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国庆长假,新能源车主每次充电都搞不清楚这个问题

智行驾道·2025年09月29日 18:49
车企爱强调“800V”,但充电桩写的是“kW”。

车企爱强调“800V”,但充电桩写的是“kW”。

今年国庆与中秋相连,形成了长达八天的超级假期。足够长的时间,加上高速免费,无疑为规划一次惬意的自驾游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谈及自驾游,新能源汽车的能耗支出优势,可是相当明显。“我新入手的某自主品牌中型SUV,工作日在城市道路与高架路混合路况中,往返七八十公里。在动能回收设置为‘标准’模式下,其百公里电耗稳定在约14kW·h.”

该车搭载了容量为78kW·h的电池包,即便以80%的纯高速实际续航达成率来保守计算,满电状态下也能轻松跑出约450公里的纯电续航。若按照当前快充站每千瓦时1元的平均电价计算,百公里出行成本仅为17元左右。

新能源汽车的能耗支出优势着实亮眼,但美好的旅途,还离不开高效的补能。当我们在服务区或充电站为爱车“加电”时,一个有趣的现象浮出水面:车企在宣传时,热衷于强调“800V高压平台”或“4C超充”这样的概念,但充电桩的屏幕上,最醒目的数字,却是以“kW”为单位的充电功率。

单位不一致,为何车企不跟?

要厘清这个看似矛盾的宣传逻辑,我们首先需要重温一个初中物理学的基础知识:

充电功率=充电电压×充电电流(P=UI)。

这个简单的公式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决定充电快慢的,是功率(W),而不是单独的电压(V)或电流(I)。就像我们给手机充电时,关心的是充电器是18W还是65W,而不是它的输出电压是多少伏。

毕竟电池容量的计量单位是千瓦时(kW·h),用功率来计算充电时间最为直观:一块100kW·h的电池,用200kW的充电桩,理论上30分钟就能充满。这种计算方式,即使是对物理不太敏感的消费者也能轻松理解。

既然如此,车企为何钟爱宣传“800V”?

多角度考虑,谈电压更恰当

需要说明,车企的宣传策略,往往是技术、营销和消费心理多重因素交织的产物。“800V”这个概念的流行,正是这一复杂逻辑的典型体现。

技术层面看,我们知道了充电功率=充电电压×充电电流(P=UI)这条公式,了解到提升充电效率的路径无非是提高电压(U)或提高电流(I),亦或是两者兼顾。

然而,在工程实践中,这两条路径的挑战与代价截然不同。这里需要引入另一个关键的物理公式——焦耳定律:

发热功率=电流²×电阻(P=I²×R)。

这个公式揭示了一个核心问题:电能在传输和充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与电压无关,却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这意味着,如果为了追求高功率而盲目增大电流,包括充电桩、线缆、车辆接口和电池在内的整个充电系统,发热量将呈指数级增长。

这不仅会导致大量的能量以热能形式被浪费掉,更会给系统的散热设计带来巨大挑战,甚至引发严重的安全隐患。

相比之下,提高电压是一条更为“优雅”的技术路线。举个例子,要实现400kW的充电功率,我们可以选择“400V × 1000A”的方案,也可以选择“800V × 500A”的方案。后者的功率与前者完全相同,但由于电流减半,其在相同电阻下的发热功率仅为前者的四分之一。

因此,从技术角度看,高电压平台从技术上实现同等高功率充电时,可以使用更细的线缆(降低成本和重量)、减少热量产生、提升充电效率。电压(U)作为车企在设计三电系统时拥有较大自主控制权的变量,其提升直接反映了车企在电气架构、电源管理和核心零部件上的技术突破,自然成为展示技术实力的绝佳窗口。

而通过电压来展示技术实力,也是一种营销风向。

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初期,市场主流产品普遍采用国家标准的交流慢充,充电电压较低。彼时,特斯拉凭借其独特的380V直流快充技术和自建的超级充电网络,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充电快”的标杆形象。特斯拉的电压平台,在当时成为了“快”的代名词。

为了在“补能体验”这一核心战场上实现超越,“800V”作为下一代高压平台的代名词应运而生。这个数字不仅在数值上实现了翻倍,更承载了一种营销叙事:当别人还在用上一代技术时,我们已经迈入了“第二代电车体验”。

“800V”巧妙地将“发热更低、效率更高、充电更快”这些复杂的工程优势,浓缩成一个简单、响亮且具有科技感的标签,形成了对标甚至超越先行者(如特斯拉)的有力话术。

好用好理解,也更好藏猫腻?

