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仓变形记

天机小助手·2025年10月01日 15:49
前置仓正在进行着自我突围。

前置仓正在进行着自我突围。加重资产、深入生产环节,试图在对手熟悉的流量和补贴战场之外,开辟一条新航线,构筑差异化。      

前置仓混战打到今天,早已不是拼速度和补贴的二维游戏。

叮咚买菜交出首份全年盈利,朴朴超市在福建筑起深厚护城河,这个曾被资本催熟、又被质疑模式的行业,总算迎来一丝喘息。

可战场从来没有真正平静过。

美团闪购、淘宝小时达、京东秒送等巨头正带着流量和庞大生态高速杀入,把“半小时送达”从生鲜拓展到几乎所有品类。战线被迅速拉长,战火像漩涡般把所有玩家卷进来,逼得每一家不得不应战。

对于小象超市、朴朴超市、叮咚买菜这些原生前置仓选手来说,早期的优势在被蚕食,必须想出全新的打法,才能在这场竞争维度更高的战争中活下去。

前置仓餐饮化

餐饮化,是一种解法。

近期,不少前置仓企业开始试水餐饮业务。小象超市推出了果切业务,朴朴超市在福州总部开出了“朴朴厨房”。前置仓不再只是商品的中转站,而是向上游的加工、制造环节延伸。

这种调整并不仅是多增几个品类,更是对盈利模式的一次结构性重构。

以朴朴厨房为例,这是一个全自营的业务,涵盖快餐、简餐、现制饮品等多个方向,直奔年轻白领的工作餐市场。朴朴敢入局,是因为它在供应链和履约端已经有了成熟能力,可以低成本切入餐饮赛道。

首先,在供应链端,厨房的食材直接接入朴朴原有的生鲜采购网络,无需额外搭建渠道,大幅减少了早期投入,降低试错成本。加之,自有品牌体系的存在,也让原材料在价格上更有优势。

履约端的优势同样明显。朴朴的外卖配送由自有团队完成,在福州、厦门等城市,通过精细化运营,将履约费用率控制在15%左右。这一成熟体系,让朴朴在效率与成本都极度敏感的外卖市场,有了可操作的进入空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朴朴厨房不是一个孤立的新业务,而是一次流量结构的调整。

朴朴的目标是利用餐饮业务的高频消费,带动相对低频的超市入口,实现内部循环,从而在成熟市场中稳固用户基础。

更长远看,未来可能探索出“前置仓+外卖”的新模式。传统餐饮外卖要承担门店租金和平台抽成的双重压力,而前置仓的仓储成本相对较低,自有履约体系还能将餐饮和零售订单合并配送,摊薄单笔订单成本。不仅优化了成本结构,也为新业态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最重要的是,餐饮化的毛利率一定比普通商品高,而且能提升消费者购物频次。

众所周知,前置仓的便利背后,是高昂的履约支出。前置仓单笔订单需支付4-6元的骑手配送费、约1元的拣货成本,以及仓租、水电等固定开销。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朴朴的履约成本占营收17.5%,叮咚买菜更是达到21.4%。

要实现盈利,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日订单量超过2000单、客单价高于65元、毛利率达到25%以上。加之在即时零售竞争日趋激烈、价格战和补贴战频发的环境中,利润空间持续被压缩。

因此,前置仓“烟火气”的背后,是可以通过进入制造环节,获得更高的毛利,用餐饮业务的利润去对冲高昂的履约成本,以此提升整体模式的可持续性。

新业态探索

另一条路径,是解决前置仓SKU和品类的局限。

据悉,叮咚买菜要推出大仓计划,实现与小仓的协同;与此同时,小象超市上线“明日达”,并加速大型线下门店的进程,还有前置仓玩家在配送上出新,为高单价、高毛利商品增加更远的配送半径。

这些举动的表面上是业务创新。实际背后,是前置仓在突破SKU容量和品类深度的极限,玩家们想要将角色从应急补充升级为日常主战场。

在市场的打法上,大体可以分为两条路径:一类,是依靠运营,让有限的仓储空间容纳更多SKU,实现无形扩张;另一类,是通过业态和渠道,进入更多消费场景,让用户在不同时间段都能被平台触达。

这两条路有不同的难点。前者考验的是仓网协同,后者则更多依赖资本投入和多业态的管理能力。

首先,看叮咚的大仓计划,叮咚买菜由于在前置仓面积较小、SKU丰富度不足的情况下,引入了“中心仓+前置仓”协同模式。一旦中心仓面积更大、品类会更全,负责长尾商品的集中存储。小型前置仓仅放少量库存,缺货触发设定阈值时,由中心仓实时调拨补货,实现空间效率与品类覆盖的平衡。

