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土菜馆“大杀四方”,但考验还在后头

餐饮老板内参·2025年09月28日 19:44
市场冷水随之而来

8万人次/日搜索量,土菜馆全线爆发

近两年,各地的“土菜”品牌正在以风卷云涌之势,迅速占领城市餐桌。

所谓土菜,一般是指:不同地域不同族群本地食材、本地手法、本地口味的家常菜。更大点来说,是通过商业化与品牌化筛选,寻找到土菜之中的现代基因,最终呈现出的味觉表达。

在北京,位于南三环附近的宋家庄鱼市·乡野土菜,红砖老厂房、矮脚板凳、琳琅满目的新鲜蔬菜、现捞杀的活鱼,宛如一座热闹的南方市场,自今年3月开业以来就成了排队新宠。

目前,该品牌已在北京开出3家门店,人均消费约90元,主打湘潭风味的水煮活鱼,采用“围炉煮菜”模式,避开与头部湘菜品牌的正面竞争。

廖哥土鲫鱼这个从广西起家的湘菜品牌简直“杀疯了”。这个2021年创立的品牌,以人均33元的极致性价比,目前全国门店数量已经冲到170家。最近,南宁更是“一口气”新开4家,成为当地最炙手可热的“下饭菜”。

在深圳,土菜的表达则被赋予了更时髦的气质。上个月,农耕记·湖南土菜在福田领展中心推出华南首家概念店,号称“把山野丛林搬进CBD”,环境秒变绿野仙踪风。

除了地道湖南菜,他们还推出了洋气的“漂亮饭”,比如“擂椒皮蛋配法棍”。长期以来,农耕记都是深圳湘菜赛道的流量担当,其红火也证明了土菜品牌的多样化可能。

以上提到的,都是湘菜系的土菜馆。过去说起“土菜”,人们往往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湘土菜。

但如今,土菜的风潮早已突破地域局限,从湖南一路蔓延,席卷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江西等多个省市,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其中,当下紧随湘菜之后的当属赣菜。近两年,“赣不怂”“回家吃饭”“野赣南”等江西土菜品牌迅速蹿红,在全国多个城市接连开花。

还有正逐渐冒头的徽菜系,“傻子土菜”目前门店数虽然不多,被誉为“合肥土菜天花板”,500多平方米的店,据说,单店月营业额能达到150-160万。

这股热潮也有数据支撑。天眼查显示,目前与“土菜”相关的餐饮企业已超11万家,今年前8个月就新增近2501家。

与过去“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慢热不同,如今的土菜在社交平台的助推下往往一夜爆红。巨量算数显示,过去半年“土菜”相关搜索量持续走高,平均每天超8万人搜索,同比翻倍。

土菜馆以接地气的姿态扎根城市,又保留乡野的灵魂,在一轮又一轮的怀旧热潮中,不断刷新着城市餐饮的想象力。

活鱼现杀,土鸡现宰,土菜的走红从食材开始

其实,土菜并不是全新的产物。早年的农家乐,就主打地道的乡土菜和浓厚的烟火气。然而,随着模式老化、吸引力下降,农家乐逐渐式微。去年12月,有媒体报道,全国已有超8万家农家乐关停,整体生意下滑达40%。

可对比之下,今天的新土菜餐厅却能迅速崛起。为什么它们能接过“乡土菜”的招牌,并跑出新增长?

1、在新一波土菜馆的叙事里,“食材”变成了一种信任背书

在反预制菜、反工业化以及价值回归的背景下,新土菜馆最打动人的地方,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食材本身。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土菜馆把琳琅满目的原材料直接摆进餐厅。

正如“傻子土菜”的老板所说,如今的食客格外认真,走进店里第一件事就是盯着食材展示区:“这鸡是哪儿养的?”“这菜是不是今天摘的?”

几乎所有的土菜馆都在反复强调一个核心——“好食材”,为的是弥补现代餐饮中消费者最容易缺失的东西——安全感。

比如,农耕记主打“90%的食材来自乡下,让深圳人吃到正宗家乡菜”;谢老九肉联厂·株洲土菜则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原料必须来自乡镇农户,而且“超过28小时的原材料绝不售卖”。

此外,许多土菜馆坚持“现杀现做”,活鱼现杀,土鸡现宰,蔬菜则由附近农户当天直送,让都市消费者能够直观感受到“食材新鲜”的诚意。

2、学习湘菜打法,但各地表达有所不同

土菜的底色始终是地方性。无论落地在哪座城市,土菜都必须以本地风味为核心。

新一波土菜馆刻意回归老派传统:坚持用乡野的烹饪方式,做最家常的菜。

许多门店会在入口附近设置明档厨房,把农村的土灶台、柴火灶“搬”进城市,配合整齐陈列的新鲜食材,营造出“现炒现做”的烟火感。

但仅仅强调地域性还不够。要在全国市场扩张,土菜品牌普遍借鉴了湘菜的打法。湘菜的成功,核心经验在于两点:一是打造一两道爆款菜品,形成强记忆点;二是强化独特的味型标签,让消费者一口就能识别。

