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氢能成立:出狱四年转型屡试屡败,昔日首富黄光裕再度跨界

预见能源·2025年09月26日 17:50
从零售帝国到氢能新局:黄光裕的“自救式”跨界。

01

根据企查查信息,近日,北京国美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美氢能”)正式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关玉斌,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该公司由黄光裕控股的北京鹏润投资有限公司持有80%的股份,北京氢源芯能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氢和科技有限公司分别持有15%和5%的股份。

这一工商注册信息一经公示,便引发了业内的广泛关注。许多人认为,这是黄光裕在商业低谷中作出的又一次“背水一战”。该公司股权结构和人事安排凸显了黄光裕对氢能业务的绝对掌控,同时也显示了他对“亲信团队”的高度依赖——法定代表人关玉斌是跟随其二十余年的老部下,这与他当年在国美零售建立帝国时的管理模式如出一辙。

回顾黄光裕的商业生涯,巅峰时期他曾两度登顶胡润百富榜。2004年和2005年,他分别凭借105亿元和140亿元的财富成为中国首富。那时,国美零售门店突破1000家,市场份额接近20%,“买家电,到国美”的口号响彻全国。

然而,2008年因经济犯罪入狱后,国美零售逐渐错失了电商崛起的黄金期。到2017年,其市场份额已缩水至不足5%。2021年2月,黄光裕提前出狱时曾豪言“18个月恢复市场地位”,但现实远比预期残酷。尽管他依然拥有240亿元的个人财富,但之后的多次转型都以失败告终。

首先,黄光裕推出了“真快乐”APP,转型为社交电商,投入巨量资金,但由于定位不清晰且物流支持不足,APP上线一年后月活跃用户仅有300万;随后,他尝试布局“打扮家”家装平台,计划将“家电+家装”结合,但最终因资金链断裂,该平台于2023年停摆,人员被裁到不足10人。

2023年国美入驻抖音直播带货,但因供应链断裂未能打开销路;2024年底尝试的新能源汽车销售业务,仅在全国12家门店试点便无疾而终。这些转型失败使得国美零售的经营状况持续恶化。

财报数据显示,国美零售的营收从2021年的464.84亿元下降至2024年的4.74亿元,2025年上半年甚至仅剩2.97亿元。其净利润也持续亏损,2021年至2025年上半年累计亏损超过500亿元,资产负债率从78.27%飙升至209.23%,已经资不抵债。到2025年初,国美零售新增了6.1亿元的强制执行记录,部分核心门店因拖欠租金而被查封,黄光裕的个人财富也因此巨幅缩水,跌出胡润百富榜前500位。

然而,就在外界认为国美系将彻底沉寂时,黄光裕选择了押注氢能赛道。9月12日,在氢能绿色交通生态建设大会上,他表示:“氢能是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美布局氢能,既是响应国家‘双碳’目标的责任担当,也是集团突破传统业务瓶颈、寻求第二增长曲线的关键举措。”

这番表态既有对传统零售业务的绝望,也暗示着对新能源产业红利的期待——在“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推动下,2024年中国氢能产业规模已突破3650万吨,政策补贴超过200亿元,这为黄光裕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窗口。

此外,9月15日,国美氢能还与国家电投旗下国氢科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创下了“国美速度”。从公司成立到锁定央企伙伴,仅用了5天时间。业内人士称,这场合作堪称“技术+资本”的强强联合。

根据协议,国氢科技将向国美氢能开放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等7项核心专利技术,并派遣技术团队参与项目实施;而国美氢能则负责资金投入,建设加氢站和氢能车辆运营网络,计划到2026年在京津冀地区布局20座加氢站,并推广500辆燃料电池物流车。

这种合作模式被视为“取长补短”:国氢科技虽然拥有技术优势,但缺乏市场化的运营能力;而国美虽然缺乏技术积累,却拥有广泛的渠道资源。通过这一合作,双方有望迅速弥补各自的短板。

