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万家酒店装不下50万酒旅毕业生
近几年,酒店业陷入一个怪圈:
一边是酒旅毕业生挤破头找不到工作,一边是酒店老板们为百万年薪招不到一个合适总经理而发愁。
与此同时,《中国酒店人力资源现状调查报告(2025)》显示,酒店业人工成本率正持续上升,许多中高端酒店的人工成本占比已超过40%。
一边是酒店集团心急如焚——年薪百万招不到一个合适的总经理,基层员工缺口高达200万-300万人;另一边是酒旅专业毕业生纷纷转行——每年50万毕业生中仅有15%选择对口就业。
这一冷一热之间,折射出酒旅人才市场的严重错配。这种矛盾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结构性困境?
01
供需错配:
国内酒店业的“人才黑洞”
“毕业后在五星级酒店实习了半年,每天站着工作8小时,月薪只有3000元。”一位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在社交媒体上吐槽,“我辛苦读书十几年,不是为了端盘子。”
这并非个例。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4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仅一半高校毕业生获得offer,单位就业人数同样只占一半。
就连考研名师张雪峰都直言,酒店管理专业毕业不如直接考公。
图源:网络
更令人担忧的是,酒旅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低得惊人。
公开资料显示,酒店管理专业对口就业率仅有45%,而每年毕业的50万酒旅毕业生中,真正做到对口就业的只占15%。
这意味着,超过40万的酒旅专业毕业生最终选择了其他行业。
更多酒旅专业毕业生选择转行、考研或考公。业内曾流传着一个段子:“薛之谦就是学酒店管理,现在当歌手开店”。
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对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的“劝退”建议。网友普遍认为这些专业“没有门槛”,毕业了转行哭都来不及。
图源:小红书
国内酒店人才市场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薪资低导致员工流失率高,员工流失率高影响服务质量,服务质量差影响酒店业绩,业绩差又制约了薪资增长。
这种“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怪象,背后隐藏着多重复杂原因。
2024年,全国酒店总数已超过37万家,客房总规模突破1850万间,创下近五年来最快增速。
表面繁荣背后,是酒店经营指标的全面下滑。2024年全国酒店平均入住率仅58.8%,平均房价约为200元,带动每间可供房收入同比下滑约5%。
这种扩张与盈利的背离,导致酒店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基础服务岗位的大量流失,另一方面是高端管理人才的极度紧缺。
一方面,前厅接待、厨房、餐饮服务等一线岗位需求量大,每家酒店最少需招10人以上;另一方面,酒店总经理等高级管理人才稀缺,年薪已开到80万-100万元。
对这一困境,酒店企业尝试通过提高薪资吸引人才。
《中国酒店人力资源现状调查报告(2025)》中指出,相较于2023年,2024年酒店人工成本率处于50%及以上的占比提升了2.1%。
但问题在于,能胜任这些高薪职位的高级管理人才同样稀缺。
国内酒店业的“人才悖论”至此清晰可见:
基层岗位收入低、劳动强度大,对毕业生缺乏吸引力;高层管理岗位要求高、胜任者少,企业高薪难觅。中间层则出现“错配”——酒店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而毕业生具备的往往是传统技能。
02
人才断层:
高校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
学界和业界的“供需错配”是酒店用人难问题的核心。
一方面,酒店业在数字化转型中急需具备信息技术、数据分析、市场营销、人工智能应用等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另一方面,国内大多数酒管专业的课程设置仍停留在传统酒店运营范畴,与十多年前的课程几乎没有变化。