这一逻辑如今被许多土菜品牌沿用。例如,江西土菜抓住“小炒”这一高频场景,主打“鲜辣入味”的口感,很快就在年轻消费者中形成口碑。

3、高端餐饮退潮后,人均100元的土菜成长为市场的新刚需

土菜馆的最大共识就是“高性价比”。它们普遍把价格控制在40到80元的人均区间,既满足了大众日常就餐需求,又保证了基本利润空间。

但与其他同样打“实惠”牌的餐饮不同,土菜并不是一味追求低价,因为所谓山野的食材、大山的东西,是稀缺的、是好的,好食材一定不便宜。

事实上,如今不少土菜馆的人均消费并不低。以合肥土菜为例,主流消费价格已经集中在人均100元左右。

在经济收紧周期里,传统商务宴请餐饮的人均300元以上消费逐渐走不动了,但宴请和聚餐的需求依旧存在。土菜馆凭借接地气的氛围和真实的“家常味”,开始成为这部分需求的替代选择。

尤其是带有轻商务属性的包厢,正在成为土菜馆的标配。

4、低投入、易复制、控成本

市面上大部分土菜馆都是走的轻资产模式。以民间粮仓为例,门店面积一般控制在200平左右,主要布局在商场或大型社区内。既保证了基本的餐饮运营,又避免了不必要的空间浪费。

早期的廖哥土鲫鱼正是在疫情冲击下,尝试了类似的轻模式开店。品牌从最初每月仅2000元房租的民宅起步,首家实验店成为验证生存能力的样本:租金低廉、装修简陋——用报纸糊墙,代替精装修,但依然保持了食材和口味的核心优势。

在消费降级的大背景下,这种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消费者价格敏感、注重实惠,而轻量化运营的土菜馆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低投入、易复制、控成本

正是这一底层逻辑,使得轻模式土菜馆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占领市场,实现规模化扩张。

昔日排队王突然闭店,土菜热度正盛,隐忧已现

当前的土菜馆,正处在品类快速成长期。新品牌层出不穷,开店速度惊人,市场热度持续上升。但这份热闹背后,也预示着未来可能进入“淘汰+集中”的阶段,市场份额最终会向头部品牌和少数具备差异化能力的玩家集中。

第一,幸存者偏差。 眼下被看见的成功土菜品牌,大多抓住了“标准化+性价比”两个关键点:菜品出品稳定、价格亲民,能够快速复制开店。但更多的土菜馆仍停留在“夫妻店”模式,靠手艺和熟客支撑,难以形成规模。即便是头部品牌,也并非高枕无忧:跨区域扩张面临水土不服,供应链、管理半径、口味差异都可能成为障碍。

第二,同质化风险。 走进不同城市的土菜馆,菜单越来越像,“剁椒鱼头”“小炒肉”“农家土鸡汤”几乎成了标配。装修风格也扎堆于“土+木+院子”:泥巴墙、竹篱笆、木门窗、土碗筷……一旦过度模仿,土菜的原生态特质反而被稀释,变成了不伦不类的“城市土菜”,缺少真正能打动人的差异化体验。

行业的脆弱性已经初现端倪。

近日,一位上海网友发文称,“吃饭皇帝大”在上海的所有门店已全部闭店。有进一步核实发现,该品牌在上海的三家门店页面均显示歇业状态,拨打门店电话也都无法接通。

成立于2016年的“吃饭皇帝大”,是一家主打湘西土家菜的全国连锁品牌,目前全国门店已超过40家。凭借地道湘菜和火爆的排队场面,它曾在上海和杭州成为“网红餐厅”。

对于闭店,官方理由是“租赁合同到期”,但品牌方也坦言经营压力巨大。事实上,早在关店前,就有消费者反映部分门店服务仓促、翻台率低等问题。

目前杭州有8家《吃饭皇帝大》门店,均显示正常营业。但上海门店的关停,折射出土菜品牌在快速扩张后面临的市场考验。

小结

归根结底,土菜馆的走红,本质上反映了餐饮行业的一次自我校准。

过去几年,餐饮市场一度被“卷装修”“卷概念”“卷营销”的风潮裹挟。很多品牌花费巨资打造网红门店、铺天盖地做宣传,却忽略了最核心的东西——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吃得开心。

而土菜的出现,恰恰是停止虚浮的噱头,回到本质。新鲜食材、现炒现做、乡土风味——这些看似简单的要素,却最能打动食客的心,也让餐厅赢得了最可持续的竞争力。

在这种趋势下,那些能够把味道、食材和服务做好,并形成独特差异化的品牌,将成为未来餐饮市场的最大受益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餐企老板内参”,作者:内参君,36氪经授权发布。

+1
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2025年上半年,美妆行业价值战全面打响。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