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经济大败退

读懂财经·2025年09月25日 11:17
上升的电梯停了

鸡娃尽头何为峰,不见笑颜终成空。

鸡娃经济与其他产业不同。大部分产业靠供给或者需求驱动,而鸡娃经济是靠信念驱动—为孩子付出一切。

信念驱动的生意一旦商业化,便有巨大威力。

鸡娃既是北京各类培训机构数量超过咖啡店的最大推手,也是老破小学区房涨价的核心动力,还撑起了钢琴、跳舞等一众鸡娃标配生意。

商业化的过程也是教育异化的过程。在鸡娃经济中,孩子异化成了家长焦虑的投射对象,教育异化成了竞争枷锁,童年异化成了"起跑线"。

终于,鸡娃经济有了崩盘迹象。

2024年全国教育培训机构倒闭数量突破1.2万家。学区房也不在吃香,全国重点城市学区房成交量同比下降52%,价格跌幅普遍超过15%。

鸡娃经济不仅从娃娃时代崩盘了,还出现了不少“烂尾娃”,2025年考研人数暴跌50万。

直观来看,鸡娃经济崩盘,是因为投资回报率降低,眼见一顿鸡娃猛如虎、税后工资三千五,自会有人回头是岸。

但深层次看,鸡娃经济,又是时代周期起伏的一条缩影。

经济腾飞的时代让“教育投资行为”拥有高回报率。

彼时大量空缺的工作岗位,以及快速上涨的薪资水平,鸡娃可以搭乘时代红利的快车,收获可观回报。

然而没有永远飞速增长的经济体。

当增长从做电梯变成爬楼梯,也会拉低教育投资的回报率。宏观的转向也会影响个体的心态:当期望的承诺难以兑现,耕耘也就失去了意义。

/ 01 / 信念驱动的生意

曾几何时,“刀耕火种鸡娃,面有菜色教子”,是很多鸡娃家庭的真实写照。

在“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口号下,高额的鸡娃费用,是许多家庭的头号支出。根据前瞻产业学院在2020年的一份调研,教育培训力压住房摘得国人花费排行榜冠军。

鸡娃,本质上是家庭对子女 “人力资本”进行高强度投资,并通过市场机制配置教育服务,以应对未来收入不确定性与社会阶层竞争的决策行为。

其中家庭对人力成本的高强度投资,来自信念驱动—为孩子付出一切。这种信念一旦被商业化利用,便展现出了巨大的商业威力。

鸡娃撑起了从幼儿培训到高等教育,从教学产品到学区房等一套严丝合缝的经济体系:鸡娃既是北京各类培训机构数量超过咖啡店的最大推手,也是老破小学区房涨价的核心动力,还撑起了钢琴、跳舞等一众鸡娃标配生意。

但正如熵增现象终有尽时,如果一门生意给家庭带来了巨大压力,也加剧了社会焦虑与不公平,那它终有难以为继的那天。

鸡娃经济的崩盘已然到来,与之相关的细分行业普遍下滑。

其中关联最直接的是“鸡娃工厂”。国际私立学校曾是很多中产家庭的“教育理想国”,每年学费10万起。

但近期以来,有“鸡娃工厂”之名的许多国际学校接连倒闭。其中,不乏深圳的厚德学院、北京的诺德安达学院等知名学校。

名校尚且如此,普通机构只会更差,2024年全国教育培训机构倒闭数量突破1.2万家,平均每天有33家机构永久关闭大门。

主产业大下滑,鸡娃经济的副产物更是遇到大问题。

学区房已不在吃香。北京中关村学区房均价从2022年的1200万/套跌至2025年的900万/套。全国重点城市学区房成交量同比下降52%,价格跌幅普遍超过15%

不仅“大件”不消费,“小件消费也有明显收缩。

往年火热的暑假研学游今年“遇冷”,即便报名价格下调30%,研学产品的报名量仍普遍下跌30%~40%。无独有偶,今年近50%多家钢琴厂关门,没有家庭愿意买钢琴了。

鸡娃经济不仅从娃娃时代崩盘了,还出现了不少“烂尾娃”,2025年考研人数也暴跌50万,降幅高达11.4%。

鸡娃经济是如何崩盘的?

