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怪技术不行了,企业数字化做不好,问题出在 “过程偷工减料” 上
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为什么做不好?究其原因是企业领导者对技术缺乏敬畏之心。
企业数字化搞了这么多年,各种新概念、新名词是换了一茬又一茬,但结果依然不温不火,老板提起数字化就一肚子脾气:钱花了,人招了,信息部门也成立,系统也上了,但要么数据不通,要么流程混乱,说好的“降本增效”没看到,反而带来了新的混乱;业务部门抱怨系统不好用,信息部门抱怨业务不配合,最后“技术不行”成了万能借口,于是换系统、换供应商...........
数字化项目烂尾、系统不好用真的是技术问题吗?如果我们认真复盘、拆解几个项目后就会发现:其实技术是背锅侠,数字化项目失败真正原因还是在于建设过程中的种种“偷工减料”的行为。
那么在企业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有哪些“偷工减料”的行为?
一谈起“偷工减料”,大家往往联想到的是施工过程中的各种材料克扣与工序省略,但在企业数字化建设过程中这种现象也是普遍存在,不仅作为建设主体的企业方有这种行为,作为服务方的软件公司同样存在,今天老杨就来总结一下这些行为与场景:
首先来看看企业方那些常见的“偷工减料”的行为:
1.在战略层面:
数字化规划形同虚设或者不规划,想到哪里就做哪里,最常见的行为就是“直接照抄”,完全忽略对自身的企业现状、业务流程和管理痛点的深入分析,最终导致系统上线后与实际业务脱节严重,系统难以支撑当前业务的运转,这种战略上的懒惰试图用技术的勤奋来掩盖,最终数字化做成了摆设。
2.意识层面:
部分企业管理层认为“数字化是花钱的事”,而非能带来长期回报的战略投资 ,这就导致“偷工减料” 成为 “控制成本” 的 “默认选项”。最大的问题还是“面子工程”在作祟,一些企业领导把数字化当作政绩工程,追求短期可见的“亮点”,而非解决业务痛点,比如为了 “凑数字化指标”,盲目上线数据中台,但跳过 “数据治理” 和 “业务场景对接”,在如此意识下会让企业领导忽略 “关键环节的必要性”,而在意识上主动选择 “偷工减料”,将资源集中在表面功能的堆砌上。在执行层面,企业常压缩项目周期,跳过需求调研与流程梳理,
3.商务层面:
直接忽视信息部门的专业意见而在成本上刻意“节省”,直接在软件功能上“减料”,要么选择低价供应商,要么砍掉其认为不重要的功能模块,结果造成系统功能残缺,无法满足业务全流程需求,造成软件“不好用”;这种行为实则是用短期成本控制牺牲了长期价值,用所谓的专业来体现自身的谈判“价值”,看似“减料”降低了成本,实则为后续挖坑埋雷。
4.实施层面:
这是“偷工减料”行为的重灾区,最常见的行为就是企业领导为追求“短平快”而压缩实施周期,强行要求系统快速上线,导致需求调研不充分、流程设计粗糙甚至不设计直接“纸质流程搬家”、测试验证环节缺失,最终让系统带病上线运行;同时在项目资源投入上“偷工”,让非核心人员参与项目,而关键业务用户参与度低,或者不参与,培训也是敷衍了事,导致系统上线运行后数据质量低下,问题频发,用户抱怨系统不好用,信息部门抱怨业务不配合,最后“技术不行”成了万能借口。
5.运营层面:
系统上线后在运营方面更是严重“偷工”,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责任模糊、考核错位、管控缺失””,造成数字化项目成为了“看似谁都在管,实则没人管,出了问题谁都不管” 的 “三不管” 地带。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企业数字化建设的“偷工减料”本质是“短期利益对长期价值的透支”,可惜的是,这种透支往往以牺牲系统稳定性、数据准确性与用户体验为代价,最终导致重复投入、项目烂尾或束之高阁。但这些问题在企业仍在重复上演,老杨认为根源还是在于企业领导缺乏对技术的认知与敬畏之心,在关键环节上缺乏对技术规律的尊重,习惯用行政思维指挥专业决策,同时又缺乏制度保障,造成明知有“偷工减料”却仍纵容甚至推动其发生,所以究其原因还是企业自身数字化能力不足,“不知道该做什么、该用什么,该省什么,该管什么”,最终陷入“越建越乱、越改越痛”的恶性循环。