从“慢充”到“快充”,再到“800V”,这样的宣传路径对消费者的确更友好。即便不了解背后的物理原理和营销趋势,也能通过“数字越大越好”的直觉,轻松理解技术的迭代感。然而,这种简化,也为“文字游戏”留下了空间。

首先,所谓的“800V高压平台”,并不意味着车辆真的能达到800V的充电电压。行业内有个不成文的潜规则:只要电压超过400V,就可以称为“800V高压平台”。

以市面上一些热门车型为例,较早提出800V高压快充的小鹏G9,在售的2025款长续航Max,额定电压为569V;长安阿维塔11 2025款Max纯电版,额定电压572V;保时捷Taycan两款不同容量电池包,额定电压分别为分别为613V和723V。可见,这些“800V高压平台”车型,额定电压基本和800V还有一段距离。

即便车辆的电池系统支持800V,也分为“全域800V”和“局部800V”。“局部800V”可能仅指电池和充电系统支持高压,但车内的电机、空调压缩机、车载充电机(OBC)等核心部件仍然工作在传统的400V电压下,需要通过昂贵的DC/DC转换器进行降压。这不仅增加了成本和复杂性,也会在电压转换过程中产生能量损失。

而“全域800V”则意味着从电池到电驱、热管理、充电等所有高压部件都工作在800V架构下,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代际革新。实现“全域800V”的关键,在于一种名为“碳化硅”(SiC)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

相较于传统的硅(Si)基半导体(如IGBT),碳化硅(SiC)拥有更高的耐压能力、更低的导通电阻和更快的开关频率。这意味着使用SiC器件制造的逆变器、转换器等电力电子元件,可以在更高的电压和温度下工作,同时体积更小、重量更轻、效率更高。

正是SiC技术的成熟和应用,才为“全域800V”架构的普及铺平了道路,让高压平台的优势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

行业在进化,标准也该更新

车企未必会因为“真假800V”争论,但政策却引导行业往着成熟有序的方向发展。

今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这是国家部委层面第一次针对大功率充电设施出台专门文件。

文件当中,通知提出适度超前布局大功率充电设施的说法,无疑是备受关注的,到2027年底,全国大功率充电桩要超过10万台。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内,我们将看到充电基础设施的一次重大升级。

通知中提到的“大功率”到底是多少呢?虽然文件没有给出明确的数字定义,但业内一般认为,大功率充电设施的充电功率不低于480kW,最高可达800kW甚至更高。在这个功率水平下,一辆搭载100kW·h电池的车型,理论上10-15分钟就能充到80%。

这种以功率为核心的标准制定思路,反映了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无论是“800V平台”还是“双枪充电”,最终都要落实到充电功率这个核心指标上。直接标明瓦数,不仅更加科学准确,也让消费者的选择更加明晰。

从技术发展角度看,大功率充电正在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充电桩制造商在研发液冷充电枪、智能功率分配系统;电网企业在升级配电设施,探索储能与充电站的融合;车企则在优化电池管理系统,提升车辆的充电承受能力。这种全产业链的协同进化,正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向成熟的标志。

更重要的是,功率标准的统一有助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当充电站明确标注“480kW”而不是模糊的“超级快充”,当车企宣传“最大充电功率350kW”而不只是“800V平台”,消费者就能更清楚地了解产品性能,做出理性选择。这种透明度的提升,对于建立健康的市场秩序至关重要。

技术进步永远值得赞美,800V高压平台确实代表着电动汽车技术的重要突破。但消费者需要的不仅是炫酷的技术名词,更是实实在在的使用体验。当产业逐渐成熟,标准日益完善,相信未来我们看到的将不再是各种令人困惑的技术参数,而是简单直观的性能指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行驾道”,作者:太平洋J2台,36氪经授权发布。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斯科特·波切塔从泰勒·斯威夫特到赛车,身家4.5亿美元。

4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