/ 02 / 越来越低的投入产出比

一门生意能不能做,最朴素的办法就是算账。鸡娃经济崩盘最直接的原因和投资回报率有关。

如果计算“鸡娃成本”和“投资回报率”,会发现这大概率是一笔赔钱的买卖。

根据《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2版》估算,全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48.5万元。上海以102.6万的成本勇夺第一,北京则以96.9万紧随其后。

如果在把选择读高昂学费的私立学校,上几万块培训班的典型鸡娃家庭单拎出来,那鸡娃成本还会提高一个量级。

但即使是按包含普通育娃与鸡娃结合的整体样本,鸡娃也是一个性价比极低的生意。

按2024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6199元,与全国平均48.5万的养育成本算起来,孩子也要不吃不喝工作近七年才回本。

更严重的是,鸡娃还出现了投入与回报倒挂的情况。

在金融业降薪、互联网大厂红利消退、风投也变得越来越谨慎后。绝大部分普通企业对性价比、实用性的招聘需求已经大于高学历的招聘需求。

如今已经出现了硕博毕业生找工作比本科更难,本科生甚至不如专科生的情况。

智联招聘发布的一份《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大专就业率56.6%,比硕博还要高12.2个百分点。

另据麦可思研究报告显示,2024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6199元。专业较好的高职生,毕业半年后也差不多能达到这样的收入水平。

而在现实生活中,竟然出现了郑州铁道技术学院推出“本升专”的魔幻新闻。

走不通的不只是普通高考这条路,另辟蹊径的出国留学、艺考等鸡娃回报也大幅下降。

就拿艺考来说,今年各省艺考报名人数普遍大幅下滑,部分省份降幅甚至高达40%。

原因不难找到,正如某演员曾公开揭露的行业真相:中国99.5% 的演员生存状况艰难,即便连续工作18 小时,收入也极低,还不如送外卖的收入稳定。

往后看,鸡娃回报还会降低,2005年全国本科招生数是230万,现在已经上升到450万,在结合企业境况,从最朴素的供需关系上也能看到鸡娃已经成了“中产买安慰。”

鸡娃投资回报率的降低,又是时代起伏的一条缩影。

/ 03 / 制造鸡娃的土壤不在了

放眼世界,鸡娃经济从来不可持续。

就拿文化相近的东亚邻居日本来说。日本是鸡娃鼻祖,90年代之前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催生了大量的工作机会,只要毕业于名牌大学,就意味着高薪厚职。

于是,日本家长们不惜一切代价鸡娃,“四当五落”是流行的口号——你睡4个小时能上好大学,睡5个小时就会落榜。

但1991年,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企业开始大规模裁员,学历贬值拉开序幕。1995年至2000年,日本大学生的就业率从80%骤降至55%。家长们的鸡娃梦,也由此彻底碎了。

逐渐地,日本开始进入“宽松教育”的改革,缩减上课时间,取消快慢班,不允许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今天,日本已经不鸡娃了,最新的一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8%。

日本鸡娃现象的消失,本质是经济周期的映射。

日本战后的经济腾飞让“投资行为”拥有相对高的回报率。

但90年代后,日本“失去的三十年”开始,经济下行会拉低“再投资”行为的回报率,宏观的转向也会影响个体的心态:当收获的承诺不再兑现,耕耘也就失去了意义。

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

中国自加入世贸后,连续爆发大风口,从最早的外企,到后来的通信,房地产,互联网,电商,自媒体,以及现在的AI。

新产业的发展确实让高学历的人收获了红利,踩对步点的高学历年轻人,几年就能一线买房。读书改变命运在那时实现了具象,于是家长加大投入,搞起了鸡娃竞赛。

但经济增长并非线性上升,一旦抵达某个周期内的天花板,增长就会从做电梯变成爬楼梯。

近年来,我国GDP增长率基本稳定在5%左右,那种仅凭个人“拼一把” 就能实现“阶层跨越” 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

如果家长没意识到过去的成功更多源于时代机遇的馈赠,反而一味要求孩子复制甚至超越“前鸡娃”的人生轨迹,期望大概率落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

鸡娃回报大收缩的时代,不如将精力转移到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良好品性和健康体魄上,这才是能伴随孩子一生的“核心资产”。

更何况,与其执着 “鸡娃”,不如专注 “鸡自己”:他日若逢孩子职场渡劫,你攒下的资本与见识,或许是他最强的铠甲。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读懂财经”,作者:杨扬,编辑:夏益军,36氪经授权发布。

+1
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黑天鹅基金经理预警美股或现1929式崩盘,标普看涨20%后暴跌

1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