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最后的疯狂?补贴退坡的末班车经济学
2025年的秋天,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上演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速度与激情。
理想i6上市后,几个小时就收获了超过2万个大定订单;鸿蒙智行秋季新品发布会后,全新问界M7在24小时大定订单迅速突破4万个;蔚来新ES8上市后,大定订单超过了今年4万辆产能上限。
在这片狂热的景象之下,一个冰冷的倒计时正在滴答作响:2025年12月31日,它不仅是日历的翻页,也是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免税额不超过3万元)政策的终点,还是2025年“国补”的最后窗口期。
图/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从2026年开始,多项购车优惠退坡。消费者们争分夺秒地锁单,仿佛在搭乘最后一班福利列车,而车企的产能与交付系统却在这场突击考验中频频告急。
北京的蔚来车主孙先生在9月20日抢购新ES8时,遭遇系统崩溃,苦等8分钟才锁单,提车时间排到了2026年1月底。虽然蔚来承诺“兜底”购置税政策,但1.5万元的置换补贴可能没了。
这场由政策和市场共同催生的“最后的疯狂”,究竟是消费者的理性抉择,还是泡沫下的集体冲动?当狂欢落幕,那些因车企原因无法准时提车的消费者,他们的损失又该由谁埋单?
1. 购置税与补贴退坡下的“最后盛宴”
中国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已实施十年,直接推动行业渗透率从0.3%跃升至50%以上。但从2026年1月1日起,政策将迎来实质性调整:购置税从全额免征改为减半征收,且单车减免上限仅1.5万元。
图/2026年购置税新政调整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以长续航版特斯拉Model Y L为例,因为它的定价33.9万元就是减免购置税的“标尺”。已知:购置税=裸车价÷1.13×10%,那么,特斯拉Model Y L的购置税就是3万元。所以,2025年买的话,购置税刚好减免;2026年买的话,购置税就需要1.5万元。
图/特斯拉Model Y L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这也意味着,一辆30多万元的新能源车,明年购车成本将相当于多买一台高端笔记本电脑,40多万元的车型则等同于多支付一个奢侈品包包的费用。这种“政策红利叠加期”的稀缺性,成为刺激消费的直接动因。
除了国家级政策,地方消费补贴也在加速退坡。2025年以来,多地推出“额度有限、先到先得”的补贴政策,与购置税减免形成叠加效应。
比如海口、成都、大庆等城市,购买新能源车额外补贴3000-5000元,叠加置换补贴1.5万元和车企的保险优惠活动等,优惠甚至能达到3万元。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城市,如连云港,虽然有补贴政策,但不与汽车报废更新和置换补贴叠加,大家需要了解清楚。
图/四川--海南地方补贴政策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这种双重优惠让消费者切实感受到 “早买早划算”。真金白银的差额,成为驱动消费者在年底前果断下单的关键因素。
金秋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上正在发生赶补贴末班车的火爆行情。
鸿蒙智行与蔚来引发的订单风暴成为2025年秋季车市的一大奇观。在蔚来新ES8上市后,由于订单火爆,官方订车小程序甚至一度被挤瘫痪,不少消费者面临错过补贴的风险。
事实上,政策退坡背后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逻辑。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政策驱动正在逐步让位于市场驱动。这种转变并非对行业的打压,而是鼓励行业自身造血,走向成熟的标志。未来市场竞争将更集中于技术、成本控制与用户体验。
2. 数万大定背后的真相与成本解析
这段时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订单风暴,大家有目共睹。
全新问界M7上市前的小订订单突破22万,尚界H5的小订也达到15万,再加上享界S9T上市首周破万的订单,鸿蒙智行单周新增订单就超过10万辆。
这样的热度并非偶然,背后是产品力、政策窗口期和营销助推的三重合力。
从产品力来看,问界M7搭载的鸿蒙座舱能实现手机、车机、家居的无缝互联,解决了很多用户的互联痛点;蔚来ES8采用的碳化硅平台让续航突破600公里,还支持3分钟快速换电,这些核心配置都戳中了消费者的需求。再加上购置税退坡的倒计时,消费者都明白明年购车成本会增加,自然愿意提前下单。
