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战略眼光的人,都在设计“人生商业模式”

韩叙·2025年10月10日 17:44
人生商业模式 = 聚焦的打点能力 × 可复利的系统结构 × 精准的放大杠杆。

最近1年,我深度陪跑了30家企业,又给想转型的职场人做了80次咨询后

有一个极其深刻的体会:

一个人单点能力越突出,反而越难出头。

怎么说呢?

你越擅长、越依赖某个专业技能,就越容易陷入“专家视角”

眼里只有技术细节,却忽略了用户的真实感受和场景

我们很多专家型客户做短视频和直播,一上来就大讲专业干货,数据、模型、方法论一套一套的,结果发现根本没几个人听。

为什么?

因为用户不关心你的专业有多深,他们只关心“这与我有什么关系?”

“我能不能复制下来自己做?能不能解决我的问题”。

其实,真正能在直播间把货卖出去的,用的不是专家语境,而是用户语境

你需要把你的专业,打碎了、揉烂了,融入到一个解决用户具体问题的场景里去讲。

专业,本质上是一个单点能力。

如果你没有能力把它嵌入到自己构建的系统,那你就永远是一颗棋子

我能转型成功最核心的原因就是,没有沉迷于打磨专业能力,而专注构建系统

为什么我要这么做?

只有一个单点能力,赚钱的天花板就被卡得死死的

比如我韩叙,在职场的独门绝技是运营能力,干到顶,一年大几百万的收入可能就是天花板了

而且这收入还不持续,我没有决定权,到了40岁,大概率会被更年轻、更便宜的人替代。

我们大多数人默认的人生模式是什么?

“打工者模式” :投入时间,换取固定薪资。

这个模式的瓶颈显而易见:时间单价有上限,成长曲线会过早平缓

在40岁以后,在职场上的回报可能为负数。

但如果你能把技能产品化,你就可以和整个自由市场做交易;

1、交易对象数量可放大,赚钱天花板被瞬间拔高。

2、只要产品能持续解决用户问题,赚钱的持续性变得极强。

换句话说,我们这辈子赚钱的天花板,往往卡住的地方不是专业能力,而是你的人生商业模式有多聪明。

你能构建一个人生商业系统,你就能在市场上长期、持续地交易。

如何构建自己的人生商业模式?

1、单点聚焦

为什么要聚焦?

(1)资源有限

在我看来,聚焦不仅仅是一个策略,更是活下去的方法。

作为新手,缺资源、资金、客户、流量、案例,手里就这几把枪,如果到处撒胡椒面,什么钱都赚不到

反而聚焦才能打穿打透一个点,不断的获得正反馈,更能坚持下去。

(2)让用户记住你

产品多、内容泛、标签散,用户最后根本记不住你,每个人的注意力都是极其分散的,没有特点,根本记不住你。

市场记不住一个什么都会的通才,但会牢牢记住一个细分领域的专家。

这么说吧,标签越细分,越容易穿透目标人群的心智

(3)环境越艰难越要聚焦

环境越是艰难,个体越要放弃对规模的执念,利润才是生存的根本。

作为普通人,初期能让你实现利润积累的,往往是非标、小众的细分赛道——在大众赛道中挣扎,看似勤奋,实则是方向上的错误。

你的全力以赴,若投错了地方,价值便会被稀释殆尽。

道理都懂,要聚焦,实际上很难,做多是人性,做少是智慧。

关键是往什么点聚焦?

第一层:思想上聚焦,我称之为一致性,从老板到团队所有人必须利出一孔,朝一个目标用力。

第二层:业务层面的聚焦,人群的选择足够细分,比如我们的业务细思路:职场→大厂人→35+大厂人转型。

然后聚焦自己擅长的事,筛选出技能和市场需求重叠的部分,迅速的做出一个轻产品,拿到市场卖,看市场反馈。

能持续拿到正反馈的点,加大投入,上压强,打穿打透,形成正向循环。

第三层:模式上的聚焦,对于99.9%职场人来说,第一件事就是放弃标品、低客单的生意模式。

什么是大众赛道?

矿泉水、牙膏、洗衣粉、手机、汽车……这些是标准品市场。

靠规模、效率、周转赚钱。

它们的游戏规则是规模效应:拼资本、拼品牌、拼渠道、拼流量。

我们超级个体聚焦的方向应该是非标、高客单,上来就必须去要利润,有利润才能活下去。

把客户价值做深,让产品在客单价上有放大性。

锁定一类用户、一个场景、做一个产品,解决一个痛点,反而更容易成事。

2、搭结构

做是完成任务,搭结构是在造系统。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单项优势是零件,组合起来才是赚钱机器。

怎么理解?

