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数字化系统应用不当,责任在谁?

湘江数评-老杨·2025年11月24日 09:22
企业数字化转型失败,低代码系统落地难,技术与管理问题并存。

近日某粉丝朋友看到老杨发布的关于如何用好低代码的视频后,特意就软件系统的应用落地问题与老杨微信语音聊了很久,也谈了很多的应用案例,发现一个共性问题:很多企业把系统用不好要么归咎于软件“不好用”,要么就说软件公司实施能力不足,或者干脆甩锅给信息部门,企业极少反思自身的管理问题。那么为什么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做了这么多年,市面上鲜有成功且可复制的案例?老杨认为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必要深度剖析一下,那么今天就以低代码系统的落地为例,深入剖析其中的关键症结。

低代码系统为什么用不好?

老杨认为原因有如下:

第一,低代码系统本身的问题

那么这些问题就包括低代码本身的技术问题、功能问题、适配问题、实施能力问题、服务问题等。

与其他新兴技术一样,低代码技术在发展初期也存在诸多不成熟之处,但这并不妨碍在舆论宣传上将其描绘成万能良药,用看似完美的PPT方案来掩盖其技术缺陷与适用边界。当然这都是以牺牲用户体验为代价的,同时也加剧了用户对低代码技术的不信任感。虽然随着技术的发展,低代码平台的稳定性与扩展性已逐步提升,但其局限性依然存在,尤其在复杂业务场景下难以灵活适配。低代码虽然一直在方案演示中向企业客户强调其“拖拉拽”即可构建应用的便捷性,但实际落地时却忽视了客户的需求复杂性,这就需要大量定制开发来弥补功能短板,但问题恰恰就在于企业用户数字化能力低,大部分企业都无软件开发人员难以独立完成个性化功能开发与维护;即使有技术实力的公司,一些低代码平台的技术封闭性也导致企业难以凭自身技术能力突破平台限制,最终仍需依赖原厂技术支撑,虽然软件公司虽然可以提供技术支持,但较高的服务成本与响应延迟又让企业望而却步,最终让企业觉得被技术绑架,失去了自主可控的主动权。企业原本希望通过低代码实现敏捷响应业务变化,结果却陷入新的技术依赖困局,系统越用越僵化,需求响应反而更慢。这种“看似提效实则添堵”的落差,进一步加剧了管理层对数字化投入的怀疑与动摇,最终导致项目停滞或废弃,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低代码本身的技术问题不解决,其“敏捷交付”的承诺便成空中楼阁。售前商务不负责任的夸大宣传与实施落地间的巨大落差,使得企业在项目启动后才逐步意识到技术边界与能力缺口,此时沉没成本已高,进退两难。这种“画饼式”营销透支了企业客户对低代码平台的信任,也让后期的市场拓展愈发艰难。

第二,企业本身的管理问题

企业本身的管理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这些问题包括认知问题、规划问题、推进策略问题、运营管理问题等。

为什么一些技术实力强的企业引进了低代码平台后仍难以见效?根源还是在于内部的管理机制问题,比如一些企业引进低代码平台,原意为提升业务部门的技术融合能力,提升需求实现响应的敏捷度,但实际上引入后业务部门却以“技术太复杂”为由拒绝使用,反而还是依赖于信息部门的支持来提需求、改系统,导致低代码平台沦为信息部门的专属工具,业务与技术之间的协同壁垒依然存在。还比如一些企业引入低代码平台的初衷是为了弥补原生开发的短板,加快业务需求的实现响应速度,但问题就在于软件开发人员却因担心低代码会削弱自身技术话语权而抵触,甚至暗中抵制低代码平台的推广,导致原生与低代码两种技术形成对立,不仅未能实现互补协同,反而造成资源内耗。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造成企业内部技术路线的分裂与资源浪费,低代码平台无法发挥应有的敏捷优势,反而加剧了部门间的摩擦与不信任。原本应作为提效工具的平台,最后变成了内部权力博弈的焦点,导致项目推进缓慢、成本攀升。

第三,企业数字化推进策略的问题

企业数字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推进策略是不同的,在数字化建设初期由于业务需求较为集中且系统架构相对简单,企业往往能通过局部试点快速见效,此时低代码平台的应用可有效支撑敏捷迭代。但随着数字化建设的深入,业务场景日益复杂,系统间集成需求激增,若仍局限于单点应用思维,低代码平台便会因缺乏统一规划而陷入“碎片化”困局。同时如果管控不到位,各业务部门各自为战,最后的结果就是开发出大量孤岛式应用,反而会加剧系统集成难度,推高运维成本,最终制约整体数字化转型进程。而一些企业数字化建设已经历经多年,在内部系统与数据孤岛林立的情况下妄图用低代码平台强行打通,却忽视了底层数据治理与流程重构的重要性,结果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低代码平台会因此背了黑锅。

因此企业引进低代码或者其他软件系统还是应以系统性思维统筹规划结合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与技术体系协同推进。这一过程中企业CIO的推进策略尤为重要,需明确低代码平台在企业技术生态中的定位,既要避免将其视为简单的开发工具,更要防止陷入“技术万能论”的误区。

数字化推进策略的重要性

在企业的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推进策略是决定技术能否真正赋能业务的关键。为什么一些企业引进了各种数字化系统反而都用的不伦不类,根源往往在于忽视了业务本质需求而盲目追求技术先进性与项目规模,企业领导认为既然做数字化一定要规模做大,最好能一次性能实现平台化、数据化、智能化,而一些CIO更希望所经手的数字化项目规模越大越好,以彰显个人能力和政绩。这种自上而下的“大而全”推进策略,往往是开头有多风光结尾就有多惨淡,所以老杨认为做任何数字化项目需要一个务实的推进策略,从业务痛点找切入点,以小切口推动大变革,勿贪大求全。

老杨始终认为,应用成熟的第三方系统也好,自研的软件也罢,无非都是一种实现手段而非目的,关键还是在于如何认知、如何应用、如何让其真正服务于业务产出价值。影响数字化系统产生价值的原因既有技术问题、实施问题、服务问题,更有企业对数字化的认知问题、推进策略以及运营管理问题。任何问题都是系统化的,不能仅靠单一技术或工具解决。不能让技术背了管理的锅,也不能让无知浪费了有限的资源。

那么你的企业数字化系统用的是否顺利?是否产生的预期的效果?欢迎评论区留言一起探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湘江数评”(ID:benpaoshuzi),作者:老杨,36氪经授权发布。

+1
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一个混迹企业十几年的IT老兵聊数字化转型; 分享经验与干货

下一篇

拼到最后的,是执行力。

43分钟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