02

事实上,对于本次跨界,黄光裕展现出了过往少有的务实精神

作为氢能产业核心特征的“技术与资本双密集”属性,注定合作需以资金保障与股权协同为基础—国美氢能由黄光裕控股82.59%的鹏润投资持股80%的股权结构,本身已释放出“以核心资本绑定业务”的信号。为打消国氢科技对资金持续性的顾虑,双方在协议中明确了“国美系主导资本投入、国氢科技输出技术”的分工框架,这与国氢科技过往通过增资引入投资方时“重资金匹配度”的遴选逻辑高度契合。

更值得关注的是股权安排上的灵活性。尽管未披露具体比例,但改革网等权威媒体提及的“股权协同”机制,暗示国氢科技可通过技术入股获得相应权益,这与黄光裕在国美零售时代“绝对控股”的管理风格形成鲜明反差。

要知道,国氢科技作为央企背景的技术领军者,此前三轮增资均保持“核心技术方持股稳定、投资方多元进入”的模式,此次与国美氢能的合作显然延续了这一逻辑——而黄光裕则放弃“一言堂”的管控惯性,为技术方预留股权空间,成为合作快速落地的关键推手。这种让步背后,既是对氢能产业“技术决定成败”规律的妥协,更凸显其抓住转型机会的迫切性。

尽管黄光裕的氢能布局受到一定程度的乐观期待,但仍存在多重隐忧。首先是资金压力。氢能产业的重资产特性远超零售。一座35MPa加氢站的建设成本约1200万元,500辆燃料电池物流车的采购成本超过8亿元,加上后续的运营补贴,国美氢能未来三年的资金需求将超过25亿元。然而,当前国美零售的货币资金仅为7504.80万元,且面临418亿元的流动债务,鹏润投资尽管承诺注资,但近年因减持国美零售股份,其现金流并不充裕。

更为关键的是,黄光裕在能源行业的运营经验几乎为零,这与他曾经在零售行业的得心应手形成鲜明对比。回顾国美零售的崛起,黄光裕通过“低价策略+连锁扩张”的模式精准抓住了家电消费升级的红利。但氢能产业涉及技术研发、政策协调和安全管控等多个环节,与零售业的“买卖逻辑”截然不同。黄光裕过往的转型案例,如打扮家APP的失败,也表明他对某些行业特性存在误判,盲目套用零售思维。

市场对此反应两极分化。一些投资者认为,国美氢能借助与国氢科技的合作,获得了“入场券”。如果能够利用京津冀氢能示范城市群的政策支持,有可能在物流场景实现突破,因为国美零售原有的仓储配送网络依然可以改造为氢能物流枢纽。然而,更多业内人士持观望态度,他们担心黄光裕过往的转型项目中,往往存在“重启动、轻运营”的问题,而氢能产业需要长期稳定的投入。黄光裕能否耐住性子、长期坚持下去,仍然是个未知数。

对比同样跨界氢能的美锦能源,国美氢能的短板更加明显。此前,山西煤老板家族凭借煤炭产业积累的资金与资源,花了7年时间才建立起氢能全产业链,2024年氢能业务收入占比仍仅为4.16%,并且目前还没看到很好效果。(详情可见预见能源此前文章《山西最大煤老板姚氏家族财富缩水253亿后,美锦能源赴港冲击二次上市》)黄光裕既缺乏产业基础,又面临资金困境,在氢能赛道实现突破的难度可想而知。

对于55岁的黄光裕来说,氢能跨界或许是他商业生涯的“最后一搏”。从当年打造零售帝国的雄心壮志,到如今为挽救企业四处奔走,这位昔日的首富的转型之路充满坎坷。若能够借助国氢科技的技术优势,结合自身的商业资源,或许能为国美系找到新的生机;但如果再次重蹈过往“虎头蛇尾”的覆辙,国美氢能可能会成为黄光裕商业版图中的又一个“失败案例”。氢能赛道的救赎之路,才刚刚开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预见能源”,作者:柯阳明,36氪经授权发布。

+1
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七鲜咖啡悄悄落地

4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