图/蔚来ES8碳化硅电驱系统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车企火上浇油推出的限时保价、交付承诺等营销策略,又进一步制造了消费者下单的紧迫感。有行业数据测算,仅购置税减免这一项因素,今年四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同比增幅可能会超过50%。
尽管订单数据足够震撼,但行业内关于其真实性的讨论从未停歇。蔚来董事长李斌就曾直言:“如果按照大家公布的订单数统计,都有1亿辆了。我们没有参与这个‘通货膨胀’。” 这番话点出了行业内的一个隐忧,订单统计口径的差异,让数据很难完全反映真实需求。
很多车企公布的订单其实是“小订”,消费者只需支付很少的订金,而且可随时退订;真正能反映购买意愿的“大定”,通常需要支付5000元及以上,且退订有一定条件,两者的转化率往往只有10%-30%左右。
还有部分消费者会同时在多个品牌下订,最终只选择一辆车,这也导致订单量虚高。更有甚者,一些经销商为了完成厂家的考核指标,会自行垫付定金制造虚假订单。这种数字狂欢虽然能短期提振市场信心,却损害了行业的公信力,也让普通很难判断真实的市场供需情况。
除了政策变动带来的直接成本差异,消费者购车时面临的成本构成其实更为复杂。例如电池成本,2025年动力电池价格已经降至0.4元/Wh,相比2022年的高位直接下降了40%,以一辆搭载100kWh电池包的车型为例,单电池成本就从6.5万元降到了4.2万元,这部分成本节约直接反映在了车价上。
图/新能源动力电池相关材料价格 来源/锂电研究 新能源观截图
再例如智能配置的溢价,主流智驾系统激光雷达等核心部件的降价,让高端车型的价格逐渐下探,更多消费者能买得起带高级智驾的车型。
3. 狂欢下的隐忧:如何应对“幸福烦恼”?
火爆的订单量,正在给车企的供应链和交付体系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一场关于交付能力的大考已经拉开序幕。整个行业都在承受着供应链和生产线的双重压力。
在供应链端,电池、芯片等核心部件的需求突然暴增,宁德时代、比亚迪半导体等主要供应商不得不开启24小时加班模式,即便如此仍有部分车企因为缺件陷入等米下锅的困境。
生产线方面,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一再提升单班产能,还是无法满足Model Y的订单需求;蔚来在产能上优先ES8和乐道L90,其他一些车型自然要做出一些让道。而在交付环节,不少车企因为物流网络跟不上,导致车辆积压在港口或仓库,无法按时送到消费者手中。
非个人原因造成消费者的损失,这笔损失该由谁来承担,成为了市场关注的核心焦点。
蔚来率先行动,针对新ES8推出了明确的购置税兜底政策:凡在2025年12月31日前完成锁单的订单,若因厂家原因需跨年至2026年交付,蔚来将通过发放“购置税差额补贴券”承担因购置税退坡产生的差额,最高可抵扣1.5万元。
图/蔚来全新ES8安心锁单方案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据悉,目前仅有蔚来明确了这样的政策,其他车企仍在观望。
即便这样,也并不意味着新ES8的用户会高枕无忧,比如上文提到的孙先生。孙先生表示,他已经将置换补贴损失的情况,通过销售反映给了蔚来总部,蔚来“答应研究”。显然,有此困扰的准车主不在少数。
截至发稿,蔚来方面还没有任何反馈。
正如孙先生所言,1.5万元不是小数目,如果企业不兜底,等车时间又太长的话,一定会导致很多用户最终放弃蔚来转投其他品牌。
从法律角度来看,大多数购车合同都会约定“因不可抗力导致延迟交付,车企不承担责任”,但“系统崩溃”“产能不足”是否属于“不可抗力”,在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界定,这也会引发纠纷。
此外,地方补贴的“先到先得”规则,也给消费者增加了额外的风险。例如连云港的政策,不仅要求购车发票须在12月31日前开具,还规定补贴申报要在明年1月10日前完成,一旦逾期就视为自动放弃。
图/连云港焕新补贴要求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订单狂欢的背后,更值得警惕的是售后服务与用户体验能否跟上前端销售的步伐。今年三季度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的投诉量同比增加了37%,其中交付延迟和虚假宣传的占比超过60%,这说明前端销售的火热已经开始引发后端服务的“消化不良”。
金秋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末班车”狂欢,本质上是政策红利、产品迭代与消费心理共振的结果。对消费者来说,在政策退坡前下单,是基于成本控制的理性选择;对车企来说,这既是抢占市场份额的机遇,也是检验供应链韧性和服务能力的试金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能源前瞻”(ID:xinnengyuanqianzhan),作者:新能源观察家,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