那么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的关键力量---软件公司在这一过程中同样存在“偷工减料”的行为,比如在方案设计阶段为迎合客户预算,故意简化技术架构,回避复杂但关键的集成场景;开发过程中采用通用模板套用,忽视企业个性化流程,代码复用率低且可维护性差;测试环节更是走形式,关键测试一带而过;上线后技术支持响应迟缓,问题修复周期长,甚至将责任推诿于客户操作不当......那么引发软件公司这些“偷工减料”行为的根源在哪里?老杨总结如下:
1.商业利益导向: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短期收益优先”,牺牲长期口碑,比如很多软件大厂为抢占市场占有率不惜压价竞标,低价中标后又通过压缩实施成本、减少功能投入这种“偷工减料”的行为来确保利润,比如部分软件公司追求 “项目数量” 而非 “项目质量”,要求团队 “3 个月完成 1 个项目”,为快速进入下一个项目,强制压缩 “测试、培训、文档” 等耗时环节,导致 “交付即甩锅”;最终导致交付成果缩水、服务质量下降。
2.自身能力短板:
老杨相信大部分软件公司是很想做好企业的数字化项目的,但奈何自身能力不足,尤其是在架构设计、业务理解与实施交付等关键环节存在明显短板,这就导致不得不进行“偷工减料”,比如一些软件公司的项目经理同时负责3-4个项目,精力分散,只能通过简化工作流程、减少沟通来维持进度,遇到复杂问题时只能选择回避或妥协方案,导致技术债堆积,后果就是让企业用户口不堪言,系统稳定性差、功能无法落地,最终损害的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信心。
3.客户认知偏差也是导致“偷工减料”的重要推手:
这些行为体现在过度压价、盲目赶工期上,给软件公司以“偷工减料”的借口,比如某企业要采购一套ERP系统,预算仅为市场均价的60%,并要求3个月内上线,面对如此需求软件公司也只能通过砍功能、砍流程、压缩实施周期这些“偷工减料”的手段勉强交付。所以出现问题往往都是双方责任不能单方面归咎于软件公司。
所以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软件公司的“偷工减料” 并非单一主体的问题,而是软件公司 “短期利益驱动”、企业 “认知与约束不足”、行业 “监管与标准缺失” 共同导致的系统性困局。唯有重建价值共识,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才能打破恶性循环,否则“偷工减料”的行为将不断重复上演。
最后老杨总结一下,企业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的那些“偷工减料”行为并非是偶然现象,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最核心的原因是一个被扭曲了的“省”字,即:
1.认知上的偏差导致“想省就省”,因为双方都认为 觉得关键环节不重要 ,这是认知缺失 ;
2.机制缺陷导致“能省则省”,因为关键环节 没人管、没人担责 ,这是管理漏洞 ;
3.资源不足导致“不得不省”,因为一些企业 没钱、没人、没时间 ,这是无奈之举 ;
4.能力薄弱导致“不知道不能省”,因为企业领导意识与 识别不了风险 ,这是能力盲区。
那些将数字化失败归咎于技术的企业,往往忽略了“过程偷工减料” 这一核心症结。只有摒弃 “短期主义” 思维,杜绝 “关键环节缩水”,以 “业务价值为核心”,扎稳数字化建设的每一步,才能真正享受到数字化技术带来的红利。
你认为呢?欢迎评论区留言!每一次仓促上线的背后,都是对“省”字的过度执念在作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湘江数评”(ID:benpaoshuzi),作者:老杨,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