大部分人,拼体力完成任务:你的收入与你亲自投入的时间强相关。一天只有24小时,天花板极低。

系统之所以强大,在于它一旦建成,就能通过规则和杠杆,突破单位时间产出的限制

造一个业务系统出来,让用户能在你的系统里一直流转。

比如我们构建了自己的客户流转系统:公域→ 低客单(29.9元内部直播)→ 中客单会员(2999元社群)→ 高客单企业咨询(29.8万陪跑)。

有些会员成为了我们的合作伙伴,负责一个个项目的交付。

有些会员未来成为中小企业老板,又会成为我们B端的客户

用户在我们搭建的“系统”里持续成长,我们也能持续服务、合作。

所以,我们狮途会社群的价值不是会费,而是深度筛选和培养高价值用户与潜在合伙人

再举个咨询的例子,

他是大厂的资深HR,以前只服务内部面试辅导。

现在他可以把自己面试上千人的经验,产品化成一个会员服务产品。

交付物 = 线上课程 + 1v1面试辅导 + 简历修改 + 内推机会。

这个产品可以卖给自由市场上任何一个需要找工作的职场人,理论上没有天花板。

通过做IP+抱渠道大腿,拿到流量、组建团队、完成交付,构建出了自己的商业闭环系统

这本质上是完成了从棋子到棋手的进化。

搭建系统的精髓在于,不在于被动的完成单个任务,而是设计一套能自增强、持续增长的价值系统。

3、做放大

赚钱的节奏是阶梯式的增长,从职场出来先卖时间、卖服务,一个人干完获客、产品、交付

但一个人一天只有24h,大部分人的收入天花板就卡在百万级别

再往上走,你必须要有个产品自己的高客单产品,有明确的价格、交付标的物、交付流程和预期,收入能上到500万左右的台阶

接下来是有一个产品组合,低价标品走量做大流量池,高客单价格赚利润。

很多机构用5元-365元低价课引流,1万多线下课或咨询做利润。

即使前端有所亏损,后端利润也能找补回来。收入能上到千万级别。

再接下来,你要进入到5000万左右的台阶,就需要团队的杠杆放大。

所以,每到一个财富级别,他是都是有天花板卡点。

这个时候你需要找一个杠杆把他放大,进入下一个财富台阶。

比如我们有个会员,自己做副业,帮企业在新媒体平台拿线索,团队4个人,一直卡在50万的收入,就是上不去。

我们帮他调整到自营盘方向,选择自己擅长的珠宝品类,自己做流量、做产品、做交付,后来突破到百万的收入

他放大收入其实靠的业务模式的变化

所以,放大的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杠杆。

工业经济时代的杠杆是:劳动力、资本、土地。

数字时代的杠杆是:代码、流量、IP信任、爆品、产品组合、AI、渠道、业务模式设计、组建团队......

它们是超级个体最强大的武器。

但放大的前提是,你已经构建好你的系统,足够强的基本盘,才能有能力承接放大带来的流量。

因为:杠杆本身不创造价值,就是个价值放大器。

回到流量上,在基本盘没有做扎实的情况下,盲目的搞流量,流量来了也接不住。

很多时候增长不是流量问题,而是业务问题。

比如一个线下衣服店,款式好、服务好、自然流量好。

如果此时开通线上内容营销渠道,是可以放大他的线下业务量。

但是如果线下基本功不够扎实,即使做内容的再好,流量来了也接不住,最后会被退货和客诉反噬。

最后我想用一个公式来总结我眼中的“人生商业模式”= 聚焦的打点能力 × 可复利的系统结构 × 精准的放大杠杆。

我之所以写这篇文章强调构建人生商业模式,我想做一个有长期价值的生意。

不想再打一枪换一炮,追着一个又一个项目跑,而是建立起一套能够自我增强的体系。

随着个人IP、实战案例、用户口碑、团队能力和利润模式的持续沉淀,这个系统会不断自我强化,形成复利。

因此,与其执着于把专业打磨到100分。

不如思考如何把70分的专业能力,通过聚焦、系统和杠杆,放大为一套99分的人生商业系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运营狗工作日记”(ID:yunyingriji),作者:韩叙,36氪经授权发布。

+1
6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战略经营顾问,咨询公司创始人,前网易快手运营总监,全网同名。

下一篇

AI与黄金齐涨,市场面临生产力爆发与高通胀抉择。

13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