作为工商管理大类下的二级学科,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在学术资源分配上未得到学校重视,其教学安排、科研组织、学术研究等方面由一级学科统筹管理,缺乏专业自主性。
传统教育内容已不适应行业新需求。
《2025年酒旅业新型人才需求调研报告》指出,IT与AI人才/智慧旅游应用与开发需求占比达44.49%,位居第一。
而高校课程设置仍停留在传统酒店管理范畴,对数字化、资产管理、投资思维等新领域涉及有限。
这种教育与市场的脱节,直接导致了“所学无所用”的问题,使供需之间产生了严重错配。
此外,职业认知偏差同样突出。
酒旅专业曾被看作是“吃喝玩乐一条龙”的梦幻专业,学生们想象中学习的是品酒、茶艺、高端管理,而现实却是从铺床、端盘子开始,酒店更希望招聘到有经验、能立即上手的人才。
北京东方君悦大酒店人力资源总监韩娟曾对媒体表示,部分年轻人认为自己刚上手就可担任领导岗位,但实际上酒店的职位设置类似于金字塔,基层岗位人才缺口更大。
面对人工成本高企和人才短缺的双重压力,国内酒店业也在积极寻求变革。
据《中国酒店人力资源现状调查报告(2025)》显示,2024年酒店人工成本率进一步上升。26.8%的中端及中高端酒店人工成本率处于30%~39%的临界区间,26.4%的甚至高于40%。
图源:中国酒店人力资源现状调查报告(2025)
高端酒店情况同样不容乐观,38.1%的高端及以上酒店人工成本占比在30%~39%,27.2% 的高端及以上酒店该比例高于40%。
值得一提的是,灵活用工成为酒店行业“降本增效”的重要方式。近八成酒店灵活用工比例在20%及以下,一半以上酒店灵活用工比例在10%及以下。
图源:中国酒店人力资源现状调查报告(2025)
这种用工模式虽然降低了成本,却带来了服务质量不稳定、员工归属感低等新问题。86.9%的酒店认为灵活用工人员的工作质量难以保证,83.8%认为灵活用工人员稳定性差。
03
行业到底缺什么人才?
面对困境,酒店业与教育界正在探索解决路径。
近年来,随着酒店行业的发展,人才需求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复合型人才培养成为关键。业界呼唤既懂酒店运营,又掌握数字化技能的新型人才。
今年9月,国内第一所旅游大学海南洛桑旅游大学揭牌成立,学校初期开设四大专业中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引发热议。
其核心课程呈三层知识结构:
◎底层能力:食材科学、营养生化、食品安全法规;
◎管理能力:餐饮成本控制、菜单工程、供应链管理;
◎顶层设计:餐饮创新管理、高端服务设计、餐饮数字化转型;
这直接打破了业内对烹饪这个“炒菜专业”的偏见。
人工智能赋能则是另一大趋势。
《中国酒店人力资源现状调查报告(2025)》中指出,虽然目前AI在酒店HR中的渗透率不高,约40%的酒店尚未应用AI,但前景可期。
在AI时代,人类技能的上限不再固化于个人的知识与操作能力,而是随着AI工具的迭代、个人认知水平的提升,以及人机协同深度的拓展而动态调整。
锦江国际集团推出AI超级员工“锦江JINTELL”,构建全链路数字化运营体系;华住集团部署“AI数字店长”进行房态管理和动态调价。这些科技工具正在改变酒店业的传统运营模式,同时也为酒旅专业毕业生提供了新的职业发展路径。
绩效管理改革也是激发员工活力的重要途径。
《中国酒店人力资源现状调查报告(2025)》显示,超过四分之一的酒店绩效管理制度未更新或缺失,这导致绩效考核难以真正激发员工积极性。
图源:CHAT
君亭酒店集团董事长朱晓东在一次访谈中谈到,如何将行业的人才吸引回来,使他们通过劳动付出,获得更好的价值回报,值得行业思考。
一些酒店已经开始创新绩效管理方式,如太湖饭店建立了多维度的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不仅应用于年终奖分配,还将晋升通道的培训机会向优秀员工倾斜,并鼓励员工走不同的职业发展通道。
高薪抢不到人,低薪留不住心,国内酒店业需要一场人才革命。
当社会面临转型焦虑,各行各业都在经历剧烈变化,酒旅毕业生应当更重视实践能力,及早融入行业转型大潮中。
纵使风高浪急,终有人将站上潮头,也有人会被大浪淘沙。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酒管财经”,作者:南川,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