和对用户心理的细致把握,在2025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Ropet凭借萌系外观以及交互设计成为展会焦点项目。
归根结底,AI玩具还是一个较好验证、容易吸引客户购买的细分赛道。长远来看,和我交流的几位投资人和创业者都看好这个领域,但他们也相信,那个最终的产品形态不一定是现在的样子。
手机,眼镜,还是新形态?
AI落地需要新的智能终端,于是大家都想要取代手机,但究竟是什么形态的东西?投资人还在赌。
裴宇在融资公开信中表示,智能手机最强大的地方在于它独一无二的上下文信息和用户认知获取能力。因此,他相信在AI时代,智能手机仍将是最重要的设备之一。
但OpenAI想要取代手机。今年5月,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宣布OpenAI将收购前苹果设计师Jony Ive的公司io Products。Altman在一段视频中描述了与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互动的过程,就像打开笔记本电脑一样,完全忽略了手机的功能。据说正是这个繁琐的过程促使Altman决定让OpenAI打造自己的人工智能设备。
OpenAI一方面正在从苹果招聘硬件人员,并利用苹果的供应链来推进这些工作,另一方面也和中国“果链”龙头企业立讯精密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发一款面向消费者的革命性AI设备——这款处于原型开发阶段的设备被设计为口袋大小的便携形态,搭载先进的上下文感知系统,并深度整合ChatGPT背后的大语言模型,实现更自然的人机交互。
Meta押注眼镜最终将取代手机成为人们的主要设备。9月,扎克伯格在公司Connect大会上登台宣称:“眼镜是唯一一种可以让AI全天看到你所看到的、听到你所听到的并与您对话的设备。”Meta新推出的Ray-Ban智能眼镜配备内置显示屏,可以在右镜片上显示应用程序、警报和方向,能够处理用户在智能手机上传统上执行的多项任务。
尽管在虚拟现实头显上投入了数十亿美元,但现在对Meta而言,AI驱动的智能眼镜现在似乎是与用户连接最有前途的方式。
“眼镜肯定是个大市场,未来的新一代计算设备就是眼镜替手机。”一位AI投资人讲得斩钉截铁。在他看来,和上一代所谓AR、VR相比,整个时代的技术不同了,AI会对眼镜有极其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不过回到智能眼镜这个赛道,依然算个非共识,不看好的投资人还是大有人在,且各有各的理由。比如有投资人从人的行为习惯层面出发,认为电脑和智能手机类似于猿人拿的石块,符合人的生物性,但智能眼镜不符合生物性,不是所有人都有戴眼镜的习惯。有投资人进一步对比中美用户的使用习惯,指出美国人近视率低,而且有开车戴墨镜的习惯,反观中国,近视率高,而且女性喜欢戴美瞳,这就降低了佩戴眼镜的可能性。也有投资人从技术视角出发告诉我,物理没有突破,光波导技术也并不成熟,不看好目前所有的光学解决方案。
关于AI带来的投资机会,李丰透露,一个关键的视角是:当技术出现后,哪些以往未被充分挖掘的需求,如今有了被解决的可能。基于这个视角,他看到两类机会:第一类是“升级式机会”——借助AI等技术,对原本已普遍存在、无需市场教育的事情进行优化升级,比如在成熟场景中提升效率或体验;第二类是“定义式机会”——去打造一个此前可能不存在、甚至无法被准确定义的全新品类,相当于从0到1创造新需求。
这两类机会的底层逻辑截然不同:它们所需的能力支撑、最终的增长路径,都存在显著差异。在这两者中,第一类机会可能是大家熟悉的,第二类机会虽然不容易被看清楚,但也极具探索价值。当然,除了这些明显极富想象力的大故事,一些具体而微的需求里也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机会。
比如,抓住AI纪要这个需求点的plaudAI被视为最成功的AI硬件,成立不过三年,出货量已经超过百万台。“我们想回到10年前最纯粹做产品的方法:找到产生变化最大的要素,然后基于这个要素,给用户提供最大的价值。”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plaud中国区负责人表示。
比如,Annie认为,像“陪伴”这样泛泛而谈的概念很难准确定义,但其中存在部分明确的刚需场景,比如针对特殊儿童的陪伴教育。目前她重点关注两类项目:
第一类,是面向特殊群体的康复辅助项目,主要服务于自闭症、孤独症儿童,或是因疾病导致语言表达、思维训练进度较慢的人群,核心目标是帮助患者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这类项目的关键在于技术需结合专业医疗资源,需要专业医生介入,才能精准解读患病儿童表情、动作中传递的深层需求与状态,并将这些信息转化为结构性数据,进而搭建针对性的垂类模型。从需求端来看,如果技术能发展成熟,医院等专业机构会产生明确需求。对于有相关需求的高净值家庭而言,这类解决方案的目标也十分清晰,只是目前尚未有成熟产品落地。
第二类,是聚焦粉丝经济的智能交互项目。核心是打造一个“智能底座”,具备强大的IP识别与交互能力:无论是什么形式的IP周边,比如卡牌、布娃娃等,只要带有明确的IP形象,放置在智能底座上,底座就能自动识别出对应的IP。更关键的是,用户可以基于该IP的专属音色与其进行互动交流。若IP是权志龙,用户就能用权志龙本人的音色与这个IP载体对话,满足粉丝与喜爱爱豆的个性化交互需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中网”,作者:刘燕秋,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