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人负债46亿、国资多次相助,公司现无实控人,“酱油第一股”缘何至此?

食品内参·2025年09月26日 18:09
ST加加还有翻身的机会吗

从“酱油第一股”到创始人欠债46亿;从股票两次“戴帽”到第一大股东“易主”;如今,公司更是迎来了无实控人、无控股股东的现状……不禁想问,ST加加还有翻身的机会吗?

无实控人

近日,ST加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ST加加”)发布“关于公司变更为无控股股东、无实际控制人的提示性公告”。其控股股东将由卓越投资变更为无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将由杨振先生、肖赛平女士及杨子江先生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

根据公告,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东方”)占公司总股本的23.42%,为公司第一大股东;湖南卓越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卓越投资”)占公司总股本的18.79%,为公司第二大股东。

公告内容显示,前两大股东拥有公司表决权的股份比例比较接近,其他股东持股比例较为分散,故,截至目前,无任何单一股东能控制公司股东大会,无任何单一股东依其可实际支配的上市公司股份表决权足以对公司股东大会的决议产生重大影响。

另外,董事方面,2025年9月16日,经公司2025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决议,公司完成第五届董事会2位非独立董事、1位独立董事的补选。补选后本届董事会:非独立董事3人,分别由董事会推荐1人、中国东方推荐2人;独立董事2人,均为公司董事会推荐。截至目前,公司不存在通过实际支配上市公司股份表决权能够决定公司董事会超过半数成员选任的股东,无任何单一股东能控制公司董事会。

一家公司无实控人,会对经营产生影响吗?

ST加加在最近的业绩说明会上回复内参君,“公司处于无控股股东、无实际控制人状态不会导致公司主要业务结构发生变化,不会对公司日常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不会对公司主营业务和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不会影响上市公司的人员独立、财务独立和资产完整;截至目前未引起公司管理层变动,公司仍具有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但有观点认为,ST加加无实控人、无控股股东,对长期的经营状态或许不利,后续控制权或会生变。

国资相助

目前,公司不仅没有实控人,其第一大股东和第二大股东之间也有着较深的羁绊。

ST加加在2012年成功上市后,创始人杨振的工作重心便偏移到了“跨界投资”上来,不料投资接连失利,欠债不断,每次缺钱就将手伸向ST加加,而每一次欠债都有中国东方出手相助。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由财政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共同发起设立的中央金融企业,即国资企业。

2017年3月到2018年1月,创始人杨振违规开具票据、违规对外担保,以公司名义为杨振自身债务提供担保。中国东方于2018年9月代卓越投资向相关债务人进行了清偿。

2019年杨振继续违规,被司法冻结了银行账户、股权、土地房屋。2019年6月,ST加加通过将其控股股东卓越投资的债权以及违规担保和商票的债权转给东方资产,东方资产再次用34亿帮助其化解股权质押的债务危机。

此前,ST加加欲以47亿元的价格收购大连远洋渔业金枪鱼钓有限公司100%的股权,只不过2020年12月,此并购案被官方宣告终止。

2024年3月13日,ST加加发布公告显示,卓越投资、杨振一家三口所持STST加加股份全部被司法轮候冻结,合计占ST加加42.29%的股权,并且这些股份司法冻结延至2027年3月5日。

投资接连失败,杨振以及妻儿变成了老赖,2024年6月,卓越投资及实际控制人杨振、杨子江、肖赛平因其个人债务纠纷被长沙市天心区人民法院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杨振被多个法院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执行总金额高达46.38亿元。

或许为了再次帮杨振家族解困,也或许是绑得太深,总之,卓越投资与中国东方的“关联”还在继续。

2024年10月,东方资产天津分公司申请强执卓越投资实控人杨振、妻子肖赛平、儿子杨子江持有的加加股票,合计2.7亿股。去年年底,中国东方通过司法拍卖以10亿元竞得2.7亿股,占ST加加总股本的23.42%。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拍卖,仅一方报名参与拍卖,且仅一次出价,中国东方并无竞拍对手。

于是,ST加加第一大股东自此“易主”,由卓越投资变成中国东方,但其未谋求绝对控制权。据统计,中国东方6年来已在ST加加身上花了超过44亿。

其中,由于多次违规,ST加加分别于2020年和2024年被两次“戴帽”。虽有国资入局,但ST加加仍官司缠身。

2023年6月,卓越投资被万向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万向信托”)向法院申请破产审查。两年后,也就是2025年5月,宁乡市人民法院受理了该申请,但目前该案件尚未迎来最终定论。也就是说,卓越投资的破产清算事项是否会影响公司的控制权也未可知。

节节败退

曾经风头无两的ST加加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新股东入局后,ST加加的基本面又是否有所改变?

