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我才明白,不是我能力不行,是模式错了
这几年,我越来越确信一件事:
一个人的天花板,从来不是能力,而是商业模式。
我做咨询、做课程、做狮途会,接触了太多很优秀的职场人。
简历漂亮、履历好看、能力在线,可一旦跳出公司,开始单干,马上就露出一个巨大的短板:
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商业模式」里赚钱。
有人能赚到钱,其实全靠堆时间。有人没那么忙,但收入还在往上走。
差别在:有没有把自己当做一门生意。
01
我见过太多“能力型高手”,被模式掏空。
一个做咨询的会员来找我,他原来在大厂做中高层,出来之后靠人脉接项目。收费不算低吧,单价几千,客户也认可他。
听上去还不错是不?但他跟我说了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
“叙哥,我好像一直在赚钱,但我的心很慌。”
为什么慌?
因为他收入的多少,都被那1-2个客户绑定着:
客户今天多找他聊两次,他这个月就开心一点;
有两个月客户没新项目,他立刻开始焦虑——要不要再去找工作;
每个案子都是重新谈,从头跑一遍信任、报价、交付。
你看,他不是不赚钱,而是完全活在“项目运气”和“人情关系”里。
这个场景我太熟悉了。无数的高收入职场人都卡在这个阶段:
表面是自由职业,本质还是在卖时间、卖自己。唯一变化,就是不再只有一个老板,而是很多个老板。
本质上,和打工一样,模式没变。
02
我创业这两年,自己的体感非常明显:
如果我把自己当成“干活的人”,收入就不稳定、风险很高;
只有当把自己当一门“生意”来设计,很多东西才慢慢稳下来。
能力是螺丝钉,模式才是那台机器。
那问题来了:对超级个体来说,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
我现在的理解很简单,用大白话讲就是四个问题:
你为谁创造什么价值?别人凭什么信任你?靠什么放大这件事?这套东西是一次性,还是能自转?
听上去很概念?但你只要往自己身上一套,很多东西会瞬间变清晰。
我就按自己的经历,跟你拆开说。
03
先搞清楚:你真正创造的价值。
我刚开始创业的时候,也犯过一个典型错误:我以为我在卖「运营方法论」,结果没人买单。
为什么?
因为那只是我自己觉得很厉害的东西,不是用户想要的。
直到后来,我开始反过来问自己:
到底是谁,会愿意掏钱来找我?
他们现在卡在哪儿?是流量?是产品?是定位?还是方向感?
他们是在什么具体场景下,想起“要找韩叙聊聊”的?
我慢慢发现,那些来找我聊的职场人,嘴上说的是“想做副业、想做IP、想转型”,背后真正的卡点是:
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定位+怎么选赛道+怎么做一个长久的生意模式。
当我开始这么看问题,商业模式就慢慢清晰了:
我不是在卖「知识」,而是在卖「一套解决问题的路径」
我不是服务“所有想学习运营的人”,而是服务“35+想转型的中高阶职场人”
我把“我想做什么”,替换成“谁在什么场景下非要我不可”。
突发发现,这个时候我的思路就完全通了,爽飞的感觉。我的价值,就从能力变成了生意。
04
然后,更难的那部分:别人凭什么信你?
我在狮途会经常讲一句话:
“成交,绝不只是从报价开始。”
尤其是高客单产品,用户不是今天刷到你一条视频,明天就掏钱的。
我问过很多加入狮途会的会员:
你什么时候第一次知道我的?你大概看了多久内容才决定加入?
最常见的答案是:至少1年。
他们会:
在网上搜你的名字,看你之前写过什么;
刷你的公众号、视频号、小红书,看看你是不是同一个人;
观察你是不是只在卖东西,还是平时也在认真思考、输出。
说白了,在看三个东西:
你是谁?你能不能真带来结果?你和我是不是一路人。
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坚持做内容输出,哪怕有些内容并不会直接转化。
因为对现在的大多数人来说,信任是最稀缺的资源。
现在AI化、模板化的东西太多了。
内容可以洗稿、产品可以抄袭,只要你想要,两个小时给你提供一大堆PDF。但只有对人的信任,是抄不走的。
05
作为个体,没有杠杆,能力越强越苦逼。
我见过一个让我印象很深的商业讲师:
他非常会讲课,学员都特别满意。但一年能上的课就那么多,总不能每天飞每天讲吧,会累死的。
这种就是没有杠杆的苦逼模式:
你越认真,就越累;你越负责,就越被自己绑死。
后来我们一起把他的模式稍微做了些调整:
把重复讲的内容,做成结构化课程
把最有价值的案例沉淀下来,做成素材库
把一部分交付流程SOP化,交给助教
然后很快看到了变化:
停止做重复造轮子的事,把时间放在升级产品和高客单用户身上,效率最大化。
你会发现,这里说的「杠杆」,并不是很大很宏大的东西。
对于超级个体来说,杠杆就是:
用内容,让更多人认识你、理解你
用工具、流程、团队,把重复的事情交出去
设计一些不需要你在线,却能持续运转的东西
没有杠杆的能力,最后都会变成一种消耗。
06
最后才是终极问题:能不能搭建“自己不在也能转”的系统。
最近我已经很少去想,要赚多少钱,而是去思考:如果我停下来,这个系统能运转多久。
我现在把自己的工作,看成这样的系统:
用内容,吸引对个人商业模式有需求的人
用产品和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具体问题
用交付结果,反哺新的内容和产品升级
用组织机制,把更多靠谱的人卷进来一起做
它会变成一个很清晰的链路:
内容 → 信任 → 成交 → 交付 → 结果 → 新内容 → 更多信任……
这就是我理解的「系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运营狗工作日记”(ID:yunyingriji),作者:韩叙,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