由此,虽能在有限空间内提升商品丰富度,但也带来新的运营挑战。长尾商品需要在中心仓和多个前置仓之间进行精准调拨,一旦预测不准,将增加频繁运输或库存积压的风险,以及调拨过程涉及拣货、分装、配送等环节,可能延长补货响应时间并推高运营成本。

另一种思路,是调整配送半径。常规前置仓覆盖1-3公里,扩大范围意味着成本和时效风险。但对于标品的高毛利商品,这些都可被利润抵消,且用户对此类商品的时效要求较低。延伸配送范围,能在不增加固定投入的情况下,转化更多高价值订单。

如果说无形扩张关注的是SKU数量和空间效率,有形延伸则追求场景覆盖。

小象超市的布局就是后者,它一方面用“明日达”抢计划性采购和囤货需求;另一方面,通过近6000平米的大型线下门店,获得家庭大额采购和到店体验的客流。

想要通过线上与线下协同,让用户在不同需求、不同时间都有入口。不过,大型门店的租金、人力和运营成本同样是长期挑战。

而无论是在增加SKU,还是想多场景覆盖,方向都是一致的:让前置仓的品类更全、覆盖更广,提高用户的依赖度。

推动这种转变的,是竞争和消费者习惯的快速变化,即时零售早已从“送菜”走向“送万物”,美团闪购、京东秒送这样的平台半小时送达,SKU多达数万,几乎覆盖所有生活所需。而300-500平方米的前置仓,几千SKU就是天花板,差距肉眼可见。

有业内人士向《灵兽》表示,现在的即时需求里,葱姜蒜只是基础,数据线、创可贴甚至袜子,用户都希望半小时送到。前置仓如果跟不上这个全品类趋势,更多场景将被闪电仓和平台截走。

因此,不论是仓网协同、配送半径优化,还是“明日达”叠加线下大店,本质都是在拆解需求,扩展可服务的半径,并在全品类的战场上争取有利位置。

效率

但为了提升盈利能力、容纳更多SKU,前置仓的运营模式就会变得越来越“重”。

比如,仓内开始增加了厨房和加工区;后台的SKU管理要兼顾高频调拨和长尾商品;订单类型也日趋复杂,现制、冷冻、常温商品需在同一套履约流程下完成打包。

模式变重,直接影响了运营效率。一位零售业内人士向《灵兽》表示,“过去‘一人跑全场、拣全单’的作业方式,在当前多温层、多功能的仓内场景中效率低下。拣货路径的复杂性大幅增加,波次合并与时序控制的难度也随之提升。”

据悉,为了稳定效率,小象超市和朴朴超市在个别仓内引入了“悬挂链”。这通常用于盒马商超,以解决大空间、跨区域的拣货效率问题。在前置仓这种小型空间内引入该设备,也是为了在未来解决更复杂的分拣。

硬件升级的另一面,是资本开支的增加。

过去有数据比对,叮咚买菜的前置仓面积小、结构简单,硬件投入可控;盒马的大型仓则需要悬挂链、提升机等重型设备,所以,叮咚的单仓投资比盒马低。设备规格的差异也会影响成本和利润。

建设模式由此分化:投入重、建设周期长的大仓,在功能性和空间利用上更有优势,但复制速度会放缓;轻投入的小仓扩张快,但在功能扩展时需额外投入补强效率,才能应对更复杂的运营需求。

对于平台型巨头而言,全品类+高频是优势;而对于以速度为核心的前置仓来说,关键在于能否在更重、更复杂的运营下保持稳定履约时效。面对巨头们高SKU、广覆盖的现状,简单的仓配效率优化显然无法媲美。

悬挂链或许只是一个起点,未来可能会有更多自动化设备加入,以应对更复杂的需求。

至此,前置仓赛道的竞争逻辑正在被彻底重构。

面对平台巨头的全方位围剿,前置仓正在进行着自我突围。加重资产、深入生产环节,试图在对手熟悉的流量和补贴战场之外,开辟一条新航线,构筑差异化。

然而,这是一条没有退路的险棋。这条差异化的道路上布满荆棘,每一步都需要巨大的投入来验证。无论是餐饮业务的研发、食品安全管控,还是重资产投入后的坪效提升,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满盘皆输。

毕竟,在资本耐心耗尽之前,留给犯错的机会,已经不多了。(灵兽传媒原创作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灵兽”(ID:lingshouke),作者:十里,36氪经授权发布。

+1
18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氪星管理员

TA没有写简介,但内敛也是一种表达

下一篇

大厂进攻下,AI公司的突围

3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