2020年左右,杨振曾在公开场合反思“企业上市后发展缓慢,主要是因为2013年以来我个人投资套进去了,然后恶性循环,不断地搞投资,没有聚焦主业,所以错过了发展时机,这个我责无旁贷”。

2021至2024年,ST加加连续四年亏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0.81亿、-0.80亿、-1.91亿和 -2.43亿。杨振反思后,ST加加仍一头扎进了四年的累积亏损之中,四年亏损超6亿。

新股东入局后,ST加加今年上半年实现了扭亏为盈,虽然,仍呈现出“增利不增收”的局面。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33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7.07%;而归母净利润实现835.18万元,同比增长128.64%,扣非净利润为38.55万元,同比增长101.13%。

上半年其能实现盈利的主要原因是,营业成本下降的幅度大于营收下降的幅度,采购成本的下降对营收进行了一个抵消甚至微涨。

此外,相关的费用也得到了较好的控制。销售费用同比下降了7.11%、管理费用同比下降了12.74%,销售费用下降是因为广告投入费用减少,从去年同期的2151万减少到今年上半年的266万,管理费用下降是因为管理人员减少及诉讼费用减少。

盈利扭亏,但营收仍在同比下降,ST加加的基本面仍在“跌跌不休”。

从产品端来看,仅有两款产品实现增长,比如植物食用油实现收入1.25亿元,同比增长7.96%,其它产品实现营收9197万元,同比增长13.25%。

而ST加加的拳头产品“酱油类产品”,上半年实现收入4.26亿元,同比下降7.41%,“拖了后腿”。

要知道在ST加加痴迷投资,深陷债务问题的这些年,整个调味品行业一直在增长。比如,海天味业的酱油同比增长9.14%。如今,ST加加酱油收入不及海天味业同期79.4亿元营收规模的5.37%,仅相当于中炬高新13亿元酱油收入的32.8%,ST加加“主营业务”酱油的营收与同行的差距仍在加大。

当然,ST加加也并非没有努力过。近几年的业绩说明会上,ST加加反复提及“减盐”等战略方向。只是仍抵挡不住其市场份额的丢失。

经销商数量方面,ST加加今年上半年的经销商数量较2024年末净减少了170家至1374家,导致其来自经销模式的收入也同比减少8.02%至6.99亿元。去年底该公司在全国还拥有经销商1544家,而2012年ST加加上市时其经销商已近1200家。换言之,ST加加的经销商数量也快回到了十年前了。

ST加加的财报显示,其在2012年上市后营收达到16亿元,此后数年,营收都在该水平上下徘徊。2019年、2020年,ST加加营收突破20亿元后,又持续下滑。2024年其年营收只有13亿元,甚至比不上2012年刚上市时的营收,曾经酱油大王的行业地位已一落千丈。

这些年,ST加加也未及时布局线上渠道,今年上半年其线上营收实现0.26亿元,同比增长27.48%,但占比仍然过小。

因过度依赖传统经销商,但又没有继续扩展经销商网络,ST加加的产品和其业绩一样正在“隐入尘埃”。自2019年到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交流会上,就不断有投资者提问,为什么自己所在地的大型商超挤满了海天等其他品牌的酱油产品,就是很难看到ST加加的产品。

而ST加加已有的经销商体系也颇为混乱,此前内参君曾报道过,一位华中地区酱油经销商控诉ST加加,33万元市场费用无人报销、承诺返利腰斩,外地货横行无阻……

或许正如杨振在公开场合所言“我让加加错失了黄金十年”,不论是真错过还是假错过,就如今的局面,公司要想要“翻身”,确实不太容易了。至于无实控人的公司“前景”,只能且行且看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食品内参”,作者:焦逸梦,36氪经授权发布。

+1
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